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能出版,是出版业的不幸

2021-09-06 星期一


今年年初,我们曾经转载过一篇书评《如何”精心“毁掉一本历史著作》,文章列举了《黑死病》一书擅自插入大量版权不明、误导读者、错得离谱的插图,“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地反映了出版方的无知与不负责任”。
后来,我们发现了“配图错乱”只是这套华文全球史的多宗罪之一。除此之外,它的问题还有:冷饭热炒、蒙混宣传、翻译水平可疑……在互联网上,这套书系被很多读者口诛笔伐,在豆瓣上的评分普遍只有五、六分,更有读者谆谆告诫后来者:远离华文全球史,否则会变得不幸。


01
无关插图硬凑页数
必要地图一张也无

根据媒体的报道,我们会发现出版方对这套书期许甚高:单册码洋平均100元、内容涉及全球范围领域历史、战争、人文,形式包括通史、专题史、回忆录和人物传记。关注“史源性”作品,注重整体系统性;聚焦“经典”、强调“首次”;优选顶尖学术出版机构曾经推出的作品。团队配置相对具有优势的策划力量,有着超过十年对世界史源流研究的经验,掌握了大量资料,为选书提供强大数据支撑,为决策提供完整的科学指导。在翻译方面,我们培养了一批来自高校的专业译者,教授、副教授居多。


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一本本质量堪忧的著作,让上述介绍成为了笑话。更耐人寻味的是,被读者视为槽点之一的“擅自为纯文字著作添加无关插图”,却被出版方视为这套图书的一大亮点,称之为国内首创的功能性插图——“功能性插图与装饰性插图的区别是,前者与文字紧密相关,后者可与文字无关或者弱相关。功能性插图与文字结合,能赋予文字视觉的艺术,增加文字内涵。”


然而,正如豆瓣上读者@诸葛福媛 所指出的:“《黑死病》621页正文里有各种来源未标明的油画、版画、照片等人物肖像共计290张,无论涉及的人物是否跟行文主线有关系,出版方都要给他留出位置,放一张大大的肖像,让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故意凑页数。”无关人物肖像拼命注水,反而是读者最需要辅助理解的地图、地形图等付之阙如。


这不只是《黑死病》一书的问题,而是这套书系的通病。《澳大利亚史》豆瓣点赞第一的短评就表示:插图大多是大幅的人物肖像,有的甚至一幅肖像就占一页,反而缺少地图。

对于《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也有读者质问道:用了不少当时的肖像画油画,但地图居然一张都没有,历史类读物,尤其是涉及战争的,地图都没有怎么看?

我们可以揣度一下出版方的“良苦用心”:将一本学术著作装扮得图文并茂,就可以走通俗读物路线,顺便还可卖上高价,且很多同行都在如此操作,已成某种行业潜规则。至于插图是否与内容有关,是否对读者有所帮助,乃至于是否是张冠李戴,除了少数专业读者之外,恐怕很少有人去仔细较真。


02
百年前著作“冷饭热炒”
糟糕翻译成“阅读灾难”

如果说“功能性插图”尚且算作出版方一种有情可原的出版策略,并不影响文字内容本身。

那么,这套书“冷饭热炒”的出版思路、蒙混过关的宣传行径,对于读者来说就太有误导性了。出版方所谓“关注‘史源性’作品”无可厚非,但故意模糊成书年代与背景的做法就很不厚道了。

受当时史观、史料等条件所限,这些年代久远的“史源性”作品除了具有史学史研究的意义之外,早已不是了解相关历史的最佳读物,更不适合一番精心包装之后推向不明就里的普通读者。


以在微博上差评甚多的《早稻田大学日本史》为例,如用户@御巫比呂志 所说:“100多年前明治时代的史学研究成果离当今学术前沿十万八千里远,史观更是严重落后。”

然而,出版方却在作者简介中隐去了生卒年份,也没有文章介绍这套书的成书背景及时代局限,帮助读者批判性阅读。相比之下,同类图书无论是詹姆斯·L. 麦克莱恩的《日本史》,还是安德鲁·戈登的《现代日本史》,都有专家或译者所写的背景介绍。

同样的,还有写于150年前的《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经过华丽包装之后,你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一本19世纪的著作(除了作者简介中的黑白照片),出版方也没有在任何地方提醒你这一点。

而且,著书年代久远并不必然与经典划等号,比如这本书就被指是“各种意义上过分老旧的一本浅白流水账”,就连作者本人也在序言中坦陈“初学者不大容易看懂”,“希望看到原创研究结果的学习者也不是本书的目标读者。”


当然,并不是说早期的历史著作就没有出版引进的价值,如@御巫比呂志 评论《早稻田大学日本史》所说的:“倘若真有人能把题为《大日本時代史》的原著忠实认真地翻译一遍,那也是很难得的了。”意思是即便是选题陈旧且良莠不齐,如果能有“首译”之功,对于国内学术研究来说也算不无裨益。

然而,单从《早稻田大学日本史》这一套书的翻译就可看出,如此期待恐怕也要落了空。@御巫比呂志 在长篇微博中对照原文,指证历历地举出了《维新史》这一卷的翻译问题: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的硬伤一大堆;原书引用的大量原始史料都被译者两眼一闭吃得一干二净;即使是非引用部分,翻译者也是偷工减料,能省就省;译者的母语程度似乎也很堪忧,再加上大量吞吃原文,结果就是前言不搭后语之处比比皆是。豆瓣短评也佐证了他的“指控”:开玩笑一般的译本,可怕的出版行为。


虽然国内学术著作的翻译普遍处处雷区,然而上述问题显然超出了业界“标准偏差”的范围。由此推断,这套书系其他著作的翻译也很难令人放心。如豆瓣评分仅4.4分的《莫卧儿帝国》,有读者评论“平庸的著作,糟糕的翻译,使阅读成为灾难。”


03
两年半出版百种书,
为了赶“世界史热”末班车?

为何这套出版方高度重视、高规格投入的全球史书系,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如此不尽如人意?这可能与出版节奏过于仓促有关。从2019年1月第一本《莫卧儿帝国》开始,短短两年半时间,华文全球史已经从001出到了100,平均一月三本。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他世界史品牌,甲骨文8年时间才出版了200种图书,前三年只出了不到50种,汗青堂直到成立五年后才出版了第50本书。


华文全球史之所以如此“大干快上”地追求速度和数量,可能只是为了赶上这一波“世界史出版热潮”的末班车。

毕竟,在多年的挖掘深耕之下,随着众多出版方的一哄而上,这座“富矿”已经被过度开采,读者群体却并未如出版方所希望的那样持续扩大。良莠并陈,新书旧书齐飞,通俗读物与学术著作难辨,更是让读者的筛选成本越来越高。

而且,选题同质化的现象正日趋严重。以“三十年战争”为例,汗青堂去年出版了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堪称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豆瓣评价也远高于写于150年前的那本,当当评论数却不及后者。

除了出版时间较晚之外,也因为汗青堂这本定价更高。对于想要了解这一主题却不知道该看哪一本的读者而言,价格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图书电商平台早已失灵的评价体系也无法帮到他。


尽管批评声浪此起彼伏,华文全球史似乎并未因此放慢出书速度。我们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并非针对某一出版方,而是希望所有机构在堂皇的出版理念之外,能够更加重视理念的落实与质量的掌控,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能用心做好每一本书,如此方不辜负读者的信赖,也是对于本就遭遇“信任危机”的行业负责。






👇点击发现更多惊喜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