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人物的《奥本海默》

2023-08-31 星期四

很遗憾看到诺兰在创作上已变得如此僵化。影片从起幅到落幕,满坑满谷的角色登场谢幕,然而在如此庞大的群像之中,我却无法真正地“看到”哪怕一个人物,包括奥本海默本人。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没有问题,哪怕是一些脸谱化的角色,如玻尔、爱因斯坦、杜鲁门等等,也都看得出在表演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但我还是“看不到”他们,看不到这些演员作为历史人物的情绪与状态,问题出在哪里?我想,似乎是因为作者只采纳了人物的言语,却没能采纳人物的心理,让整部影片变成了一场关于“自由间接话语”的幼稚游戏,以至于那些特写和近景镜头,仿佛都成了空镜,无法帮助观众靠近并凝视人物,与之产生链接。

这一次,多重时空的交织不再是为了谜题和杂耍,或者炫耀诺兰那些复杂跳跃的影像构思,但随之引发的,则是影片异常单调的转场逻辑。在奥本海默攀登顶峰的时期,影片是彩色的,在他作为普罗米修斯被审判之后,影片遁入黑白。或者你也可以理解成,以奥本海默作为叙事视点时是彩色的,施特劳斯为叙事视点时是黑白的。


但无论如何,色彩的切换无疑揭示出(作为导演立场的)奥本海默在人生的两个阶段,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从这个层面上说,整部影片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奥本海默主观镜头,这样的立意每个人都很容易解读到。但从美学上讲,这种手法毫无新意,我们在许多以镜像世界为故事背景、或者是讲述梦想与现实的影片中都体会过。而对于本片来说,因为对人物的描述近乎溃败,这个手法充其量只是标记出了一种视觉效果,一个时空刻度,至少从色彩以外的维度,我无法感受到两个世界带给我的那种真正巨大的情感落差。

同样的,影片有许多古典主义的叙事手法,被生硬安插在了诺兰一贯的现代性结构之中,导致观感时而保守时而激进,引发强烈的断奏感。比如奥本海默在欧洲求学时陷入迷茫,或者在讲述他的理论成果时,影片均毫无意外地插入了一些宇宙奇观的镜头,给我的第一反应,无非是增加一些视觉奇观,是一种作为大制作电影的商业指标的体现,却不能带给我真正的从视觉到心理上的冲击力。


而声音,作为占据这部影片主导地位的叙事元素,在使用上反而是相当陈旧迂腐的。密集的弦乐与合成器音墙自不必说,这是诺兰一直以来的风味,而于静谧处猛然爆发的巨大混响,也只是无数类型片甚至流行音乐中的常规技巧而已,只是在影院的声场下来得更为猛烈惊怖罢了。在我看来,对声音的如此运用也只是强行拨弄着观众的生理反应,根本无法带来“纯视听情境”应有的巨大表意张力。在这一点上,阿彼察邦的《记忆》要比本片巧妙出色得多。

并不是说古典主义叙事法就一定过时了,比如今年同样跟科学家和原子弹有些关系的《小行星城》,就是一部主打复古套路的年代戏,同样黑白彩色,同样众星云集。在那里,配合韦斯·安德森标志性的影像风格,古典主义叙事法发挥出了全部能量。当然,《小行星城》有着属于自己的致命问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另一方面,作为一部对白密集、充满结构主义意味的电影,《奥本海默》通过时空交织下的蒙太奇语言,着重展现了各色人物的唇舌之争,有些争吵在镜头的编排下,甚至跨越了十几年。密集的台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昆汀、伍迪·艾伦和阿伦·索金,但诺兰对台词的创作态度显然不如那些人深刻,台词处理既不诙谐、也不犀利、更不刻薄。

当然,你可以认为台词并不一定要有这些,让人物正常说话也能飘荡出悠扬深远的思绪,正如曾经的理查德·林克莱特那样。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奥本海默》在台词文本上不仅不提供尖锐性的批判,同时也不提供对个体困境与时代症候崭新而深入的讨论,有的只是重复关于历史、意识形态、官僚与道德社会的陈词滥调。


我们能从片中感受到的悲悯、愤怒与无奈,只是影片用一些极为浅显的能指符号引导出了我们的常识性经验。反观影片本身,却是人物说的越多,意涵就越显贫瘠,影像与声音也就越发浅薄干涩。爆炸式的音效与斑斓的广角镜头,反而看起来更像是遮掩表意话语的苍白。

此外还存在一些不那么致命,但可能会影响观感或让影片冗余的问题,比如叙事节奏上,依旧是诺兰的老毛病,均匀而机械,以及只靠言语-记忆-线索单一维度的时空组接,很难形成有效的表意张力。


同时,影片在细微之处还是安排了一些谜题,如潜伏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苏联间谍,如到底谁给博登看了奥本海默的档案,如爱因斯坦跟奥本海默到底谈到了什么?是不是跟施特劳斯有关?以及最后施特劳斯身份的反转等等。但这些都不具备构成叙事的悬念推力,自然也就没能提供更多叙事上的趣味。


