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教授因著作遇差评报案,网友:不带这样吓唬人的

2022-10-04 星期二

《<正义论>讲义》

作者: 李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5

定价: 69

ISBN: 9787520374620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李石《<正义论>讲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5月)一书因低分书评事件引发网友关注。该书评于10月1日发表于豆瓣,题为《〈错误迭出的《正义论》讲义〉》。



该书评在开篇写道: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李石教授是目前国内学界非常活跃的一位青年学者。所以,当我被学生多次询问有什么关于罗尔斯《正义论》的导读类的书目值得推荐时,她的新著《〈正义论〉讲义》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本着对学生和自己负责的想法,我找来了一本《<正义论>讲义》开始翻阅。然而,令我吃惊地是,这本书即便不能说是硬伤累累,也称得上错误迭出,充满了对《正义论》的扭曲和


从行文推断,这位作者应是与李石教授研究领域较为相似的学者,在随后的内容中细致列出李石教授此书第一讲涉及的十个错误,内容多为相关专业概念的阐述,也有个别关于翻译问题的商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书评全文)


并在文末指出,“在这仅仅十多页里面出现如此多关于罗尔斯基本概念的如此离谱的解释,本书整体的质量我想也不用多讲了”:


《正义论》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部巨著,也的确是一本难啃难读、枯燥和抽象的大书。李石教授愿意把多年讲解《正义论》的心血拿出来分享,“力图以简单明白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哲学论证讲清楚”(序),动机固然可嘉,但成效恐怕堪忧。简单并不意味着讨巧和随性,拿许多似是而非、大而化之、拍脑袋、想当然的东西来歪解罗尔斯,不会真的引导读者走向罗尔斯和《正义论》,反而可能催生读者无知者无畏的满足感,而这种智识上的自负恰恰是在阅读经典名著是最要不得的。


书评发出后,有读者发现李石教授随后在微信群发言称此书评“涉及诋毁名誉和人身攻击,相关单位及当事人正在通过法律程序维权”,并在某公众号公开发文再度谈及此事。书评作者随后发文也证实了此事。



李石教授在10月3日清晨7点在某公众号平台发文《法律的归法律,学术的归学术》



近日,本人著作《<正义论>讲义》一书引发了巨大关注。针对相关事件,法律的归法律,学术的归学术。目前,法律程序正在进行当中。学术问题欢迎平等讨论。广大读者如果对此书有任何质疑或疑问,可在10月3-7日之间将问题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来信请采用学术语言,将问题清楚明白地表述出来,本人将一一作答。欢迎各位朋友对《正义论》保持持续关注,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错误迭出的《正义论》讲义〉》书评作者也在今晨十点发文,证实此事。并表示原本的书评被删了(目前已恢复)


亲爱的豆友们,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错误迭出的<正义论>讲义》已经被删了。特殊时期,可能站方也有一些不方便说的压力吧。各位也请多保重。请相信,一切只是暂时的。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刻,只是永不被黑暗掩盖罢了。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83250/)



目前网友对此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李石教授对此问题的回应上,认为其将正常的学术讨论演变为一场“学术霸凌”。在一些读者看来,涉事书评不过是极为正常的学术讨论,根本谈不上“人身攻击”。如果这样的学术批评都会被报警立案,那么国内学术讨论与批评的空间可想而知。


独立学者陈纯在评论该事件时调侃道:“如果写学术批判文章就要被告,估计我早已经把牢底坐穿。”并认为原书作者的做法是“罗尔斯研究者的耻辱”:


“这件事让我暴怒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年我写了那么多篇批判国家主义学者的论文或评论文章,从来没有人私下给我施加压力(无非就是他们的学生对我造谣而已)。今天一个研究罗尔斯的学者,如此仗势欺人,真的是罗尔斯研究者的耻辱!


豆瓣读者在相关页面下指责李石教授“学阀”的声音也较多。一种比较中立的观点,也表达了类似的倾向:


不清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就算不赞同对方的观点,只是作为人的尊重的教养。(@福寶)


在相关书评下也有不少为李石教授辩白的声音,认为:


读过李石老师的《<正义论>讲义》,并非如这位2022年10月1号注册的用户所断章取义说的那样是对罗尔斯的扭曲和歪解,恰恰相反,这篇评论的作者是在扭曲和歪解李老师的观点,罗列了许多“稻草人”进行缺乏逻辑的批评乃至上升到贬低和人身攻击的程度,已经超出了一般学术争论的界限,反而是他自己在夹带私货。(@😁)


但也有读者随之指出,发出类似评论的都是一些刚刚注册的“三无小号”,且IP地址几乎均显示为北京。书评作者也在评论区表明:


请李石教授不要再逼学生上来给自己保驾护航了。这么多平时从不发言的北京ip的号在这么短时间内齐刷刷上来给你护驾,没有比这更像水军的了。你这么利用学生是违背教师伦理的,还不如把书的稿费掏出来买点网络水军算了。至于别的,请拿出点实质的内容来讨论吧。同学们,我很乐意再耐心点向你们讲讲为什么李石的理解是错的,而不是所谓地对经典的另外一种解释。


目前关于此事件的发展,已经并非关注《〈错误迭出的《正义论》讲义〉》一文指出的问题是否正确,而进入到该“如何正确面对学术批评”的层面了。


由于读者在豆瓣发表差评引来原作者(译者)的现身回应、进而引发网友关注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有2020年《察势观风》一书作者向打了一星的读者所在院校施压,后有外国文学《休战》的差评读者被举报到所在学校并公开道歉。其结果无不引发读者对这种缺乏宽容的风气的反感。目前看来,《<正义论>讲义》一书引发的讨论也很遗憾地步上了前人的后尘。


这些有迹可寻的先例,涉及的核心问题或许仍可概括为,一个学者该如何面对针对他/她的作品的批评。批评自当有其规范,但如何面对批评(乃至偶有“失范”的批评),同样是一个非常值得学术共同体思考的问题。学术批评是学者们在真理面前进行的理性对话,批评的结果,学者之间没有输赢,真理才是唯一的胜利者。”我们期待着国内学界的讨论,能更多成为站在真理面前的理性对话,而非沦为权势与舆论的混战。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