罐头01 | 非典型路线:既卒出版求职

2022-10-30 星期日


入夏后的这两周,东京的天气让人想起高中时晾在走廊里的破抹布——要么湿得有股霉味,要么是暴晒,脑袋里水分也蒸发,直挺挺仿佛鱿鱼干。

我在这样的天气里出门,跑了两趟品川入管局,把在留资格从特定活动换成了“技术·人文·国际业务”。然后前几天,拒绝了埃森哲的BC岗位内定,正式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求职生活。最快8月,就会入职一家以漫画为主的电子书店,做海外营业。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分享过去两年的求职经历,介绍求职日本出版业界需要知道的信息,以及为此我做出的对策。

01  背景交代

2019年10月,我作为东大的人类学研究生来日,并在2020年4月通过了修士入学考试。2022年,也就是今年的3月,没有延期直接毕业。
在日本的就职活动中,我属于22卒(2022年毕业生)。一般来说,22卒新卒(也就是应届生)的求职期间为2020年9月~2021年7月。
不同的业界时间线有所不同。但近年选考时间越来越有早期化的倾向,因此最保险的做法可能是一考上修士就开始准备。

◇各个业界的选考时间表| 图片来源  ミキワメ

当然两年前的我完全不知道这点。我忙于适应远程课程和修一的发表,毫无知觉地快乐投入了修士生活。最终因为信息掌握不足、考虑回国求职出版、关键时期回国开刀修养等等原因,完美错过了新卒的出版就活时期。

不过,虽然新卒求职开始的时间很早,但很多企业并没有那么严格要求必须是新卒身份才能参加选考。所以最后我选择了直接毕业,以既卒(一般指毕业一年内且没有工作经验)的身份继续求职。


02 出版就活,

你需要知道的亿点点信息


在进入正题之前,以防万一,我想要简要概述一下日本出版业界的基本情况。

首先整个行业由3个部分组成:出版社、经销商(取次)、书店。简单来说,出版社负责制作书,经销商负责让书在市场上顺利流通,书店负责直接接触顾客、卖出书。


◇出版业界构成| 图片来源 unistyle

日本有三大出版集团,分别是一桥集团,旗下有小学馆和集英社;音羽集团,包括讲谈社和光文社;角川集团,主要是KADOKAWA。
如果按照类型分类,可以大致分为综合出版社和专门出版社。综合出版社指的是涵盖各种类型出版物,如漫画、杂志、文艺、教科书的出版社,业务范围常常既有商业出版也有自费出版。专门出版社则指专攻一类的出版社,如漫画为主的秋田书店、艺术为主的青幻舎、地图为主的昭文社。
除此之外,还至少需要了解以下2个关键词:再贩制度和委託制度(推荐阅读“世界上最后一个坚挺书价的国家:谈谈他们的书,还有书店”)。
若想要系统了解出版业界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向,最好的平台可能是出版科学研究所(https://shuppankagaku.com/knowledge/resale_entrust/),非常推荐。
电子书领域也是如此,有电子书出版社、电子书经销商和电子书店,很多时候某一家的业务会同时涵盖几种。

在日本,从2010年开始,就陆续有人提起“电子书元年”的概念。随着近两年电子书的销量因为疫情关系猛增,这一领域内的竞争变得更激烈了。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去日本电子出版协会(https://www.jepa.or.jp/)查询。如果在油管搜索同名账号,可以找到不少业内人士谈及今后发展的视频。


03 我做了什么?


过去两年,我的求职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1.3~2021.6 手术恢复期,人在国内,垂死挣扎 
第二阶段:2021.7~2022.1 回日本出版社实习+国内驻日媒体实习
第三阶段:2022.2~2022.7 既卒身份继续求职,既投新卒也投中途
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我都有接触到就职塾,但是就和非典型的留学方向一样,几乎没法有人能给我针对性的指导。而且有时这类指导也许是适得其反的。
另外,选考出版几乎没有OBOG(约谈入社校友的制度)、很少能碰上一起求职的朋友,甚至最终入社都没几个人。这意味着我没法像就职塾一样靠人海战术、总结就活网站上的经验,制定高概率能入社的求职战略。我也不喜欢这种做法,但不得不承认它是有用的。
所以接下来,我将尽力叙述每个阶段我认为有用的行动。
◇日本出版社选考流程图。出版社的ES问题量在15~35题,几乎每家都会需要提交1张A4纸左右的作文,有些还会增加线下的三題噺(用给出的三个关键词写作文)。

