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他为《一年前》编曲。 解构作品发现,他的编曲既精致又华丽。 鼓点和弦乐变化多端,音响对比鲜明,特别是他对作品情感的延展,处处透露着他在音乐上的掌控力。 《一年前》虽是他的公开首作,但已经能感受到他的深厚功底。 深挖资料后发现,原来他是科班出身,且已有23年的乐龄。 5岁学习小提琴,高中直接进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大学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 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深耕。 先后到比利时与荷兰的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爵士小提琴演奏、创作与编曲。 就此,他填补了国内爵士小提琴学位的空缺。 古典小提琴我们都听过,但爵士小提琴在国内极其小众。 不管是音乐会,还是电视节目,都很少听到用小提琴版的爵士乐。 2013年《中国梦之声》舞台上,彭飞展示了爵士小提琴的魅力。 前奏一响, 浪漫来袭。 如此梦幻的提琴音色,怎会不迷醉? 2015年,他在主专业上继续发力,完成了个人演奏专辑《第三个月》。 谁知道,他一举拿下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作曲人。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Sober音乐:彭飞 - 第三个月 这张专辑风格多变,有爵士、节奏布鲁斯、古典音乐、世界音乐…… 在独奏之外,他也邀请了袁娅维、常石磊、郭一凡等音乐人献声,打造了一张器乐与人声的双声专辑。 我还蛮喜欢这首《释怀》的。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释怀音乐:彭飞;常石磊 - 第三个月 常石磊对声音有着很强的掌控力,在小提琴加入后,两者达到一种极致融合。 彭飞对人声亮点的捕捉很精准,他的乐器编排、音响控制与人声水乳交融。 尽管是演唱类作品,但我还是被旋律和演奏吸引,因为这一刻常石磊的声音也像是一件乐器。 他发挥空间很大,但并没有喧宾夺主。 这张专辑的旋律性实在太强了,即便是加入演唱,也无法夺走曲本身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