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不适合阳间人打开的推送

2021-08-27 星期五

 FBI WARNING 
 本文配图可能引起部分观者不适,请慎重阅读 

“噢淦,好TM怪,再看一眼。”

廿一世纪互联网无奇不有,浸淫于这片虚拟世界的玩家想必都有过同一种经历——

你误入互联网某个隐秘的角落,看着眼前的猎奇玩意儿皱起眉头,在一股神秘力量的作用下你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然后第二眼,紧接着一整夜过去了。

最近院办也正沉迷于这样的怪东西,我在Reddit的Random页面与之邂逅,随机弹出的这张怪图越过茫茫信息流闯入了我的世界。


古怪、诡异、莫名其妙,像是要把人从手机屏幕前拉进另一个次元。

手指不听使唤地下划,第二张图,第三张图,逐渐上头。


廉价业余感、不像阳间玩意儿、千禧年复古like、说不出来的诡异违和感——总结起来就一个字“怪”,但就是看了一张还想再看一张。

这是一种网络美学风格,望文生义就叫“怪核”(weirdcore),也有人称之为“梦核”(dreamcore)。

当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已经大举攻占油管、A岛、B站、微博……


在各种社交媒体论坛上,怪核爱好者们不仅在疯狂搜集相关作品,还一个个开始投身于amateur自制,就地取材,逐渐把自己身边的世界拉进阴间。



 究竟什么是怪核?

Aesthetics Wiki 如此定义怪核:

怪核是一种网络美学和艺术行为,以业余或低质量的拍摄或数字图片创建或编辑,让人感觉传达混乱、迷失方向、疏远、怀旧或无能。从视觉上看,它可以表达强烈的观感,一般照片的外观格式和带来的感觉都存在于90年代末到2000年中期的互联网。


Aesthetics Wiki是个网友自助编辑的粉丝网站,因此这只能算是一个主观定义,事实上网络流传的那些所谓怪核作品,早就脱离了这个一般范畴。

但总的来说,它们无不散发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气质,让人感觉怪核诞生的目的就只有让你掉san。

现在能看到的怪核作品,有一种最为普遍的模式:一幅阴森森的Lo-Fi照片,加上一行或有指示性或完全没有意义的文字。


大部分作品还呈现出一种极度矛盾的观感,比如传播最广的这幅怪核作品,玩儿的就是“blingbling的恶心老鼠”违和感。


黑色剪影也是怪核的常见元素,挖空的人影和出现在任意场合的黑洞,都仿佛有种莫名的引力牵引着你,想要让你加入它们。


更进阶的是各种乱七八糟元素的堆叠,没有逻辑,毫无章法,只突出一个怪字。


看到这些图片,你除了在心里喊一句“TMD为什么”之外,只能感受到一种被创作者彻底抛弃的疏离感。


在传播的过程中,怪核还在“吞并”一些其他民间美学风格。

比如梦核(Dreamcore)原本是独立于怪核的存在,有人说梦核更强调一种怀旧感和安逸感,但由于怪核梦核的概念实在没有什么明确区分,大部分情况下二者都被视为同一种东西。


另一种跟怪核交集广泛的美学风格是“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s)。

阈限空间强调的是一种“不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但肯定要出事”的感觉,恐怖片和恐怖游戏里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空间概念。


由于阈限空间也是个怪东西,现在也总是跟怪核混为一谈。

还有什么孩核(Childcore)、怀旧核(Nostalgiacore)、伤核(Traumacore)……在互联网自发创作、传播中,大量阴间民间美学风格都在跟怪核发生关系。

Traumacore(伤核)作品

总而言之,现在但凡是些让怪核爱好者觉得“有内味儿”的怪逼玩意,就有人管它他叫怪核。

但“内味儿”究竟是什么味儿?有不少人选择了用视频诠释自己心中的怪核。

这些视频大多数都整得跟PPT似的,内容多是UP主所认为的怪核图片作为背景轮番展现,配上迷幻音乐或实验音乐,氛围要多亚有多亚。


还有这种看似有主题有主线的怪核视频,看完都觉得啥都没看。


还有各种科普视频也是各执一词。

你觉得怪核图就是一些恐怖图片吧,一会儿就有人告诉你怪核是治愈系;你说怪核有做梦既视感吧,有人就要跟你说那叫梦核;你说这是一种文艺复兴吧,偏还有人说怪核是“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风……


