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甘肃通报敦煌防护林被毁调查,称 2000 年以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

2021-01-27 星期三

个人安全考虑,先匿了。

先说结论,基本可信。

利益相关:我在敦煌呆过几年,曾经以每周往返一次的频率来往于敦煌市区和阳关镇之间,长达三年之久,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现在虽然已经离开敦煌很多年,但是关于阳关的纠纷、矛盾和各种舆论战我基本都是了解的,下面简单说一下。

其实从新闻爆出来以后,就有心写一点东西,但针对林场这一件事情本身的素材不足,也不能贸然下结论,但是最近网上言论着实有点过激,连境外势力的说法都出来了,有点耸人听闻。用我敦煌朋友的话说:“我作为一个敦煌人非常担忧,只要上网看新闻,就感觉敦煌一棵树都没有了。”

上班时间,我就不花精力找图了,主要说这几点吧,写的有点乱,后期如果有时间,我会多找一点资料,尽量把回答写完整一点。

问题一:敦煌阳关镇(原南湖乡)临近沙漠,到底存不存在“剃头式”砍伐的情况?

基本上不存在。2013年到2015年期间,我几乎以每周一次的频率从敦煌城区前往阳关镇,没有见过所谓“剃头式”砍伐的行为,最多就是路边偶然有倒掉的树木,实属正常。大家对阳关林场所在的阳关镇的地理位置可能不太清楚,在附近的荒漠中,阳关镇是唯一一个地势下沉的地方。在极度干旱缺水的敦煌,阳关林场所在的地方因为地势较低,夏季甚至有流经地面的地表水(这在敦煌绝无仅有)。阳关林场所在位置,并没有那么缺水,也正因为如此,水资源较为充足,加上夏季昼夜温差大的地理条件,阳关林场的位置非常适合种植葡萄,产出的葡萄品质也很高。(手头没有图片,回头有时间给大家补几张图片,春夏季节的阳关镇,树木茂盛绿树成荫,非常美。)

问题二:“三北”防护林和阳关林场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防护林的相关知识。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受生态环境限制和资源条件,植树并不是种一片森林出来。包括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护路林,都属于防护林的范畴。在较为干旱的地区,乔木和灌木相结合的林木也是防风林的一种,甚至更适合当地情况。还是上两张图吧。

“虚假”的防风林
“ 真实”的防风林

下面这张基本上就西北地区防风林的代表了。

阳关遗址
阳关葡萄

给大家补两张阳关镇防风林和种植葡萄的照片。第一张照片可以看到树木后面的戈壁,戈壁上的比较显眼的那个建筑就是传说中的阳关仅存遗址,敦煌俗称“墩墩山”的烽燧。从第二张照片里面就能很清楚的看到,阳关的防风林,就是上面所谓“真实”的防风林。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大家再回过头看当初新闻报道中的1.3万亩防护林被毁,就能对报道的真实程度有一个大致了解的。报道中刻意让大家认为是整整1.3万亩森林被毁,扭曲了原本的真实情况。至于报道为什么会扭曲真实情况,后面我会细说。

问题三:敦煌到底存不存在“沙进人退”的现象

“沙进人退”完全是狗屁。我曾在三年时间内多次往返敦煌市区和阳关镇,也有不少次去过阳关毗邻库木塔格沙漠边缘的地方。那里有一座80年代为了拍摄电影而搭建的简易城池,具体什么电影想不起来了,在电影结尾一把火烧掉了。黑黢黢的城池在沙漠中很显眼,二三十年以来,位置没有变过,至少从感官上来讲,“沙进人退”是不存在的。

我来引用报道原文:“在干燥少雨、大风频繁的气候条件下,库姆塔格沙漠东缘沙丘每年以约4米的速度向阳关镇推进。要守住敦煌,必须先守住阳关;阳关失守,风沙将长驱直入,向东沿戈壁滩一泻百里,敦煌势必难保。”

大家记住这个速度,“一年四米”,下面我再来引用一则新闻:

“沙漠愚公”何延忠:18年他让沙漠倒退5.6公里_阳关镇www.sohu.com图标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沙漠愚公”何延忠:18年他让沙漠倒退5.6公里 》,报道中讲在敦煌阳关镇沙漠里,一个叫何延忠的企业家在养鱼,对你没听错,他在沙漠里面养鱼。记住这个名字,我们后面会重点提到的。同时报道原文说道:“18年,累积投资数亿元后,他在祁连山下开凿了13条分洪河道,并让库姆塔格沙漠“撤退”了5.6公里。

