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32入围书单 | 第十四届社科文献十大好书评选

2022-12-31 星期六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自社科文献2022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拉开帷幕,经过编辑部提名和初步筛选,97本候选好书(☜点击查看)于11月24日与大家见面。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了为期7天的大众投票。


截至11月30日,我们共计收到来自大众读者投出的528073票,此外,由学术专家、资深媒体人、书评人组成的通讯评委,以及由“阅读达人”组成的社群评审团,也根据候选书目的可读性、专业性、启发性等维度,投出了各自宝贵的一票。根据大众、通讯评委、社群评审团票选结果加权统计,共有32本好书进入第十四届社科文献十大好书终评!


其中,索·恩入选的图书有《丑陋的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他的生活与时代》《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1415~2015(全3册)》~


阅读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愿这份经过多方“打磨”的书单,能够给热爱阅读的你,提供一份有限度但有意义的参考。


(以下书目按音序排序)


波斯锦与锁子甲: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韩香 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


丑陋的文艺复兴



[英]亚历山大·李(Alexander Lee) 著

唐建清 译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未曾设想的放荡之旅。文艺复兴精湛艺术品背后的黑暗故事,绝对会叫你惊掉下巴。


文艺复兴是艺术家大放异彩的舞台,也是艺术赞助人呼风唤雨的时代,更是意大利挣脱「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跌入另一种失序的侧写。要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就不能把高雅艺术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唯有能欣赏文艺复兴时期丑陋的一面,才能真正领略,艺术家能在这个充满私欲、算计、威吓与歧视的时代创作出如此杰作,是多么不可思议。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美]彼得·弗里切(Peter Fritzsche) 著

扈喜林 译

2021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第三帝国的生与死》中,彼得·弗里切用冷静且客观的笔调,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如何一步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画像和分析。纳粹的基本诉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它呼吁所有日耳曼人纠正《凡尔赛和约》的错误,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充满活力,消除体制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国要生存,其他人(特别是犹太人)必须死。弗里切披露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德国人的恐惧、欲望和疑虑,也展示了纳粹概念如何渗透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部作品充满力量和启发性,从全新层面探讨了德国人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种族身份、相信战争的必要性及接受无条件破坏——简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冬日列车:维希政权与纳粹集中营里的法国女性



[英]卡罗琳·穆尔黑德(Caroline Moorehead) 著

徐臻 译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装运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从深厚的感情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基于报刊所见



朱大伟 著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风云激荡、战火连绵的时代,中华大地也难以幸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有着传统“平天下”政治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国际政治的关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通过对战争态势演进的体察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探究,构建了他们自己的战争与和平观。中国知识界于非常时期生成的战争与和平观随着时局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趋势,也表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哲学交织的特征。它是近代中国国际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蕴涵的国际政治思想、军事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去挖掘、利用和传承。


繁荣的支柱:发展集群的政治经济学



[英]蒂莫西·贝斯利(Timothy Besley) [瑞典]托斯滕·佩尔森(Torsten Persson) 著

付敏杰 译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工具,将经济学理论与数据鸟瞰相结合,通过重新解释斯密的繁荣支柱来阐述发展集群的存在,把有效国家机构、国内政治稳定和高人均收入结合起来。


拥有凝聚性政治制度的国家,往往同时具备繁荣的三大支柱,而缺乏共同利益和(或)凝聚性政治制度,则往往会导致“贫穷、动乱和弱国家能力”的发展集群。


腓力二世传



[英]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 著

陆大鹏 译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腓力二世不仅是西班牙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国王,也是英语世界中闻名遐迩的君主之一:他在1556年正式成为西班牙国王;1565年,他的臣民开始征服菲律宾,并以他的名字给这个国度命名;1580年,他获得了葡萄牙及其全部海外领地,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帝国——“日不落帝国”的统治者。


腓力二世统治国家虽然长达数十年,但他只享受过六个月的和平。腓力二世竭尽全力维持一个天主教国家,在其治下,西班牙的国威和国际地位达到顶峰;与此同时,西班牙身陷多场战争,军事开支巨大,财政多次破产,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为腓力二世统治失败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读:他的帝国过于广阔和分散,所以才无力维系?抑或是,拥有更优秀的政治才干和性格特征的人才更适合治理这个帝国?


