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七个月来,我投了220+个申请,其中收到了17个面试邀请,5个第二轮面试,2个第三轮面试,2个全职offer,2个实习offer。
新年伊始,一月份的面试情况让我大呼时来运转。光是第5周一整周,我就有4个面试,其中包含3家新公司和一家公司的复试。这四家公司各处不同行业,做的东西也各不相同,非常有意思。
第一家公司复刻了瑞典18世纪的一艘木船,平常作为博物馆供大家参观,但也会有出航计划。近至地中海,远至东亚。做的事情是市场营销,但我慢慢发现,很多公司的营销是交给专业的agency,也就是所谓的营销公司来做的,无论是多媒体(广告、宣传材料),还是营销战略、具体的运营,都由乙方一手操办,真正的in house marketing并没有那么普遍。公司要招的营销人员,无非是对接传媒/营销公司,再做一些网站编辑的事情。
面试过程中,负责人告诉我,夏天出航的时候,我也要跟着出海,有些和媒体对接的事情。我突然猛地意识到,夏天我的居留过期换新的,没法出境啊!连忙把这个重要的事情告诉对方,对方愣了2秒钟,沉默了,面试也在五分钟内就结束了。结束时我再三提醒她,签证问题很重要,一定要问清楚,免得浪费候选人和他们自己的时间。就这样,我错过了这个朋友们都说很酷的机会,也不用搬家去哥德堡了。


第二家公司也很有意思,是游乐设备设施的建造/供应商,从设计到施工,总部在马尔默,涉及全球的业务。我申请的岗位是销售支持助理,读JD的时候感觉偏重行政事务,在面试时和对方核实,对方老板的意思是干的事情比较杂,但凡是支持销售团队的事都要做。这和我本科毕业时做的第一份工作比较像,类似于销售部门的助理,因此对于他们说的东西也比较熟悉。面试时,部门负责人还问了我个人情况,在这里有没有家人、是不是一个人等等。我认为对方是想侧面了解候选人的稳定性已经长期的考虑。一周后,我收到了进入下一轮面试去他们办公室的邀请。

第三家公司做的是开源系统的研发和云服务,创始人是于默奥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办公地点除了于默奥还延伸到了隆德。做的事情很清晰:销售。
面试时我和部门负责人求问做的是inbound还是outbound,是后者,意味着我要自己寻找潜在客户。面试outbound sales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KPI,软件服务公司的KPI通常都是一周要预约一个demo,一个月4-6个。但这家公司的薪水竟然不和KPI挂钩,理由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过于专业,得到潜在客户并演示了产品后,销售团队的其他人会跟进,因此整个销售过程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
在面试这家公司前,我以为自己会倾向于这家,没想到聊完后我就立刻排除了,公司的产品很难懂,拓展陌生客户的销售又很难做;和生物科技公司不同的是,软件公司无法通过展会新增感兴趣的潜在客户,而是要通过邮件、领英等渠道来破冰。
我以为和部门负责人聊的很好,对方也表现的很干脆,面试流程不会拖得太久,但一周过去仍然没有任何消息。虽然我并不打算继续这家公司,但还是期望听到结果。发邮件去问,竟然被拒绝了;我继续追问feedback,是不是因为其他候选人的经验更丰富,对方写了一堆却没说出个屁来。他表示我的经验是够的,和其他候选人的差别也不大。通常来说,给不出的feedback应该都是些不能明说的理由,我猜测也许是对方会瑞典语或是其他欧洲语言,毕竟在招聘广告中就写了公司的业务在从瑞典发展到全欧洲,希望候选人能会其他欧洲语言。

