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食文学,无需配图,无需风味描述,1秒以内看得人口舌生津——那就是广东菜单。
随便翻开一家粤菜馆的菜单,足以让人的泪水从嘴角流下:风味啫啫煲、爽滑布拉肠、流沙奶黄包、生炸妙龄乳鸽……

就连一碗平平无奇的白粥,在广东人的文笔下,都被写成无比诱人的“明火生滚白粥”。
如果去高档粤菜餐厅,更会发现有一些菜名,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很美、很馋。比如礼云子、雪花鸡片、玉簪田鸡腿、凤吞燕……
研究了几百份广东菜单,我们发现,粤菜的命名实在太博大精深了,不仅字字击中广东人的饮食偏好,还能从中看出粤菜的内核和逻辑。可以说,看懂了粤菜菜单,你就掌握了广东饮食界的财富密码。你会发现,所有粤菜的命名,都会尽可能在食材前加上“鲜”字前缀。寻常的香菇、鱿鱼、虾仁,鲜字一加身,立马感觉馋了:鲜菇炒牛肉、豉汁炒鲜鱿、鲜虾云吞……另一种新鲜的万能表达,是“活”和“生”,活烤生蚝、白灼活虾、生炸乳鸽等等,都是为了表达食材在最巅峰的状态,丧身于厨子之手。还有一道菜,几乎99%的粤菜馆都能看到,那就是生炒时蔬。妙的地方在于,除了用“生”表达新鲜,“时令”两个字,也直击老广对不时不食的执着。更进阶的命名法,是变着花样强调食材的生猛状态,比如游水剥皮牛、现钓野生桂鱼等等,“走地鸡”这三字,更是能让任何一个老广两眼放光。走地鸡既是一种养殖的手段,也暗示鸡在宰杀前仍是鲜活的,保证了肉质和鲜度。
前一秒还在活蹦乱跳的鲜活食材,后一秒就被端上桌,精准踩在老广的需求点上。菜单命名如此高频地以“鲜”助攻,可见老广们对新鲜度的敏感。例如“手剁”肉饼、“手挞”鲮鱼饼,这两个动词,就强调了处理不同食材的手法区别:肉饼的猪肉与猪油需要保留一些筋道与颗粒,口感层次会更丰富,用机器绞碎就么得灵魂;而鲮鱼质地偏软,需要用手反复起抬拍打,以达到起胶的效果,这动作在粤语里就叫“挞”。在这些精准的动词面前,手打柠檬茶都显得太过宽泛……典型例子还有外地朋友熟悉的啫啫煲,光是念出“啫啫”这个词,就让人有了食材在煲里嗞啦作响的画面感。还有生滚粥、布拉肠、姜撞奶、叉烧滑蛋(一种滑炒技法)……这些粤菜独有的动词,既指代技法,也生动得能直接把人看馋!
