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4》:看待谷物,要站在星球的视野上

2022-12-08 星期四

编辑丨邓诗彦 孙祎  策划丨王振宇


在气温骤降的寒冷冬日,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带来了为数不多的温暖时刻。第一集上线后,豆瓣开分9.2,一位网友在短评中写道:


“在一碗饭中,想象着九百六十万的广阔,吃顿饱饭努力活得更好,是近三年最大的希望,但愿来年在吃行无阻,各位安好。”


我们与总导演陈磊、制片人邓洁聊了聊,发现片中人物、创作者与观众达成了默契的互文。这部纪录片仍然有大家熟悉的配音配乐,也有新的视听语言,与新的拍摄难题:谷物的生长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得再等一年;疫情下出行受限,国外美食部分由当地团队接力而成……


《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总导演陈磊


但“你很难在讲谷物时,撇除掉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地方”。


第一集《麦浪涌万年》,我们看见野生二粒小麦在人类划定的禁区中自由生长,阿姨杏花步行四十分钟去收割坡地上的莜麦,创作者希望逾越困难展示一种平等的多样性,而观众从中获得抵御寒冬的力量与勇气。谷物的命运是跌宕的,人类也是。


《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制片人邓洁


以下是凤凰网美食与《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总导演陈磊、制片人邓洁的对谈:



凤凰网美食:经过前几季的拍摄,《风味人间》(以下简称“《风味》”)是否形成了一套可以沿用的纪录片生产流程?“谷物”主题确定下来之后,整个纪录片是如何推进的?


制片人邓洁:从《风味》开始,我们团队整体的建制、工种的分配,其实已经摸索出一个相对成熟的运行方式。


因为我们的导演都是拍摄纪录片的,他们各自有擅长的领域,拍摄风格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前期会根据《风味》的选题来做长时间的培训。会有大量的书单、片单开出来,要求大家阅读、观看并写出读书笔记。同时,还有各个领域的专家来给我们讲课,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农学、植物学、历史地理学等很多领域。


前期会根据《风味》的选题来做长时间的培训


这是《风味》立足美食,同时从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去借力的一种方式。它能让我们的美食纪录片蕴含的信息、知识更深一些,或者说能让大家产生好奇心的部分更多一些。


我们的拍摄过程中也是有一支调研员队伍的。他们并不一定是纪录片专业出来的,背景五花八门,样样都有,都是非常优秀、有很强的搜索能力、同时对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帮助我们导演组去搜集信息,做了大量的文献的搜集、阅读和整理工作。到拍摄阶段,他们也担任了一些实地调研、现场制片的工作,这样我们的导演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更多去考虑这个故事要怎么讲述、如何在视听上创造新的亮点。


后期制作中,仍然有以往大家熟悉的阿鲲老师的作曲、黄海老师的海报,以及我们一直合作的微观拍摄团队美丽科学。这次我们又纳入了两个团队,一个是植物拍摄团队,一个是CG制作团队,更加壮大了我们在视听上的探索。


仍然有大家熟悉的作曲、海报和微观拍摄


因为我们这一季本身是讲谷物,我们是希望在美食的框架内,能够更多地融入自然类纪录片的特征。比如会比较多地出现植物生长的状态,动物在片中也会时不时地有一些小小的表现。


这一次我们是把微观拍摄和CG制作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因为谷物的种子颗粒是比较小的,你在家里的电视上、哪怕是手机上看,也很少会看到一整颗麦粒充满整个屏幕,因为这是日常的摄影设备难以达到的,最多是给一个静态的画面。但我们想让它动起来,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想让观众看到这颗种子360度的样子,它虽然是那么小的颗粒,却有浩瀚宇宙的感觉。


凤凰网美食:这一季中,国外美食部分是由当地顶级拍摄团队接力完成的,一共有多少个团队参与其中?这样是否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制片人邓洁:大概有10个左右的国外团队参与拍摄。疫情原因,我们没有办法自己去到当地,所以只能委托当地的纪录片团队来拍摄。由于远程控制的成本关系,整体上,海外内容肯定不会像第二季密度那么高,有数量的下降,所以应该说还是没有超出预算。


国外美食部分委托当地的纪录片团队来拍摄


凤凰网美食:这部纪录片花了三年多时间筹备,在《风味》四季中是时间较长的,哪个环节最耗时?


