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条周迅、梁朝伟、王一博接力吃拿破仑的视频,上了热搜。
这可能是北京人与上海人以及新疆人难得同时感到疑惑:这个拿破仑怎么长这样???
实际上,这可能是法甜世界里传播最广,也最多变的一种。放眼世界,几乎很多国家,都有各自版本的拿破仑,然而这变种拿破仑,却也神奇地无缝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不禁让我好奇,这枚名为拿破仑的小点心,是如何俘获世界人民芳心的?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01
什么是拿破仑?简单回答,一种由千层酥皮夹奶馅的法式甜点。在法国,这枚法式甜点的本名叫“Mille-Feuille”,字面意思是为一千片叶子,中文翻译叫“千层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秋日黄昏,层层落叶堆叠的街道。比起威风凛凛的拿破仑大帝,法国人显然更钟意这个充满柔情想象的名字。
至于什么有相当一部人管它叫拿破仑?答案在江湖上流传了无数版本……其中,最令人信服的,可能是一个“谐音梗”:传闻极具版权意识的法国人,在介绍这种千层点心时会特意声明,其酥皮制作方法来自那不勒斯。
由于法语中napolitain (那不勒斯的)与Napoléon(拿破仑)发音极为相近,再加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名声实在是太响亮,英国人想当然以为这是以拿破仑为名的甜品……害,一场空耳引发的误会。在往后的4个世纪里,这枚点心几乎环游了全世界,漂洋过海落地生根。👇至于千层酥这枚经典的法式甜品,为什么能够出现在俄罗斯餐桌上,甚至成为当地人民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点心?其中深意,那就颇具玩味了。
这种名为Наполеон的点心最早出现在19世纪,扬名于1912年俄国庆祝战胜法国的100年庆典。其千层的结构取义自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团(Grande Armée),而蛋糕面上撒的白色粉末,则象征帮助俄军打了胜仗的那场漫天大雪。虽然同样是层层叠叠的糕点,与法式轻盈精巧不同,这种加大加厚的拿破仑plus,未免也太像量贩超市会推出的产品了……俄罗斯版本的拿破仑,可以说是充分彰显了战斗民族的粗犷强悍。具体来说:俄罗斯版的拿破仑多为圆形,里面也远远不止3层酥皮和夹心,而是至少8层,多达20层的酥皮,夹上薄薄的卡仕达酱,外层再洒满了克里米亚的杏仁和糖霜,象征着帮助俄罗斯打败拿破仑的雪。
作为胜利的果实来享用,不得不说战斗民族的嘲讽技能MAX呀~总之,千层点心演化出了千万种形态,如今很少有人会纠结它究竟是叫千层酥还是拿破仑,看各地的传统个人喜好就好。02
至于拿破仑是如何在中国走红的?近了看或是一部电影的话题炒作,放远看则是西点中做因地制宜的创新,其中包含了一部极为浓缩的海派西点发展史。通过眼尖的网友(铺天盖地的营销),我们不难得知电影《无名》中用于藏匿信息的拿破仑出自某沪上知名法甜品牌。
其实,通过蛋糕藏纸条来交换情报的设定上海朋友早就不陌生啦。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就有这样的情节,甚至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家更为资深的法式面包房老大昌。只是对上海人而言,一枚从小吃到大的拿破仑,大概率是这样的——不修边幅又显着精致,轻盈扑簌的酥皮叠加着白脱奶油,顶上撒满了如雪似的糖霜,和俄式拿破仑的相似度极高。而黄油,是海派拿破仑的主角。无论自身标榜英式、俄式或法式的面包房出品,一律夹的是柔嫩软滑的白脱奶油(也就是打发黄油),吃起来奶乎乎的带着丝丝冰凉。而作为沪上最早的法式面包房之一,老大昌的拿破仑,为什么没有百分百还原法式千层酥的作派,反倒多了几分俄式风情?这就不得不提当彼时老大昌的掌舵人Pierre Tchakalian(皮埃尔·察卡利安),以及当时上海咖啡西点的经营环境。