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十天,多处展陈装置被游客破坏

2022-05-10 星期二



想在博物馆里找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看展路线,我推荐大家都去试行开放不久的陕西考古博物馆看看。


 图源:文物陕西


对于这条线路我个人暂将其命名为「人类早期不文明看展珍贵画面展」。


走完这条路线,你会不由自主地总结出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手是个好东西,但遗憾的是有的人长了手。



尽管进门大厅门口左上挂着三张牌子,分别写着「禁止闪光灯」、「请勿触摸」、「禁止大声喧哗」。


但以上不重要,你可以从考古博物馆一楼开始逛,进大厅后左转。过不了多久你就能看到展厅陈列着几块儿切成立方体的土块。这些土块有不同的名字,主要用于科普,看完展牌介绍,你就会大致弄明白,在考古中什么叫夯土、原始生土等。


■ 图源:北京日报,4月21日


 

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土块,缺角,开裂或者上面有明显划痕。



切的四楞四正的土块儿,肯定不会像你跟朋友微信聊天时那样,聊到一些话题时,忽然发一句「啊!我裂开了!」,然后它就真的裂开了。


实际上,土块缺角裂开是因为人为触摸造成的——一些来看展的人,看完介绍后,会忍不住上手摸一下土块。


也有一些人会用指甲抠一下土块,或者不是用指甲抠的,毕竟指甲卡点泥怪难受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加玻璃罩?这是个好问题,因为这些从陕西各处采集过来的土块,土质还不是很稳定,还得再观察,等彻底稳定后,才能加装隔离罩。


这个西汉时期的彩绘漆箱,我也建议你们多看一下,2008年出土于西安长安区一座汉代高级别墓葬。


 

实际上这个彩绘漆箱只是一个复原品,原件在展陈上离得不远,但已经朽的只剩下一层漆皮了。


无论怎样,这都是值得多看一下的,除了能看出箱子上的彩绘确实漂亮以及盛赞工艺了得之外,你还能看到左下角的「请勿触摸」标识。


以及箱体上的明显经过触摸之后留下的指头印。


 

我个人的推测是,上手摸箱子的,不一定是不认识「请勿触摸」四个字或者视力上有障碍,可能就是单纯的素质低了点。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国内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集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教育展示为一体。不同于一般博物馆“亮宝”展示,内容以考古学科发展为主线,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有一定认知门槛的。


为了让公众能更好的了解考古科学,在展陈上精心设计了很多的互动区域,深入浅出的展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现场保护、实验修复。


在这些互动区,你可以辨认植物种子是什么样子、看一下中西方星座形态对比、搞清楚周代的社会结构关系以及长安城周边出土的墓志,还可以通过触摸来体验瓷片的触感。

 


但仅仅试运营十天时间,有些互动区的物品或多或少的都遭到了一些损坏。


辨认植物种子那里的设计的是翻转,比如你看到种子名字之后,可以翻转一下,看看种子到底长什么样子。


然后,有个叫虫实的盖子可能不想被来回翻转吧。


 

周代社会结构关系那里,距离周天子都城不远的有司采邑跟稍微远点的卿士采邑,也不想被翻盖了。


 

中西方星座形态那里,有个星座可能是不想被比较,出逃了。


 

感受瓷器的触感这块儿,设计上来讲很简单,找不同时期的瓷片,按朝代排列好,然后在隔离罩上留下孔洞,方便大家触摸到瓷片(我摸了一下,瓷片固定的很紧)。给我的疑问是,有人的病可能就是没有感觉。


要不然,金代的瓷片为什么被摸跑了?难道是因为它害羞,所以选择当博物馆里的在逃耀州瓷吗?


 

除此之外,元代、北宋那里用来固定瓷片的卡子已经出现了松动,可能博物馆也觉得一些看展的朋友劲儿太大了,临时手写了一个「轻轻触摸」的提示牌。



幽默的是,这个提示牌已经被人掰折了。我不理解,掰这个干啥,是想看看背面有没有写「恭喜中奖 再来一瓶」吗?


 

出土墓志所见唐长安城居民生前居住里坊这里的设计,我觉得博物馆还是花了心思了,根据不同的墓,设计了一组类似文件夹的装置,随看随取。



这个设计我个人觉得很实用的一点,还在于考虑了乱拿乱放问题——每块儿展板用鱼线绑住了。


但谁能猜到,展板边框被磕的破破烂烂的呢?



汉代帝陵陵园形制演变这块儿,从西汉早期的汉高祖长陵,到西汉晚期汉哀帝义陵,老远一看我还以为陵园形制变化过于巨大,连封土都不要了,这也太硬核了。



走近一看,才发现,不是汉哀帝硬核。是他的“封土”被硬生生抠掉了。



这里多说一句,从二楼上三楼的扶梯,你也可以留心一下,如果你跟我一样都是5月9号这天去的,你会发现旁边下行楼梯的边上有几个明显钻好的眼儿。


我问工作人员,这是咋回事?


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几个钻好的眼儿,是用来悬挂「小心撞头」提示牌的。


我说,哦,明白了,咱这刚开,还没来得及挂吧?


他说,不是,之前挂了,撞碎了。然后就摘了,后面准备重新挂。


……



去年,也就是2021年7月初,文博中国报道西安张旺渠宋金遗址发掘时,提到了此次考古的两个重要收获,一个是初步认识到了遗址区内沣河古河道(河床)及其枝津的变迁情形。


还有一个重要收获是砂土液化——即在地震作用下,饱含水分的砂土受到强烈振动而失去承载能力,处于流动状态,从而出现喷沙冒水、地表开裂等现象。


文献记载,宋金以后西安近邻区域发生过多次较大地震。如1556年年初的明代华县地震,震级达到8¼级;1501年年初的明代朝邑地震,震级达到7级;1568年年中的明代临潼地震,震级达到6¾级及1487年临潼—咸阳间6½级地震。


据此,该区域发现的这些地震砂土液化迹象,很可能与宋金以后关中地区发生的震级较高的某一次或者某几次地震有关。


相较于史书记载,这个喷砂遗迹更加直观地“记录”了华县大地震在内的多次地震带来的破坏力。


■ TG6地震裂隙。图片来源:西部网


为了展示陕西环境考古的成果,所以考古队最后将其整体提取打包回来展示在博物馆中,这样精心设置的展陈方式,能让大众更直观更近距离的观察地质变化痕迹,一整块珍惜的地质变化标准矗立在展厅,沧海桑田一目了然,带来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 刚展出时候的喷砂遗迹 | 图片资料来源于:文物陕西

 

然后,这个喷砂遗迹被长着手的游客画成了爱心告白墙。



以及涂鸦墙。



站在这个遗迹跟前,看着满墙的爱心以及涂鸦,除了想跟这些人聊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你们这样乱写乱花的低素质人才以外,还有愤怒跟遗憾。


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以后的游客到博物馆看展,看这个遗迹,就得忍着恶心看画满爱心以及涂鸦的喷砂遗迹。



在这条线路的末尾——也就是问卷调查区,博物馆希望大家能提供一些建议,结果这个区域有一支笔,坏了,投放调查问卷的玻璃盖板,出现裂痕。




说实在话,逛博物馆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对过去、对历史的一次亲密接触。


同时呢,逛博物馆的时候,要爱护文物爱护展陈,这些展陈里面既包括考古文物,也包括互动区域的物品。爱护来之不易的一座专题博物馆,爱护这个展示陕西文化软实力的地方。


逛博物馆时,遵守博物馆参观规定,既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也是尊重自己。



作者 | 陈锵 | 贞观作者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