制片人邓洁:主要是选题的调整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我们拍的谷物,它首先是农作物,而农作物的生长不是你能控制的。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它收获的时候、萌发的时候、中间生长的某个阶段,一旦错过,可能就要等到下一年或者它的下一个生长季。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往年我们《风味》的节目,当然也是追着季节的脚步在赶,但相对来说可选的题材更为广泛一些,可以是植物类、动物类乃至美食制作类的选题,那时间上的选择也更多一些。


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节点稍纵即逝


凤凰网美食:您之前有提到,在选题上会尽量避开“内卷重灾区”的重复题材,也会选一些相对小众的谷物。除此之外,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还有怎样的标准?


制片人邓洁:这次我们选择拍摄的人物时,会考虑他们与谷物、庄稼的前端是否有紧密的结合,他的生活是否能与植物的生长与收获发生一定的关联,我们会比较多地选择这样的人物。


另外还是比较关注大家没有那么熟悉的一些谷物。或者说那些在历史上被我们当成粮食来使用,但今天被遗忘的谷物;那些曾经在饥荒年代拯救过我们,但今天渐渐在餐桌上消失的谷物。


人物与谷物的生长收获发生关联


我们还是希望,不要把当今市面上最主流的谷物作为绝对的主角,或者说没有刻意去放大他们的篇幅,反而是无论大众小众,都是比较相等的配比。这是我们最初想确立的一个价值观,我们觉得是谷物的多样性创造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所以也希望展示这种多样性。


因为谷物的命运其实是比较跌宕的,从长远的历史来看,它有一个起伏的过程。也许今天我们对它不那么重视,但如果它留存下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我们也讲了这样的故事,比如第三集里的高粱、第六集里的藜麦,都是谷物逆袭的励志故事。


凤凰网美食:这一季第一集以野生二粒小麦和翡麦开头,这个选择是出于哪些考虑?


总导演陈磊:“谷物”主题是《风味1》之后就决定要拍的。当时邓洁老师做的《落地生根》那集就与谷物有非常多的关联,第一个故事是小麦,最后一个故事是水稻。当时拍小麦的故事,我们是自己去到了伊朗,因为伊朗是在小麦最早发源的地区范围内,我们在做调研时也了解到那里有一种比较古老的、人类食用小麦的祖先,野生二粒小麦。


在伊朗公路上随意一个地方停下来,路边就有非常多看起来像野草的麦子,而且都长得不一样。我们也找了当地的农民,但因为没有非常权威的植物学家可以帮助确认,所以《风味1》的故事其实没有牵涉到这个内容。


但是这次讲谷物的故事,再从小麦这种人类最早耕种驯化的谷物讲起,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追溯到它的源头,把野生二粒小麦找到。虽然不能去到国外,但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以色列研究野生二粒小麦的专家,请教授带着我们委托的以色列拍摄团队,找到了这个小麦。还是非常不容易。


凤凰网美食:第一集里拍天妇罗是在上海日料餐厅,拍葡萄牙的花园小鱼是在澳门,是否也是出行受限下的折衷办法?


总导演陈磊:按照原来的计划,拍国外美食肯定希望去到当地,除了拍摄美食还能记录当下。在现在的疫情环境下,只能做一些调整。当然,我们对拍摄的厨师还是有自己的标准,他们都是经过实地调研后发现,确实能代表当地传统的外国厨师。


制片人邓洁:对,可能会欠缺一些外景环境上的搭配,但出镜人也是精心选择的。比如第一集里的日本厨师,是做了二十多年天妇罗的一位非常资深的厨师,意大利饺子、土耳其饺子也都是由来自当地的厨师来制作的。


做了二十多年天妇罗的资深日本厨师


凤凰网美食:对于一部面对观众的“最大公约数”的美食纪录片,外国美食是必要的吗?它们的存在对于《风味》的意义是什么?