看多了院办自己都麻了,就想有一个“怪核之父”出来跟我解释解释什么TMD才是怪核。

但这样的人无迹可寻,我甚至觉得他很有可能就是某年在某论坛上随便给一张怪图配了个文:“我愿称之为怪核”,然后这个词就传开了,于是给怪核下定义这件事更是一件颇为怪核的事情。


所谓怪核似乎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既视感,每个人的观感不同,给出的定义也就完全不同。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些图片的观感就是让观者在看到图片几秒钟内,飞升到与现实生活彻底划清界限的另一次元。

这直接导致我认为自己看怪核上头称得上亚逼怪人,但网友们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有不少人看得颅内高潮,还有人直接就适应不了现实生活了。



 怪 核 上 瘾 机 制 


对于纯粹带着猎奇心态看怪核的人来说,上头属实正常,就像看高概念恐怖片,越玄乎越古怪看得就越是过瘾。

但对于很多“看进去了”的人来说,怪核这种亚文化概念很可能没这么简单。


按照互联网怪核原教旨主义的说法,怪核的必要构成元素是低分辨率的古旧(主要是90年代)照片——最好是像你小时候拿家里傻瓜相机拍出来的,那些毫无构图讲究的作品。


由于怪核这个说法是从美国开始传出来的,因此早些时候的怪核作品,最多呈现的是90年代美国的家庭、街道以及各种公共场所的场景,有时还会涉及千禧年左右互联网的老截图。


这类怪核可以视为90年代的集体记忆碎片,但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因而这些高糊照片形成的观感大致就是:你从来没有去过这个地方,没有看过同一样东西,但是却感觉异常熟悉,温馨却诡异,甚至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探索欲。


比如小时候等家长接送等到同学都走完时看到的空荡校园,比如90年代大部分家庭共用的房间布局模板,比如阴暗的巷子,比如夜间安静的医院走廊……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地点都长得差不多。


于是看着这些图片,就像是展开了一个平行世界或梦境世界,让不少人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个世界里的你“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这里现在空无一人。

在这种“这么近那么远”的背景基础之上,一行带有指示性的文字浮现在角落,一个或几个黑色的空洞人影占据了视线的焦点。


那是平行世界的你自己吗?那是过去的自己在向你传达什么信息吗?那是你已经忘掉的某个人吗?究竟是谁在试图引导你?你如果进入了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看着这些图片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你大概率已经“看进去了”

在B站的弹幕上我看到有人形容这种画面是“死前走马灯会看到的东西”,也颇为贴切。


总之,在现实和生活化的场景中营造似曾相识的温馨感,然后通过梦境式的其他元素呈现割裂和陌生感,这很可能就是怪核所拿捏的那一块气质。

如果你还感受不到内味,下面几幅中国网友整的“中式怪核”或许能够让你产生类似的代入感。


当然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图片肯定也会有不同的观感,怪核怪也怪在没人能随随便便描述出这种观感具体是什么。

有人代入感强一些直接代了,有人也就走马观花骂一声亚逼就溜了;有人看这些图片看到想要住进去了,有人看着就只觉得害怕;有人看个天线宝宝都觉得是怪核,有人就觉得只有旧图+文字才能叫怪核。


你get到了,那恭喜你多了一样网上冲浪谈资;你get不到那也没啥,就算证明了你是21世纪网络上少见的正常人吧。

其实广义点来说,怪核这玩意儿早就有了,只是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

比如曾经风靡全中国的非主流伤感图片,现在回过头一看,有些就整得挺有内味的。


我小时候爱玩一款叫做“深红色房间”的游戏,现在看来好像这游戏的每一个场景都挺怪核。


去年还流行过一阵儿街头汉字涂鸦,一般场景都是破旧的墙上出现一些本不该出现在此的文字,这种割裂感仿佛也跟现在的怪核如出一辙。


我在搜资料的时候,看到网上已经有人就“什么才叫怪核”、“怪核和梦核根本不一样”等话题吵了起来,颇有一种当年在QQ空间吵吵“你不够非主流”、“你才不够非主流”的既视感。

代入感挺强,但大可不必。

其实对于这种邪门美学风格,诺兰有句话正适合用上:“别试着理解它,去感受它。”

我感受了一下,结果公司周围的气氛都怪核了起来。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