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Halston》值得每一位设计师至少看一次?

2021-05-28 星期五


性、暴力、谋杀 …… 再包裹上光鲜亮丽的时尚元素,就构成了近几年欧美影视行业最热衷的题材之一 — 时尚界的奇情故事。Gianni Versace 被谋杀的惨案、Gucci 家族的豪门买凶事件已经三番五次被制作成不同的版本搬上大小荧幕。在最被众人期盼的、由 Lady Gaga 出演的《House of Gucci》上映之前,Netflix 率先推出了《Halston》,一部 5 集的迷你剧,由打造了《美国犯罪故事》(American Crime Story)Ryan Murphy 出任执行制作人,他在那部剧集的第二季,就以倒叙的形式侧写了枪击了 Versace 凶手的故事。
 
对我而言,Murphy 的出品总有一种意料之中的匠气,围绕着性少数群体、爱和痛等议题设置鲜艳浮华的场景、天神般的俊美选角、丝滑流畅的剪辑叙事、煽情甚至有点狗血的剧情,而结局通常导向主角无可避免的毁灭。尽管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观看时,你我大脑中小小的灰色细胞只需要跟随着无法拒绝的窥探欲和感官体验一道沉沦,而无须在思考中挣扎。
 
剧集中,由 Ewan McGregor 扮演主角 Halston。
 
从表面上看,《Halston》似乎也是一部典型的 Murphy 作品:微微发福的 Ewan McGregor 扮演的美国设计师 Halston,面孔涂着欧美人眼中时髦的古铜色粉底,鼻梁上架着一副深色太阳镜,总是一袭紧身黑色高领毛衣,再套上一件飘逸的风衣,以一种略显妖娆的姿态,穿梭在纽约和巴黎最时髦的场景之间,他的手指之间永远夹着一只香烟,配上刻意的跨大西洋口音,显现出这位一度如日中天的设计师的傲慢姿态,也预示着这位天才注定的速朽悲剧。
 
当我抱着对 Murchy 的成见,边吃薯片边观看《Halston》时,我改观了,我的脑袋无法停止思考,几乎每一个场景都似乎在对我尖叫:看呐!这些情节在今天也如此熟悉!我们的每一名设计师都应该看看这位真实存在的传奇设计师的人生故事,作为自己的警醒!
 

Halston 本人和模特一道展示自己的设计。
 
这部剧集就像一版关于 Halston 的浓缩版维基百科,没有通篇关于创作过程的陈词滥调(尽管这也遭遇了评论家的指责),而是以一种认真的矫揉造作描绘了他的私人生活,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报和八卦博主会关注的焦点。媚俗?偏颇?虚构和夸大?也许吧,但我觉得,在我们看了太多时尚界自我陶醉、歌功颂德的故事之后,揭开锦袍、露出虱子,的确很有必要。毕竟,那些关于设计天才们生意失败、情绪崩溃、人生陷入困境甚至「作死」堕落的故事一直在发生,我们都曾听闻过,却对来龙去脉知之甚少。
 

Haslton 出战「凡尔赛之战」的真实场景。
 
对于那些不熟悉 Halston 的读者,我想在这里对这名时装界的「伊卡洛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原名 Roy Halston Frowick 的 Halston 在 1932 年出生于美国的艾奥瓦州得梅因,从一名中西部小镇男同性恋青年很快成为了纽约顶级百货 Bergdorf Goodman 的首席女帽设计师,在为 Jacqueline Kennedy 设计了总统就职典礼上戴的「药盒帽」之后在美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成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之后,他曾作为美国设计师代表之一在「凡尔赛之战」中出战巴黎的 Givenchy 和 Yves Saint Laurent。在鼎盛时期,其原本的定制业务扩张成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零售帝国,贩售从行李箱到被套等各种特许经营产品,手上总有做不完的商业项目和合作。
 