粤菜的菜名里,除了强调手作技法,还会进一步引申到对传统的坚持。例如古法盐焗鸡、秘制叉烧、怀旧浮皮羹、传统手工伊面等,暗示背后对传统手艺的考究——这可不是随便用半成品制作的菜品,暗暗为菜式提升了深度。很多粤菜馆的菜单看似平实,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修饰手法实在太丰富了。他们特别擅长浓缩色香味,用通感勾起食欲,把一道平凡的菜变得让人一看就馋。几乎所有煎炸物,都会跟“金色”捆绑:例如金沙包(流沙包)、金丝春卷(炸春卷),金沙小瓜(咸蛋黄小瓜),黄金焗吊片(炸蒜粒焗鱿鱼)……而绿色的食材,则会被称为“翡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口感和香气上修饰的例子,就更多了:濑尿牛肉丸(爆浆牛肉丸)、爽滑肠粉、骨香鲈鱼、酥脆春卷……甚至还有一道老菜叫威化云吞虾,用“威化饼”比喻炸云吞皮那种酥化的状态,微妙至极。广东菜单的这些巧思,曾经苦了很多翻译,因为不懂背后意义直译,出现把翡翠羹译为“Jade Soup”,油炸鬼(油条)译为“Deep-fry Ghost”、撒尿牛肉丸译为“Peeing Beef Ball”的尴尬。如果一道菜本身选材普通,风味平平,实在没什么含金量高的词汇融入,那么广东人依然有办法从意象、功效、情怀等角度修饰一番。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周星驰在《食神》里做的黯然销魂饭,其实不过是一份叉烧煎蛋碟头饭。事实上,这种夸张修辞在现实中并不多见,老广的取名思路,比电影精彩多了。诸如“妈子靓汤”这样的菜名,透露出几分家的味道,情怀拉满。嫌苦瓜不好听,干脆改成凉瓜,化风味缺点为讨喜功效(凉=下火),还有用胜瓜代替丝瓜(“丝”在粤语里谐音“输”)、用牛欢喜代替母牛的生殖器、用春字替代卵(鸡春、鱼春)。最好笑的是拗颈鱼(翘嘴鲌),因为名字在粤语里带有吵架的意思,且长相看着太倔,脾气不好,广东人就取名为和顺鱼(就是让鱼顺顺气😂)……总之,许多日常食材大家都熟悉,但一写进广东菜单,外地人就整不会了。因为广东人喜欢讨好彩头,把菜名与寓意结合在一起,以至于诞生了一类神奇的“意头菜”,堪称菜单界的通假。有一道老菜,在食材中会用到生菜与蚬蚧酱,被取名为生财显贵,因为“生菜”通“生财”、“蚬蚧“通“显贵”(粤语中显贵与蚬蚧读音相近)。意头菜的高发地在宴席和节庆上,五福临门(五种开胃前菜组合的拼盘)、大吉大利(白切鸡)、和气生财(蒜蓉生菜)、年年有余(鱼馔)、发财就手(发菜猪手)、发财好市(发菜蚝豉)、步步高升(年糕、萝卜糕)、财源滚滚(煎堆)、黄金万两(炸馒头)、百年好合(西芹百合虾仁)……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深扒一下意头菜的起源,就会发现广东人历来对菜单十分重视。将时间线往回拔,在旧时,几乎每个酒家,都会设有一位师爷(可理解为旧时官员的私人秘书,此处特指酒家的营业部主任,常要负责写菜单的文人),现场直接挥毫写出喜筵寿席的菜单,多是四字、五字、七字的组成,并且引经据典,包含喜庆吉祥的含义。意头菜还要有专用的字体,名为“龙头豹身猪仔尾”,讲究得很。以下这份菜单,你能看懂多少?再往后发展,清末民初时期,粤菜的菜名更重视意境传达,命名逻辑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拟物、比喻与谐音。现在流行的谐音梗,其实早就被广东人玩腻了,比如包罗万象(鲍鱼、响螺和鸡脚),食材和菜名的关系,全靠想象力填充。将食材拟物化的形容,代表有金钱蟹盒,就是用两片圆形的猪肥膘包裹蟹肉等馅料,炸成金色,形似铜钱。老菜名里的比喻也很妙:将田鸡腿去骨,轻轻一绕,绑在只取最鲜嫩一段的芥兰上炒熟,名为玉簪田鸡腿。玉簪,就是对那截芥兰的精巧形容。还有一道老菜叫“乌龙吐珠”,猜得到是什么吗?乌龙指的是海参,这道菜是海参酿虾胶。