总导演陈磊:在食物面前,人类是相同的。比如说小麦,它最早是从西亚发源,然后变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养育了黄河流域世世代代的人。与此同时,它对于全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很难在讲谷物时,撇除掉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地方。因为食物就是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进行交流的。所以我觉得看待食物,要站在星球的、更大的视野上。


土耳其饺子


凤凰网美食:在主食的主题下,很多中国美食都比较经典,比如第一集中出现的竹升面,《舌尖》拍过之后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面对这种美食,《谷物星球》如何拍出新意?


总导演陈磊:用小麦面粉作为一个段落的话,本身是非常难的。因为用小麦面粉来制作的食物,基本上已经被各种美食节目拍尽了。你很难找到一个观众没有看过的、没有听说过的。


所以这次我是选择了一个角度,将小麦面粉的成分进行拆分,中国不同地方的人,利用小麦面粉中的不同成分来制作不同的食物。做调研的时候也是觉得这个角度挺有意思的,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小麦和小麦面粉,了解它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营养。另外,看到不同地区的人利用它不同的成分做出不同的食物,这也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


阿龙的竹升面


当然,作为亚欧地区最重要的食物形式,面条还是不能忽略的。反正所有的面条都被拍过了,我就选择了一种我自己比较想拍的,就是竹升面。很难说给观众带来了什么新鲜的食物,但我们在视觉表现方面想了一些新的方式,观众可能看过竹升面,但我们拍摄和讲述的角度,跟以前的还是有些不一样。这是我希望做到的。


凤凰网美食:主创团队提到过“谷物有自己的肖像和性格”,比如麦子就是“非常坚韧的一个形象”。第一集是如何实现谷物拟人化的?


制片人邓洁:比如莜麦这个故事。莜麦本身是生长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的,我们选择的人物,会唱歌的杏花阿姨,她也是性格比较坚韧、坚强的女性形象,一个比较普遍而广大的母亲形象。她一个人拉扯好几代人,现在子女又都不在身边,她和她的老公靠种地为生,她的地又都是坡地,离家光是走路就要走40分钟,路也很不好走。我们其实是想通过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去暗喻这个谷物。包括像西藏的青稞,其实也是在非常严酷的环境下生存的一种谷物。


会唱歌的杏花阿姨在她的莜麦地


整体来说,小麦相对水稻来讲,是一种生存环境没有那么好、不太需要人去打理、不太需要精耕细作的这样一种作物。如果看到第二集的话,会发现它和水稻的“性格”差别还是比较大。


凤凰网美食:《风味》系列一直延续表达食物与人的关系,第四季如何权衡“食物”与“人”的比重?


总导演陈磊:《风味》系列是以观众的反馈作为下一部片子的参考的。你也提到了,陈晓卿老师说我们需要获得“最大公约数”的观众。我们会做一个平衡,让我们的内容尽量匹配绝大多数观众的需求。


我们创作的时候,其实还是关注那些能够打动我们自己的食物和生活,或者是在调研中让我们觉得有趣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表现出来,在创作中还是比较纯粹的。但是最后制作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怎样匹配更多观众的需求。


凤凰网美食:第一集播出后,主创团队有没有关注观众的反馈?有没有印象深刻的评论?


制片人邓洁:我们看弹幕了,觉得还挺好玩的。


总导演陈磊: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观众评论做竹升面的阿龙,说他健身的方法不错。


凤凰网美食:主创团队对最后的成片满意吗?《谷物星球》目前的豆瓣评分9.2,是《风味》四季中最高的,这个分数是否在预期之内?


总导演陈磊:我们都是尽了最大努力,去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拍纪录片都会有遗憾,很难说是完美的,特别是后面的几集还在制作中,我们只能是尽全力。


制片人邓洁:对于分数我们倒不会有什么预期。因为还没有播完,我们自己也是比较忐忑的,不知道大家对后面几集的反馈会怎么样。只能是认真做好每一集,希望观众喜欢。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