Liza Minnelli、Elizabeth Taylor、Halston 与 Betty Ford 是 Studio 54 的常客。
 
但与此同时,他却挥霍无度,在纽约著名的夜店 54 Studio 彻夜狂欢,毒品和性让他的生活越来越混乱,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众叛亲离之后,最终导致了一连串致命的决策失误,在与平价百货 JC Penney 进行了备受诟病的合作之后,他不得不出售了自己最有价值的资产 — 他的名字,并且至死没有收回。1990 年,他因为艾滋病的并发症去世,年仅 57 岁。他的设计和个人风度启发了今天的 Tom Ford 和 Michael Kors,但其品牌几经转手之后,如今很少有人问津,只有其官网上和少数几家零售商仍在贩售那些标价仅几百美金的连衣裙。
 

剧集中,展示了 Halston 与朋友兼助手 Elsa Peretti、插画师 Joe Eula 和男友 Victor Hugo 在 Studio 54 中的场景。
 
在前几集,剧集详细地展示了这位设计师的崛起,包括他如何创造了 Ultrasuede 风衣、轻柔舒展的连衣裙,以及与朋友 Elsa Peretti 一道创造了轰动一时的同名香水等销量神话,又如何舌灿莲花地攻陷了包括 Liza Minnelli 这样的明星、Estelle Marsh Watlington 这样的名媛贵妇和 Norton Simon 集团这样的大金主。我们今天的设计师们也的确可以学习到他那脱俗的品味、敏锐的触觉、对创意的坚持和积极开拓的精神。
 

Halston 与模特一道庆祝品牌获得的成就。
 
但我也想提醒大家,剧集甚至时装史显然拔高了 Halston 的成就(比如片中关于「凡尔赛之战」的片段),作为一名并没有创造划时代创作的设计师,他代表的是彼时美国对设计造神运动需求的回应,是美利坚风情画的一个重要注脚。用我的朋友、另一位时尚老编辑 Chris Yang 的话来说:「在有人、有社会、有历史的条件下,他的创作才会有当下存在的价值,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设计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放到之前或之后都没有。」而他的命运兴衰的背景也是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肆无忌惮、凌乱不堪的社会,从战后的虚无主义和经济衰退再到纸醉金迷的享乐主义所衍生出的必然的生活方式。
 

剧集中的「凡尔赛之战」。
 
我还建议设计师们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导致他 — 至少是剧中版本的他 — 失败的每一个细节。
 
他以一种典型的艺术家性格来管理着自己的公司,倚赖灵感和直觉,和员工之间存在一种准家人的关系。他火爆而脆弱,但当境遇不顺时,他对他们大发脾气,大声吼叫,几近人身羞辱。Halston 将自己和合作伙伴之间视为一种予取予求的关系。他差点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错过了那场奠定了其崇高地位的「凡尔赛之战」,传奇公关 Eleanor Lambert 不得不以半恳求、半威胁的方式来逼迫他参与。公私不分导致他那些热烈的风流韵事最终成为了被前男友金钱勒索的把柄。
 
他沉迷狂欢,在俱乐部夜夜笙歌,染上了无法自拔的毒瘾,还与众多伴侣进行无拘无束的同性性行为,每天下午 6 点才进办公室,品牌以一种以他为中心但接近半瘫痪的方式运作,他的身边还围绕着一群啥也不干的人一边陪他享乐、一边从他身上吸血 — 相信我,这些在今天我们的行业也并不陌生。
 

Halston 和 Liza Minnelli 在其位于奥林匹克大厦的办公室。
 
Halston 对于金钱似乎也没有概念,一直挥霍无度,就像剧集中精确还原的那间位于奥林匹克大厦(Olympic Tower)的办公室一样,华丽而放纵,在他的办公室里,铺设着奢华的樱桃红地毯,墙面和天花板贴满了水银镜,宛如当代的凡尔赛镜厅,这位「伊卡洛斯」已经能够俯瞰曼哈顿的一座教堂的巍峨的尖顶,翅膀快要因为接近太阳而融化了 — 据说他坚持每月花六位数购买的兰花作为装饰,因为这是 Halston 美学宇宙和创作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他高雅的住所和吃穿用度也依靠着公账支撑 — 我也见过不少设计师朋友用同样的理由来作为自己小小放纵的借口 — 在生意好的时候,所有一切似乎都唾手可得,从未思考富有的设计师也非无底洞,也有入不敷出的可能。在我们的行业,勤俭和节制并不是经常被探讨和赞颂的主题。
 