第一阶段:2021.3-2021.6 手术恢复期,人在国内,垂死挣扎
肉身在国内有很多没办法做到的事情,比如线下面试,但也有很多能做的:行业研究、参加宣讲会、投递不需要邮寄的ES、线上面试(实话说因为最终面试都需要线下,所以没什么选择)。
这个阶段我投递的有8~10家,分别是小学馆(ES过-网测落)、NHK出版(ES落)、NIPPAN(ES过-一次面试落)、TOHAN(ES落)、幻冬社(ES过-无网测-GD过-一次面试落)、早川书房(不记得了,好像是一面落)、新书馆(ES落)、纪伊国屋书店(ES落)、CCC旗下中信出版日本(ES过-线下面试得知项目停滞无岗)。
最有收获的部分是参加宣讲会和实际填写ES。尤其是纪伊国屋书店的宣讲会上,我第一次知道日本的书店营业还负责对接有图书预算的法人,比如图书馆、大学、医院、政府部门等等,参与图书馆运营、校内书店运营一类的工作。而实际填写ES必定需要你仔细地研究出版社招聘官网——我一直觉得这点日本做得很出色,企业的招聘官网通常包括部门分工说明、员工的一日工作流程和对不同职位、不同工龄社员的采访。在这过程,可以渐渐总结出所谓的出版业界“定问题”。

第二阶段:2021.7-2022.1 回日,日本出版社实习+国内驻日媒体实习
回日大概是5月底,在隔离期间我打算调整下方向。比起正选考,我认为自己需要在日本出版社的实习经历。
原因之一是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已经完全错过了当年大手出版社的选考截止时间(集英社、KADOKAWA、讲谈社等在2月底3月初就截止了),而我不觉得人数极少的中小出版社会更好进。因此不如放弃今年的正选考,好好准备修士论文。
二是思来想去都觉得国内出版社的实习经历不够有说服力,如果要证明一个外国人确实有能力进出版,那在日本有出版社的实习经历是最好的。当然,这也是证明自己可以和日本人一起用日语工作的最好方法。
三是在这时期,我开始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像了解国内出版一样了解日本的出版。在国内如果有某种类型、某个作者的书出版,我会立刻意识到可能会是哪家出版品牌出的。但在日本,我既没有那么大的日语原版书阅读量,也没有接触过日本的编辑,不懂书在日本是怎么卖的。
所以在6、7月,我试着开始找出版的实习。平台是出版.COM(出版·印刷业界的求职转职网站https://www.syuppannavi.com/),以及每家我认识的出版社的官网。
要在量上拓展对出版社的认识,我目前觉得最快的方式就是逛书店,特别是淳久堂、三省堂这类大型连锁书店。因为这里的书店员是真的会读书且用心布置书架的,读者可以直接看到一家出版社里当前最热卖、最有名的作品,在漫画分区尤其明显。此外,逛书店的过程也能够让自己切实感受到日本分类书籍、摆放书籍的方式,以及书店常做的营销是什么等等。
此处反而不太推荐去茑屋、SPBS等选书能力会盖过出版社本身风格的精品书店。也不推荐去图书馆,目前对公立图书馆的印象是新刊很少、分类方式也比较旧。

◇涩谷区淳久堂书店的书架指引地图。|图片来源 honto

7月,我先后加入了日本一家经济实用书出版社的电子书籍制作部门,和国内一家驻日媒体的内容组实习。
我在前者的电子书籍制作部门待到今年6月项目解散,一共制作了25本左右的电子书,体裁涵盖了小说、绘本、实用书、学术书、战前写作的文学史(意味着有大量旧体字和旧文法)。从PDF到EPUB制作完成的全过程都有参与,而且90%以上的书都是竖版。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不会有自信自己的确可以选考别国的出版。制作电子书的经历也成为了正选考时期的重点牌之一。
媒体实习过程中,我有两篇参与的文章是围绕日本出版业界动向的。一篇是“促销效果超棒的‘日本书店大赏’是怎么来的?”,我提了这个选题,并采访了书店大赏的创立人和书店员,写了这个奖项的来龙去脉。这过程中也帮助自己补全了神奇的日本出版业界发展史。另一篇是“纸刊势弱后,林士平如何为‘少年JUMP’挖掘新爆款”,我负责采访了集英社JUMP+的编辑林士平(硬着头皮上了,采得不怎么样,感谢小熊编辑帮忙补全逻辑)。
这些经历,一方面可以在面试中用来证明自己对于出版业界的兴趣,另一方面,财经报道的训练也为给我对营销领域一片空白的大脑,带来了点基本的感觉。

