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代的小学生,似乎在玩一些很新的东西。
当成年人们还在体味当下“没有回应的友情”,部分小学生早已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建立起友情的法则:“处闺,真诚的来,永不绝交”,“不接受三人友谊,不接受睡美人”,“玩迷你世界的,喜欢XXX的优先”。
(“处闺”宣言 抖音@阿瑶)
当叙事类短视频还在内卷运镜和剪辑,小学生已经用史莱姆泥和迷你世界游戏界面为背景,讲述他们的超爆小故事。在那个只有背景音和故事字幕的世界里,校草、校霸、校花、闺蜜、丑小鸭和“我”轮番登场,人物的纠葛汇聚成一句,“全校的人都炸了”。
(超爆小故事整理 @Sissi @辞忧)
打破了对友情“手拉手 一起走”的纯真印象,摈弃了童话和冒险小说的唯一吸引力,10后们在玩梗和情感语录之外找到了新的冲浪姿势:处闺、炸裂文学、表情包文字、超爆小故事,这些稚嫩的声音,咯噔咯噔地坠落到互联网中,形成自成一派的社交模式,在当前短视频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让网友们直呼“迷惑”:“太潮了,太潮了,我的手机都湿了。”
这种奇特的“迷惑”网络行为模式,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需要互联网解谜呢?
✦✦
01
“迷惑”行为
简化至极的社交法则
在小学生的网络世界,成为闺蜜只需要四步:首先发布一条短视频寻找闺蜜,其次在评论区和私信中找到同龄的女孩,双方就“粉丝量”“游戏水平”“拥有的某种服饰数量”“喜欢的网红和明星”等指标进行探讨,最后换上闺蜜头像,两个互联网中的灵魂便由此建立起了“动你=他S”的“坚固”友谊。
然而,简单便是好吗?
在一条反响颇多的“处闺”视频中,一个女孩用一段衣着成熟的美女视频为背景,发布着自己对于朋友的要求,“一对一”“给花R”等标签昭示了对友谊中排他和利益互换的强调,受欢迎的女孩子们能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另一部分则显得相对被动。
在超爆小故事的情节中,当代人情感关系中“官宣”“占有欲”“绿茶”等情节也通过单一、幼稚的方式被拼接起来,所有人都被设定好了角色,按照过于戏剧化的方式,成就着故事主人公的“华丽登场”,形成颇有喜感的讲述。
(图源抖音小学生账号)
对此现象,教育学界也早早表达了隐忧。从“生理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超前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形成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过度社会化”。家庭、社会环境和大众传播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使得归属于成人世界的社会价值观念过早在小学生世界形成,而在当下的环境,互联网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电子环境中“过度社会化”的孩子们,以一种狂欢的姿态集合到一起,用简化的社交法则定义着友情和萌生的“爱情”;用幼稚的展现方式,承担着不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社会法则。个中反差成为“尴尬”和“迷惑”的重要来源,也应当成为社会反思的重要内容。
✦✦
02
角色塑造
被短视频裹挟的一代
相比于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零零后,当代小学生似乎比前辈们更了解互联网,更能玩转短视频。相对的,短视频平台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痕。
进一步窥探当代小学生的社交准则和超爆小故事,不难看到非主流文化和当代互联网短视频文化的变相投射。
一方面,上一代人在网络上留下的“迷惑”历史,间接成为了部分小学生的灵感来源:纷繁的花体字变成了表情符号,复古的eve(在互联网上做彼此的唯一)关系转变成了处闺情节,孩子们不过从“ぶ小鬼ㄨ”改为叫“一只感性的猫(已有闺)”。在对孩子们的迷惑行为一笑而过的同时,人们不忘加上一句,现在小学生玩的“都是上一代青年人玩剩下的”。
(网友对eve社交的回忆)
另一方面,短视频建立的新规则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选择。细细查看小孩子们留下的交友名片,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不少硬指标,它们都和短视频平台文化息息相关:拍摄小视频确立友情、粉丝数量过百、玩某一款游戏、归属于某个圈层……粉丝多、互动多的小学生,往往会成为新一代的“孩子王”。短视频给予了他们对于“流行”和“受欢迎”的新定义,将部分小学生的价值判断牢牢禁锢在了网络文化的框架之内。
(抖音@摆谱儿)
✦✦
03
网内网外
孤独的行星被谁拥抱
(处闺视频留言区)
(跟小学生对暗号 @us)
(小学生齐跳手势舞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