剧集中完美复刻了其在奥林匹克大厦办公室的场景。
 
而对于投资人,他前倨后恭,出售自己的品牌股份时充满了纠结的情绪却缺乏真正的理性,相信口头协定却忽视书面条款,经营仅仅五年后,他以当时 1600 万美元的价格将公司连同商标一道出售给 Norton Simon 集团,他与许多设计师一样,坚持保留对其作品的全部创意控制权,但又无法积极地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在那些获利颇丰的特许经营系列上,他往往心血来潮地设计一个热门款式,然后弃之不理,剧集中还展示了他最迟钝和最固执的一刻 — 他拒绝设计牛仔裤,这位设计师对着金主、Norton Simon 集团的董事长 David Mahoney 咆哮道「牛仔裤只是一种时尚!Balenciaga 不做牛仔裤,我也不会!」等他想通了之后, Mahoney 告诉他不用做了,「你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设计师牛仔品牌的市场已经饱和了。」也是同时,Mahoney 发现自己依然无法完全驾驭这位失控的天才,公司的利润已经停止增长,打定主意要将业务卖盘了。
 

剧集以这一幕浮夸的画面来描述过度扩张的 Halston。 
 
剧集中有几幕高度紧张的戏剧性情节,伴随着助理不断给他带来沉甸甸的可卡因,他已然丧失了理智和判断力。在巨额收益的诱惑下,仅仅为了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就与 JC Penney 签订了合作,专门推出了一条平庸的副线 Halston III。也许,在今天,设计师的高低跨界已经屡见不鲜,但设计师们依然值得警惕自己的品牌价值会面临怎样的风险。走上了低端路线的 Halston,原本树立的高端形象迅速坍塌,Bergdorf Goodman 百货很快抛弃了他,很快,其他的高档百货也弃他而去。紧接着,Norton Simon 集团卖掉了他心爱的品牌,然后几番充满敌意的收购之后,业务越缩越小,没有任何一位投资人能够容忍 Halston,最后把他彻底踢出了局。
 
剧集拍摄了一个稍显温柔的结局,但我们都知道,Halston 是在用自己的名字和才华换来了一个金笼子之后,最终被放逐凋亡,他的生命在 1990 之前就结束了。
 

Halston 最经典的形象:黑色高领毛衣、墨镜、香烟和围绕在他周围的美丽女性。
 
我想,这部剧集甚至还表现出一抹反讽的色彩。得梅因的 Roy,摇身一变为 Halston,但这个倾注了他一生的名字几乎只有在观看这部剧集时,才会被今天的人们所知晓,我们甚至不能保证他们之后是否会记住。而片中他极度嫉妒的 Calvin Klein,尽管其业务也几经挑战,但最后,他凭借着自己一以贯之的专注和动力,成为了美国时尚真正的代言人。
 
如今,我们大多数的设计师,仍然面临着导致 Halston 垮台的种种风险。如果他们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投资者、金主和商业合作伙伴 — 被商业品牌招安、丧失自己的控制权或成为私人股本的玩物。也因此,他们更加需要告别这种「家庭作坊加小圈子」的工作方式,用自律来匹配自己的天赋,更要以理智的判断来运营商业,作出关键的选择。
 
让我们再想想那些不能使用自己名字的设计师吧:John Galliano、Jil Sander、Hervé Léger …… 还有深陷情绪困扰的 Lee McQueen、Christophe Decarnin、Alber Elbaz …… 等令人扼腕的故事。
 
Halston 的故事绝不是一个过去式。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