作为亚美尼亚(位于亚欧交界处)后裔,接壤亚欧俄罗斯边境的小国,从地理看来,多少有点影响。Pierre家族也是做面包店生意的,早起在俄罗斯生活过几年,与在哈尔滨开设面粉厂的表弟团聚,俄式熏陶+++......1903年,Pierre初次到上海从事葡萄酒贸易,往后14年内辗转法、俄,1917年又回到上海,就此在上海开启了面包烘焙生意,也就是我们认知里卖西点的老大昌雏形。再加上大环境的影响:20年代后,大量白俄侨民涌入上海,垄断了法租界的咖啡西点经营,开设了不少食品店咖啡馆,而俄式拿破仑,正是配咖啡点心的一种。因为掌舵人生平经历+俄式咖啡厅大环境的因素,由此形成了今天你我看到的老大昌拿破仑:造型与风味上保留了俄罗斯风情的豪迈,但从单枚切块分装的包装,与吃法上仍能看出部分法式的优雅。法国坊间流传的拿破仑正确吃法是,轻轻放倒,再用刀叉侧切。而在上海,还有种极少数人才知道的地道吃法——用勺子挖着吃!而就算放在今天各路甜点溢出的上海,海派拿破仑也依旧未曾落伍,它就在西点饼屋的透明壳子里挺立着,是一种老派的精致象征。除了天然有着混血基因的海派西点,还有一种更具中国特色的拿破仑存在。这种进一步汉化过后的拿破仑,一般由酥皮、蛋糕、奶霜三要素构成。与海派拿破仑冰冰凉凉的白脱黄油夹馅不同,中式拿破仑夹心里有丰富的核桃和提子干。中式拿破仑得以流行的原因很简单:更柔软,更便宜,更方便储存,并且仍然保有酥皮的愉悦感。在老式的北京糕点房里,这种拿破仑大概率用到的是植物奶油,每一口都是不可挽回的负担……尽管如此,它仍旧是我某位北京朋友的一生挚爱。用这位朋友的原话来说,从小吃到大,过年过节不吃枣花酥都得吃拿破仑。这一小块,回味无穷。这种极具中式风情的拿破仑也传到了全国各地,大多是按斤称,所以塑料袋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于海派拿破仑大多要纸盒或塑料薄膜紧紧裹好,回家小心拆开,再用勺或叉轻轻挖着吃。你大可以提溜着塑料袋大步流星地边走边捧着吃,也不必担心会过于狼狈。它经常被误以为是新疆传统糕点,实际上诞生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乌兹别克斯坦与新疆饭店耶里夏利交流创意的结果。
这是一种乳白色的软糕,又被筛了层薄薄的细粉,看起来和传统的拿破仑酥有些相似,但口感却不太一样,是充斥着黄油奶香的酥软,而非酥脆。这种酥软口感是因为酥皮的制作方式不同(这种做法更接近俄式拿破仑)——将鸡蛋、黄油、面粉按比例和匀擀开,放入烤箱烤到金黄。看准它近似西式甜点、又带有民族特质的潜力,耶里夏利最终拿下娜帕里勇的配方,并申请了制作专利,并砸入大笔资金,作为招牌卖力推广。03
酥脆+甜蜜+光环效应,
拿破仑的出现,简直是精准拿捏了人类对酥脆与甜蜜的喜好。了解法甜的朋友,想必对这种能够逼疯厨师的法式酥皮的制作有所耳闻。图源自知网:《拿破仑千层酥》
经过反复折叠过后的酥皮,不但有着浓郁罪恶的黄油香气,还有让人从大脑神经到听觉神经都能同步感受到的愉悦性。要知道按照教科书标准而言,每块酥皮能有1459层之多!以每块点心三片酥皮的基础配置计算,一枚标准的千层酥能有4377层!
还要以压烤方式烤制,酥皮出品尤为漂亮平整,呈现出宛若蕾丝的精美。在味蕾享受之外,还有视觉上的。一枚经典的法式千层酥,由三层千层酥皮夹裹两层奶油馅料而成。这种叠叠乐的视觉效果有多抓眼球?哪怕是放在400年后的今天,依然毫不过时。而相比于其他的法甜,它以一种非常直观但是简单全面的方式,集齐了甜美对于丰富口感层次的要求(脆+丝滑),同时又是利用了全世界都常见的材料,也才能够传遍世界,并且扎根。但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正统法式的,海派的,中式的还是俄式的,拿破仑千层酥,依旧以不同又神似的形态留存了下来。当我们谈论一块法甜,总会以“是否正宗/正统”,“标准”这样的角度来审判它。但如果每一条标准都是永不可撼动的,那恐怕不止是拿破仑,会有更多我们熟悉的食物,会失去那些有趣的演化与改变,人类的饮食历史会缺失不少惊喜与可能性。* * *
文 - 小琢 编辑 - 夏桁
谢谢远在北京的朋友lizzz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