另有一则新华网的报道《寻水“沙漠都江堰”——养鱼大王何延忠的战沙故事》,同样是何延忠的事迹,但里面提到了一句话:“如今,26000亩生态治理区、56平方公里荒漠化治理区,拱卫着何延忠的2万平方米鱼塘。108方鱼池里游弋500多万尾鳟鱼,而沙漠已被逼退近6公里……”好家伙,一个防洪治沙工程就能让沙漠逼退六公里,那么还要防风林干什么?6公里=6000米除以4,等于1500年。守着这个“沙漠都江堰”,别说2077,乐观点3077年敦煌都没事,大家大可放心。

问题四:葡萄种植真的是土地沙漠化的元凶吗?

先说结论,不是。报道里面刻意引导了大家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事实,那就是当地农民为了种葡萄挣钱,地方政府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系,阳关林场为了经济利益,大家默许砍伐了一万多亩的防风林来种葡萄,导致沙漠化严重,造成了“沙进人退”。新闻报道甚至拿出了葡萄耗水量是人工梭梭12倍的数据来比对,西北人民听了都想打人。但实际上种植葡萄真的百害而无一利吗?首先是种植葡萄的农民获益了。在那样一个临近沙漠又远离城市的地方(阳关镇距离敦煌市区近百公里),葡萄种植是当地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沙漠边缘的农民也是农民,他们也有致富的权利。第二是葡萄的生态作用。网上随便一搜一大片,沙漠化严重的宁夏、内蒙地区都在探索实验种植葡萄防沙治沙的手段,怎么到了敦煌,就变成了葡萄种植导致土地沙化了?第三是报道的不实之处。报道称“令人忧虑之处还在于,为了满足葡萄生长对荒漠土的需要,大量取自沙漠的沙子被运至葡萄园,人为增加了林场沙漠化程度。敦煌当地有“寸草遮丈风,流沙滚不动”的谚语,而葡萄种植需要不断进行除草,如今阳关林场腹地已难觅草被。”你冬天去的,你去哪里寻觅草被?

传说中的种植葡萄沙漠化

甚至那这张照片出来证明种植葡萄会形成流动沙土?但凡有点常识,哪怕他百度一下,就会知道葡萄冬天为了防冻,会拿沙土把葡萄根填埋起来,开春再挖出来。那么压在葡萄上的沙土呢?自然是散到田里增加肥力。夏季的葡萄园是如图这样的。

夏季的阳关葡萄园

散到田里的沙子,会因为植被的生长而逐渐土壤化,并不会让原本的土地一并沙漠化。因此葡萄种植在不妨害生态植被的情况下,对防沙治沙是有积极作用的。

问题五、新闻报道的目的在哪里?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我之前提到的人,何延忠。

这个人在网上也很有名,随便一走也搜得到。2013年就上过央视,随后中新网、中青报都多次报道过,有关报道我也在前面也贴了链接。总之对这个人的评价就是“治沙英雄”、“当代李冰”、“沙漠渔夫”。随便一搜,相关实际也多得是,我给大家贴几个链接。

甘肃敦煌:“沙漠渔夫”何延忠的绿色梦》( 人民网 2013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05/c70731-22813972.htmlpolitics.people.com.cn

《甘肃敦煌阳关遗址保护调查 政府或涉及违法行政》(中青报 2014年)

甘肃敦煌阳关遗址保护调查 政府或涉及违法行政news.sohu.com图标

《甘肃“沙漠都江堰”工程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 新华社兰州 2017年 )

甘肃“沙漠都江堰”工程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新华网www.xinhuanet.com图标

《“沙漠渔夫”何延忠的治沙之路》(中新网2018年)

“沙漠渔夫”何延忠的治沙之路-中新社上海www.sh.chinanews.com图标

《敦煌“沙漠都江堰”防水固沙竖起三道生态屏障》(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年)

敦煌“沙漠都江堰”防水固沙竖起三道生态屏障news.jxntv.cn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最后这条报道,是2021年1月14日,正直报道发布的一周以前。

(下班下班,后续明天再更,大家有问题就提出来我尽力解答,骂街就算了,没意思。)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