还有美感十足的形容,一道雪花鸡片,所谓雪花,就是处理得洁白如雪的螺片;有一道老菜叫仙鹤神针,是指以鸽肉上汤扣煮的鱼翅,如今早已式微。在岭南的古宴席中,还有红云宴。红云指的就是荔枝,描述了荔枝在应季时节,一串串一束束悬于枝头,状如红云的情形。《食物语言学》书里有一个研究发现:少见而冗长的高格调单词,在高价餐厅的出现频率更高。菜品描述中,单词的平均长度每增加1个字母,这道菜的价格就会上升18美分!我们分析了数百份广东粤菜馆的菜单,发现这个情况却恰恰相反:越是高端的粤菜馆,菜单越是简洁,收敛峰芒。香港龙景轩(全国唯一连续14年拿下米其林三星的中菜馆)的菜单上有一道烧卖。知名食评人谢嫣薇评价,从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烧卖,猪肉的甜味深又干净、手剁的口感一流,一点点的火腿蓉咸香吊起更多鲜味,滋味无穷。细问主厨用的是什么猪肉,才淡淡道出用的是昂贵的日本猪肉,而这道菜,在菜单上仅仅是写着“腿蓉蒸烧卖”。澳门永利宫(米其林一星,亚洲50最佳餐厅)的菜单同样极简,沙姜烧鹧鸪、本湾海上鲜,都是简单的主谓短语,但是直到上菜时才会发现,本湾海上鲜用的是巨型规格的左口鱼,是市场难得的尖货。而广州高端粤菜代表广御轩(米其林一星,黑珍珠一钻),有一道招牌菜用的是牛双弦,这是牛胃中最厚实的部分,同时在下水市场中十分稀少(能拿到的餐厅足见实力)。广御轩的处理只取中心最爽嫩的部分,不经任何味料焯煮即吃。这道费力费时的菜式一日只有两份可售,但在菜单上从不提限量、稀少等性质词,仅仅是写着白灼牛双弦。相较于一些高档西餐厅或日料店,高端粤菜食府,一般不太会通过食材来源、等级来强调贵价之处,只会抛出一个个貌似平凡的菜名,如鹧鸪粥、太史蛇羹等,展现淡淡的凡尔赛。而平价粤菜馆,往往会把平凡料理用高端的词汇包装,立刻体面了许多。一道酱油炒面,命名为豉油皇炒面;多种普通食材杂炒一锅,就叫特色小炒皇;一道普通的烩素菜,改名为一品斋……是不是瞬间贵气了?仅是白饭的表达,就因为个数与复数而各有叫法:要一碗白饭,可以叫“给一个靓仔”(因为一碗白饭总会被装成圆顶,看着白净靓仔),而如果需要在座的人各有一碗白饭,就会被称为“人头饭”。在茶餐厅常见的鸳鸯,指的是奶茶拼咖啡,事实上,鸳鸯在老广的菜单还可以指代许多双拼的讲法,吃肠粉时,点一份鸳鸯肠,可能是猪肉拼牛肉,鸳鸯粥、鸳鸯煲仔饭也是同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比起如今一些餐厅注重氛围感的命名,广东菜单的取名思路,更忠于一道菜背后的选材、技法与口味。从对食材鲜活的强调,到口感的花样表达,再到以精确的动词描述技法,字字击中广东人的饮食偏好,从中也能看出粤菜的逻辑与文化。正如《食物语言学》所说,“我们如今使用的有关食物的词也是一种编码,我们可以解码,来更好地理解当下”。广东人的菜单里,就隐含着无数地缘文化与饮食特点的线索。下次去餐厅,不妨认真端详菜单,细品老广对质与味的追求。参考资料:
[1]《食物语言学》任韶堂 著
[2]《家馔》 江献珠 著
[3]《食经》(上下卷)陈梦因 著
[4]《消失中的味道》 谢嫣薇 著
[5]《家乡滋味 番禺乡土美食漫谈》 屈九 刘璋著
[6] 粤菜命名说略,温东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7] 粤式美食英译,叶佳宜(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8] 语用等值下的粤菜菜名英译研究,林丹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9] 《食神》 周星驰 导演
[10] 各大餐厅小店博物馆藏的菜单约66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