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西南角为啥是圆的?

2023-09-17 星期日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西安城墙的四个城角里,东南角、东北角、西北角都是直的,只有西南角是圆形的,这里是有什么讲究,还是有什么历史背景?关于这个问题,特意去查了一下,发现社会上流传的说法各式各样,有说是西南城角以前是刑场,为了让围观群众看得清楚,于是就修成了圆角;还有说是西南城角这个位置以前是埋葬被砍头的刑徒的乱坟岗,为了镇压亡灵才专门修成圆形;也有说是以前西南、东南城角都是圆形,八十年代加固修缮的时候,民工把圆形的东南城角拆了以后复原不回去了,于是就修成了方形……


大概统计了一下,关于解释西南城角为什么是圆角,民间的说法至少有十种以上。于是就连西安城墙景区官方的介绍里,也混杂了一些令人惊掉下巴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突然刷到一个官方拍的关于西安城墙西南角的介绍,主持人想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西安城墙四个角只有西南角是圆形的,可惜稿子的提供方功课做的不够,给了四种说法都不太靠谱。



第一种说“隋唐时期的宫城本来就是四个圆角”,这样的说法缺乏历史常识。中国古代汉族政权但凡道府州县驻地,官方建城必是直角,将城角修成圆角是中亚、西亚等地的习惯,隋唐帝国再包容开放,也不会如此筑城,更何况隋唐长安城本就是一座十分讲究规划布局的理想化设计方案下修筑的城市。


第二种说“隋唐时期的宫城四个角本来就是一圆三方,西南角是为了对应天上的天枢星,所以修成圆角。”完全是民间附会,毫无历史依据。


第三种说“城墙外面曾有一条裂缝,为了避开裂缝就修成圆角,让城墙更加稳固。”这里就有点听不懂了,有裂缝该加固加固,该重修重修,包成圆角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难道不是三角形最稳定吗?


第四种直接讲了一个悲情又离谱还充满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说,说是西南城角下原来住了一个母亲,儿子养大后不孝顺,把母亲活活饿死了,热心群众把儿子告发到了官府。结果这位官老爷处置了儿子的同时还要将西南城角一并论罪,令人将其重修为圆形,因为它不配以象征堂堂正正做人的方形而出现,以此来警示后人要孝老敬亲……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都知道,以上四种说法没一个站得住脚的,都别说经得起推敲了,压根不用推敲就知道够离谱了,这还是西安城墙官方拍的……关于西安西南城角为什么是圆的,还是我来说一说吧。


首先,西安城墙西南角为什么是圆形的,跟隋唐两代的宫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与皇城外墙略有关系,但明清西安城并不等同于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只是在西墙和南墙有一部分的重合而已。



所谓重合,也不是指这部分的明清西安城墙就完全沿用了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城墙(上一条官方视频里说的是宫城),而指的是原址覆压,即在位置上一致,而城墙本身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对于我们叙述清楚今天的西安城墙西南角为什么是圆形很重要。


而城墙本身发生变化指的是随着统治中心的转移、战争的影响和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城墙会持续被破坏乃至于损毁,于是历代根据自己的需要一遍又一遍地修,修的时候就在前代基础上叠加覆压,最后城墙内部就跟洋葱一样,隋唐一层、五代一层、宋元一层、明清一层,最外边是现代包砖,整体跟个肉夹馍似的。


而且隋唐时候的长安城也根本没有包砖,只有夯土,现在的城墙内部只剩下很少一部分土层遗留。所以只要把城墙西南角为什么是圆的跟隋唐长安城联系起来的说法,统统是错误的。



另外,隋唐长安城由隋代最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设计,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层,全城按照坊市格局分布,有严格的秩序、等级、礼制规范等多种讲究,况且又作为隋唐帝国的都城,怎会毫无缘由地将中亚、波斯等地修成圆角的筑城习惯引进过来?


想起来一件事,当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归来,为了安放带回来的贝叶经书和供奉舍利,就亲自带领工匠,仿西域窣堵坡形制,修筑了一座古印度式佛塔,就是类似于现在印度重建的菩提迦耶大觉塔那种样子。


后来唐高宗就觉得这座印度式佛塔与长安城的整体风貌极不协调,于是就命人改建成了中国楼阁式塔的形制。在城中一坊内的佛塔尚且如此,作为帝国都城门面的城墙,官方又怎会胡修成外国的样子呢?


正如我所说,古代筑城是有讲究的,最讲究一个礼法规制,绝不可能轻易破坏礼制,但凡道府州县修筑城墙,四角必是直角,如果有河流等地理原因才会略有改动。因为这是一种官方行为,具有严肃性,绝不会因为什么民间传说或者别的无关紧要的理由就采用不符合规制的圆角。



说完了为什么西安城墙西南角是圆的跟隋唐长安城无关,现在来说一说为什么西南城角是圆的。


跟西南城角圆形直接有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蒙古人统治中国,带来了许多草原与中亚的文化影响。当年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镇守奉元路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忙哥剌在宋金京兆府城外以东修建了自己的王府。


因忙哥剌家族及其统治集团中有很多来自中亚等地的色目人,色目人也就是对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的泛称,他们带来了西域的建筑形制,也有说法认为是受蒙古游牧民族宫帐的影响,总之元代的安西王府就将城墙四角修成了半圆形。元安西王府遗址在今西安市东米秦路一带,除一小截草木丛生的夯土外基本没什么遗存。


而当时在宋金京兆府城基础上略有改建的奉元路城受其影响,城墙四角也被改为圆形城角。到了明代,朱元璋册封次子朱樉为秦王,改元奉元路为西安府,为了安置秦王就藩,加之西安本就是西北重镇,因此进行了系统性大规模扩建。



当时,西安城墙以西南角为基准向东、北扩建城墙,所以将其他三个城角一一拆除,拆除后不可能按照蒙元旧例再建成圆形,于是按照中原习惯建成了方形,仅余西南城角仍为旧有的圆形角台。而那个时候西安城墙依然是夯土结构,没有包砖,直到明朝后期隆庆年间才开始给城墙包砖,清代乾隆年间再次加固整修,加厚了墙体包砖,增修了垛口、排水道等。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灾荒、难民逃难、经济衰败等多种原因,西安城墙的墙体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城砖被扒下来不知所踪,甚至有些地段被掏空挖断。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城墙还曾因一些原因险些被全部拆毁。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安市政府组织,各区县派出民工支援,对残存的西安城墙进行了全面重修,完善了城墙包砖,加固了建筑楼体,整修了城门门道,将城墙中断处重新修补连接起来,这才有了今天的西安城墙。


作者 | 雍州节度使 | 陕西人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