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纸质书有了App

2022-02-22 星期二
2022年1月份,读库App上线,迄今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存在着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着每时每刻新鲜具体的体验。
这款App正式开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但我关注电子书和在线阅读,已经有十几年了,其间接触的诸多软、硬件开发厂商或团队,也是形形色色,并带有不可摆脱的时代烙印(这个“时代”往往以年,甚至季度、月来断代)。若干年的场外关注与接触,以及自家投身其中后的切实感受,成为下面这些纯属个人的看法与观点。
十几年来我曾经接触的那些IT公司、部门、团队,如今大部分都已经烟消云散,他们的产品也渐次湮没在时代大潮中,看人家说倒闭就倒闭,说破产就破产,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世界里风平浪静地消失,而如果是一家出版机构或书店的经营困境乃至关门歇业——用句有对比效果的话,可谓在波澜不惊的出版行业里波澜壮阔地退场——人们则总会扼腕唏嘘一番,但就我来看,实在不需要赋予后者特别的情感色彩,享有什么特殊权力和特别眷顾,尽管我就是沾光的从业人员之一。
摆脱“万般皆下品,惟有纸书高”的成见,加上外界这个变幻多端、花样迭代的技术世界,便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作为知识、信息、思想、智慧的载体,一切皆外设。
是的,各种电脑、专用阅读器是外设,拥有各种编码语言、视觉界面的软件、App也是外设;或许,开本不同、封面及内页不同、印装工艺不同的各种纸质书,同样只是阅读的外设之一类、一种而已。
在我的观念中,电子书、在线阅读、Kindle、EPUB、App等等,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应该是出版行业一种新的工具、新的工艺。纸质书是不是会势微、消亡,并不取决于前面这些新生的“竞争对手”,而在乎传统出版业自己。
智能手机无孔不入的当下,看到公共场合的“低头族”,我也屡屡感慨,这些家伙手里捧的要是书就好了。但不得不承认,把大家手里的手机换成书,其难度远远大于把书塞进大家手里的手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选择做一件可以实现的任务?
读库App筹备论证阶段,我们请教音频行业的老师,得知一个很有趣的关联:无线蓝牙耳机出现后,人们在路上打开音频的时间便开始剧增。一种新的外设出现,单是可以免于梳理耳机线缠绕这一项便利,对消费者的影响就远远胜过推出多少好听的歌、多少有料的播客。
我相信对出版行业同样如此,读者生活方式和时间分配的改变,传播技术和内容载体的迭代,会带来阅读场景的深刻变化。智能手机的出现,顺理成章因势利导,便让人们的阅读时间剧增,不管是长期有阅读习惯的人,还是以前不爱看书的人。
大家又想当然地认为,屏幕上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消磨的也是人们的碎片时间,而完整而深入的阅读,还得靠纸质书。作为从业人员,我也乐于赞同,针对完整系统、深入深刻的阅读需求,纸质书必然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主要的。
但即使爱得再深,也得在逻辑上承认:纸质书不可能是唯一的。
这便成为我们这些出版从业者设计手机App时的小小野心:用深刻阅读来归拢人们的碎片时间,而不是用碎片阅读来匹配碎片时间。
所以,当看到有读者说在通勤路上就已经把新一期《读库》看完,而收到的同期纸质书还没拆除塑封时;当同事告诉我读库App如今日均五千多用户在线使用时,我有了异于传统出版的成就感。读库有五万多订户,这意味着十分之一的人每天在看。如果只是纸质书,会有这么高的打开率和完读率吗?——想想我们自己购买的书有多少,每天打开看的又有多少。
出版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书做出来,卖出去,更在于用户把书读进去,用起来。就这一点来说,读库App是我们的优秀助手和称心工具。
读库App设计之初,我们想的是,它是为广大纸质书订户提供的额外福利。这也符合读库的经营理念,买家和卖家都不在价格上计较,买家在乎的是内容和品质,卖家如有可能就往上走,尽量提供增值服务,而不是去打价格战往下走摊薄成本。长期以来,大家的印象就是“读库的书不打折”,我们能为用户做的是,如今有机会奉上这款App。
同样是在筹备论证阶段,我们求教各位IT界大佬,池建强老师只听了一句“我们想做个App”,还未等我详细阐述,就说“绝对该做”。他是《读库》的常年订户,已经苦于没有地方放这么多期书了;再念及那些在都市里漂泊、居住空间逼仄、时时搬家的年轻人,以及那些邮寄实体书不便的海外读者,读库App已经可以成为纸质书之外的独立存在了。
我相信纸质书只是出版的皮相,而不是其灵魂;如今这个时代,物质层面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已经不再重要,“拥有”与“享有”成为两个层级的概念,所以我还格外关注的一个数据是:未来几年运作下来,会有多少订户选择不要《读库》纸质书,而只需成为读库App的会员?
我们探讨的就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当纸质书有了App,那么,前沿科技也许就同时融为了传统出版的一部分。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