写到这里,我再回想自己为什么“看不到”《奥本海默》里的人物,也许是因为影片对奥本海默缺少一些客体主观化镜头的展现,以至于特写镜头总是显得隔着一层障碍,难以深入内心。比如关于他妻子、孩子、同事、情人的戏份要么比较稀疏,要么相当刻板脸谱(对凯蒂和琼,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常规剧作模式);比如无论在主角还是配角上,都没有找到那种灵光一现的反差时刻;比如人物一直被各种矛盾和危机牵着走,却缺少真正直击其情绪的反应段落。影片还试图用原子弹去映射奥本海默的命运,用“聚变”与“裂变”去概括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矛盾状态,但在整个三小时的剧作流程中,这些意象又缺少足够明确的互文性……

总之,《奥本海默》试图做出一种有别于诺兰以前的电影,一部以克制性表达为主、同时又能兼顾他的结构美学的文艺片。但事实证明,诺兰在对文戏的创作编排上仍有许多值得精进推敲的地方,那些故意克制的视点调度和文本桥段——如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屈辱的听证会等等——不仅没能凝练出人物更深层的心理内蕴,反而因为张扬的配乐、音效和氛围被冲散了基调。


以及对人物塑造的能力,在以前诺兰的奇观电影中是够用的,如英雄主义语境下的《黑暗骑士》、迷宫诡计下的《盗梦空间》、还有《星际穿越》的奇观冒险等等,但当他聚焦到这种非奇观形象的普通人身上时,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作为影迷,我很敬重克里斯托弗·诺兰,不止是因为他拍过一些令人爽快的电影,更是源于他对一种正确电影观的坚守,比如对大银幕观影的毫不退让,对胶片的情怀与执念等等。但如今《信条》和《奥本海默》这接连两部作品,都带给我不少遗憾,心里也难免感到惋惜。


诺兰似乎陷入到一种创作迷思之中,亦或者他一直擅长的技巧和风格,并没有丰富到支撑他所有的创作动机和野心。此时此刻,我不由得不负责任地猜想,也许对诺兰来说,彻底抛弃所有的类型元素,才能使他离真正的大师更进一步吧。

更多· 阅读

| TLOU播客[下]TLOU播客[中] | TLOU播客[上] | 战神播客 |《狂飙》2022总结 | 谍影重重 |《新蝙蝠侠》|《日落》|《导演请指教》道格玛95 | 原创播客 | 互动电影批判 | 戏曲电影批判 | 戏剧影像批判 |《曼达洛人》|《金刚川》|《对马之魂》|《八佰》|《诅咒之源》|《最后生还者2》废稿 |《中国女排》|《陨落的武士团》|《控制》新德军总部 | FIRST影展 | 电影批评 |《玩具总动员4》|《权力的游戏》|《无辜的人》丧尸文化 |《终局之战》|《招蜂引蝶》|《只狼》科幻思维 | 论游戏影像 | 2018电影总结 | 8.75mm电影 |《此房是我造》克里夫·巴克(1)克里夫·巴克(2)克里夫·巴克(3)|《过来看看》|《Lean On Pete》|《我不是药神》|《伊迪丝·芬奇的记忆》|《燃烧》|《寂静之地》版权之害 |《犬之岛》游戏-影像 |《湮灭》爆柜 |《小农民》豆瓣禁片 |《环太平洋2》燕麦工作室 |《国土安全》奥斯卡混剪 |《黑豹》2018奥斯卡 |《三块广告牌》| 2018春节档 |《方形》|《嘉年华》|《寻梦环游记》|《不成问题的问题》| 我与音像店 |《东方快车谋杀案》|《敦刻尔克》小虫银幕史 |《生吃》《只是世界尽头》|  60s摇滚 |《猩球崛起3》电影诞生 | 影宫崛起 | 中国院线改革 |《风骚律师》第三只眼 |《情枭的黎明》(上)|《情枭的黎明》(下)影院与观众 |《卡萨布兰卡》|《狗牙》|《寻找小糖人》|《马克斯,我的爱》DND简史(1)| DND简史(2)| DND简史(3)DND简史(4)DND影响 |《着魔》|《釜山行》|《阿卡姆骑士》|《圣诞快乐》漫改巨头 |《爆裂鼓手》|《午夜守门人》马修·麦康纳 |《侠盗一号》牟敦芾 | 密室电影 |《疯狂动物城》赫尔佐格 |《沉默》|《极速风流》婚礼歌单 |《荒野猎人》|《不可饶恕》|《刺客信条》(1)|《刺客信条》(2)|《刺客信条》(3.1)|《刺客信条》(3.2)|《刺客信条》(4.1)|《刺客信条》(4.2)|


电影是温柔的流氓
音乐是浪漫的疯子
游戏是严肃的小丑
文学是优雅的娼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