第四家公司是一家位于马尔默做奢侈手机壳和苹果表壳的配件公司,产品售价高达1500美元,愣是把苹果表弄成百达翡丽的样子。第一眼看到他们的产品我深深地不理解,这实在太土豪了,侧重土。。。但再一看他们的IG,竟然有80万粉丝,国内也有经销商。
创始人兼设计师是少年时来到瑞典的伊朗移民,也是一名IG网红,早年从隆德大学工业设计毕业。之所以看到这个招聘广告是因为我在领英开了Mandarin的通知,一天早上醒来看到这家公司招客服,希望候选人会说中文或是阿拉伯语。公司也没有专门的招牌页面,从领英上一键发送了。
几天后。我收到领英的推送,我的申请已经被查看,三秒钟后,我收到对方公司合伙人打来的电话。和其他面试不同的是,他问我做客服的工作有点over qualified,我连忙表示我不在意,客服的工作也挺有趣的。他让我再考虑考虑,觉得可以再联系他。
我的妈呀,这面试的风格我可从来没见过,有一种“你要是觉得可以我们就谈谈,合适就来上班”的感觉。几天后,我去了他们在马尔默的办公室见面,CEO在忙就和COO聊了半小时。几天后,电话联系的合伙人又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还感兴趣,邀请我再去一次和CEO聊,这次我们谈了薪水和其他细节,他非正式地给了我offer,但我表示回去再想想。

我之所以要再考虑考虑的原因是,我和现在做实习的公司经理聊过公司是否有招全职职位的计划,经理表示“人员编制”和预算一开始就定好了,改动有些难,但他和老板已经要求总部加预算,但目前还没有答复。于是,在拿到这个口头offer后,我继续找经理问进展。第二天他告诉我,他3月份要休育儿假,因此可以给到我几个月到半年的temporary position,我表示再考虑考虑。
那一整个周末我都在纠结,一边是永久合同,非常有趣的快速发展的公司,虽然做客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公司是怎么发展的,虽然品牌很小众,但市场反响很不错,但公司没那么瑞典化,我不了解公司文化和团队风格;另一边是临时合同,公司是从联合利华剥离出来的业务,底下是已经成熟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公司很瑞典,同事很很好,但我做的事偏行政,零零碎碎的有些无聊。而且半年的临时合同,很快又要开始找公司,夏天的时候招聘非常慢。况且,我对于前一家公司做的事情还是很期待的。
周末过后,我告诉经理,半年实在太短了,一年我可以考虑留下。为此,老板非常殷勤地去联系,并告诉我周五前给我结果。
周五,经理告诉我可以给我到年底的临时合同,更令我惊喜地是,经理告诉我,给我的职位时Assistant Marketing Manager!这实在是太诱人了,之前老板和我打听过另一家给出的薪水,因此也给出了相当的数额。万般纠结下,我还是选择了留下。为期7个月的找工作也告一段落,至于明天之后何去何从,我想现在不需要太过烦恼。而现在的结果,也是最好的决定。
总结一下七个月来的申请情况:投了200+申请,这是我记录在内的,很多领英上一键发送的我都没有记下来;其中收到了17个面试邀请,5个第二轮面试,2个第三轮面试,2个全职offer,2个实习offer。
连载到第八篇,求职记也将告一段落。
以下是我的求职经历的再次总结
1. 海投一定没错,就连和我同年毕业目前入职于丹麦某零售巨头管培生项目的同学,也是申请了共49个管培项目/300多个申请才拿到现在的offer。
做一个算术题,如果一天投3个,一周投5天,一个月就能投60个,3-5个月就能找到工作;如果一天投1个,一个月投20个,可能要花上八九个月。当然运气绝好投了30个就找到全职的也有例外,但不作为参考。
2. 在本国的实习/全职/兼职工作经验实在太重要了,绝对是拿到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再一次推荐jobbsprånget这个项目,我通过这个实习项目留在了现在的公司。
3. 一定要积极主动,瑞典的招聘流程很久,如果面试后迟迟没有结果,不妨主动去问问,也许是凉了,也许是对方把你忘了。
4. 大家都说networking很重要,但内推只能让HR对你的申请多看几眼,并不能保证你能拿到面试。甚至是你的朋友离职了,推荐你来这家公司,老板也不一定会要你。
5. 在全职找工作时不妨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做兼职,或是学当地语言,否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