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讲坛 |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2022-10-01 星期六

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国”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实这一词最早见于3000年之前的《诗经》中。那时的“国”意为“都城”“京畿”,专指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镐京(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和东周的雒邑(故址在今洛阳市洛水北岸、瀍水东西)。《诗经》里的“中国”都是“国中”的倒序,意为“都城之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西安(洛阳)城里”。后“中国”引申指整个周王朝统治的天下,包括黄河和长江流域各个诸侯国,再由此自然引申出今天“我国”的含义。然而辞书普遍是这样解释的——“中国”是指位于中原的国家。其实这是谬解,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只有这种用法的时期。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知道“中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即使最权威的工具书都解释错了,以致以讹传讹,导致华夏儿女大都不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就拿《辞源》来说吧,它是这样解释“中国”一词的来源的: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礼·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上面是最为流行的关于“中国”来源的说法,《辞源》所给出的最早例子是《礼记》,而这部经典是汉代初年(约公元前一世纪)才成书的。更重要的是,这个例子中的“中国”并不一定仅指黄河流域的华夏诸国。

“中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实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诗经》中已经广泛使用。根据《说文解字》,“国”是一个形声字,外边的方框表示“城郭”,原来繁体字里边是“或”,指示这个字的读音。“国”的最早意思就是都城、京畿,专门指周王朝的国都,“中国”的本来语序应该为“国中”,就是“都城之中”的意思。例如:

民亦劳止,汔(意为“差不多”)可小康。惠(意为“爱”)此中国,以绥(意为“安”)四方。(《毛诗·大雅·民劳》)

文王曰咨(意为“叹息、哀叹”),咨女殷商。女炰烋(páoxiāo,意为“傲慢”)于中国,敛怨以为德。(《毛诗·大雅·荡》)

上古时代的语序跟今天的不完全一样,比如《左传》中的“城濮之战”今天则应该说成“濮城之战”。《诗经》里“中”的使用顺序也与现代汉语的相反,比如《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覃,意为“蔓延、延及”;施,yì,意为移易、改变;“中谷”就是“谷中”的意思,即“山谷里边”。句子的意思是葛草在山谷中蔓延,叶子十分茂盛。又如《诗经·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就是“河中”的意思。

《诗经》中所有“中国”的用例都是“国中”的意思,意为“都城之中”。周王朝先后定都镐京(西安)和雒邑(洛阳),那么很自然,《诗经》中的“中国”就是“西安城里”或者“洛阳城里”。

普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国家,相对于周边诸侯国来说,位于黄河下游的中原国家叫“中国”。然而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个时期,孟子和庄子时代的“中国”就可以指包含各诸侯国在内的华夏大地。例如:

禹疏九河,瀹(yuè,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即“蚁穴、小洞”)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即“小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

显然,上述《孟子》用例的“中国”就包括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庄子》的例子则说明“四海”之内都是“中国”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和庄子之前并不存在这么一段时间,其间“中国”是仅仅指地处中原的国家。可见,“中国”一词由原来的周朝都城一下子就引申来表示周王朝统治的所有地区。

也就是说,“中国”在《诗经》中是指周王朝的都城,后来泛指周王朝统辖的整个“天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很多诸侯国,然而它们都是周王分封的,它们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周王朝是月亮,诸侯国是星星,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各诸侯国都与周王朝是宗亲关系,每年都要向周王朝进贡交税。所以,周王朝的天下就是一家。

“中国”也不是相对于周边的所谓“蛮夷”的少数民族而说的,因为在上古时代,这些周边的少数民族不被认为是“国家”。所以,《辞源》的解释是不可靠的,古时中原人不会以“四方”的少数民族为参照系来称自己为“中国”。注意,《诗经》中所说的“四方”是指都城之外的所有地方。

“中国”的词义引申过程也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即从局部引申为指整体。比如“眼”本来指眼珠子,后来指整个视觉器官。又如,“脸”本来指眼睛下边那一小块儿,后来指整个面部。如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原来指周王朝的都城,后来扩大到整个周王朝的统治地区。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自己祖国名称的来源。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2期《微型讲坛》栏目。)


扫二维码购买

《咬文嚼字》2019年第2期电子版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点开大图识别二维码

跳转邮政微商城订阅

点开大图识别二维码

订阅2022年全年电子刊

欢迎关注

咬文嚼字公众号

欢迎下载

咬文嚼字App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