第三阶段:2022.2-2020.7 既卒身份继续求职,既投新卒也投中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留学生想以既卒身份继续求职,必须在毕业前更换在留资格为“特定活动”的签证。一共可以申请两次,每次延长6个月,申请时需要出具持续找工作的证明,基本上就是拒信合集。务必注意一定要在正式毕业前办理。我拖拖拉拉的错过了几天,最后给国际交流处的老师添了很大麻烦……
以既卒身份求职压力会非常大,但也有它的优势,就是可以同时投中途。
以下是我这次投递的所有出版社及选考进度表。


最终拿到内定的电子书店,也是通过中途采用的通道投递的。

04 我手中的牌

Card 1:实习经历与一贯性故事
我国内乱七八糟了挺多实习的,艺廊助理、新媒体编辑、教培英语老师都做过。但是在简历上主要提了三段经历:国内建筑类出版社的长期实习,日本出版社电子书籍制作的长期实习,以及驻日媒体的记者实习。另外,我在大学期间参与了一个举办学术类讲座的讲座组织,负责邀请和接待主讲人,有时也写一些讲座推送。
所以在回答经典问题之“学生时代最努力的事情”、“你的长处/短处是什么”,都是围绕以上的经历来写的,也会让志望理由听上去更站得住脚一点。主要突出的点有:在中日出版的实际实习经历、对两方市场的了解程度、沟通能力和异文化理解力。
此外,作为外国人还会被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想要在日本的文化行业就职而不是自己国家呢。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盗版和审查等问题 。
我的回答思路是,先强调自己从小对日本内容的熟悉和喜欢(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国内古代和近代的严肃文学我都看得不多),然后在国内实习过程中的确感受到了审查的严格,想要更自由地企画和宣传喜欢的作品。
不过这就牵涉到申请海外营业岗位的棘手之处了——审查这么严格那是不是中国市场没什么搞头呢。所以我会继续说,和我差不多世代(比如说90后)成长起来的读者,在小时候迫于没有正版渠道,的确看了很多盗版,但是现在不仅有了更多的正版渠道,这代消费者也已经逐渐养成了知识付费的习惯,所以今后的市场依旧很值得期待。

Card 2:二刀流打法
虽然这么回答了,但中国市场(特指大陆)果然还是很难搞。
所以,在回答经典问题之二“加入我们公司后,你会如何运用过去的经历为我社做出贡献呢?”的时候,我就会强调在日本出版社做电子书籍制作的经验,主要是对制作的熟悉度、流程上的改善策略等。
我本人是不会画画,也不太会用PS的,所以如果你有设计或者编程方面的能力,甚至画过漫画、出版过自己的同人杂志等经验的话应该会更好。

Card3:创造你的职位,以及无视概率
选考出版对本国人来说都已经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事情了,大手出版社的倍率相当于顶级战略咨询(小学馆的话,大概是8000人录10人左右)。
5月中旬,我在出版的公司快落光的时候投了一些IT咨询、游戏公司,ES通过率和出版比起来天差地别。所以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最好不要考虑概率。毕竟对求职的人来说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进,要么落。
虽然我走到最终面试的只有两家出版社(中途的朝日出版社和新卒的双叶社),拿到内定的公司也不是传统出版业,其实没什么立场给太多建议,但是从经验上看,越放松越快乐地聊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且在面试中,能认真地和现场的编辑聊自己喜欢的作品真的是非常幸福的时间。
无论是在KADOKAWA二面时,和负责《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单行本的编辑聊了森见老师,还是在一大堆大叔面前聊了自己喜欢的BL漫画,心情都太舒畅了!一想到十几年前还需要遮遮掩掩的爱好、现在依旧在很多地方被禁止出版的东西,有一天我能这么畅快地和制作者们谈论,就觉得这样的经历绝对要有才好。
所以,请你也一定尝试看看吧!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