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



陆胤 著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清季新学堂骤兴,以“国文”为名的新式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国文一科既是近代知识秩序、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变动的产物,又涵纳了传统蒙学和古文词章之学的诸多经验,负有培养读写技能与脉延国族文化的双重使命。本书聚焦于“国文”的创生时刻,旨在从教育实践角度切入“文学”古今之变,进而试探近代知识形成的普遍机制。


后秦史



尹波涛 著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后秦是淝水之战后羌人姚苌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自公元384年四月姚苌在渭北马牧起兵,至417年八月东晋军队攻占长安、姚泓出降,后秦共历三主,存续34年。在极盛时期,后秦与北魏、东晋呈鼎足之势,在十六国后期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主要叙述后秦政权的历史,包括『建国前史』、『建立与兴盛』、『衰落与灭亡』及『政权结构』四个部分。在尽可能全面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通论与专论相结合,在叙述后秦兴衰的基本过程之外,对建立后秦政权的姚氏集团在前、后赵及前秦政权统治下的活动,后秦建构自身正统的事迹及其政权结构等专题进行了研究。处理史料时,在关注其叙事真实性的同时,亦重视制作过程及目的。


迦利时代:南亚次大陆游记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杨沁 译

2022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迦利时代——古代印度教宇宙观中一个最为堕落、腐化、黑暗和趋于瓦解的时代,当威廉·达尔林普尔漫游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时,他切身体会到自己仿佛被笼罩在这个时代之中。《迦利时代》是达尔林普尔在南亚次大陆旅行十年后的文字结晶,他多次涉险,既采访了布托家族、从国民偶像变身为政治新星的伊姆兰·汗等政要,也记录了种姓冲突和印度教的奇闻逸事,以及在斯里兰卡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非凡遭遇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残留着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王公的印记,英国、荷兰、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也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古老的信条一去不复返,全新的社会秩序却尚未建立起来。


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



尹俊 著

2022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厉以宁先生的著作全集,尝试归纳厉先生研究经济和现代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广阔视野,进而探索性地综述和提炼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本书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什么?第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什么?


希望本书能启发广大读者科学运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古今中外”的研究视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主体性和原创性理论做出贡献。


垃圾之战:废弃物的绿色治理、科技争议与环保行动



张劼颖 著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研究呈现一个城市垃圾治理的图景,分别从垃圾问题的社会根源、针对垃圾污染的社会行动、围绕处理技术的科技争议、垃圾分类作为新治理举措等方面,呈现当代中国废弃物如何成为社会/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一个切面。这幅图景循着两条线索绘制。一方面,这是关于垃圾的故事,研究试图再理解垃圾,即回答:社会行动、技术设施、治理方案、生活实践如何重新塑造和界定作为“社会之物”的垃圾。另一方面,这是关于一个城市的环境治理、环保行动的故事。本研究试图以“垃圾”为棱镜折射当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与社会现象,尤其是物质、环境、治理、行动之间的动态关系。


马基雅维利:他的生活与时代



[英]亚历山大·李(Alexander Lee) 著

唐建清 译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将近年来西方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成果汇集一册,完整记录了这位政治哲学家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作者将马基雅维利置于15世纪末和16世纪的意大利社会背景之下,全面探讨了他的所有著作,以及他至今还未被人们知晓的思想。这本引人入胜的权威传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地将读者带进马基雅维利的世界。


美国与晚清中国(1894~1911)



崔志海 著

2022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



赵世瑜 著

2022年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



[美]帕特里克·J.格里(Patrick J. Geary) 著

郭建龙 译

2022年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法兰西和德意志之前,墨洛温王朝长久以来一直被罗马帝国和加洛林王朝的辉煌淹没,但实际上,它一直在暗处发着幽微的光。或许墨洛温王朝以及流转其中的创建与变革,才是现代欧洲的真正起源?


帕特里克·J.格里试图打破主导现代学术的历史学、民族志和社会学学科的传统观点,跳出罗马的分类标准,退回到蛮族世界,深入法兰克王国最初的时期——墨洛温王朝,去探寻欧洲社会的真正起源,阐释一段最难以阐释的欧洲历史。在做出选择性判断的前提下,帕特里克·J.格里引用了大量考古成果和学术著作,将之整理成连贯的历史,并把一些已经被遗忘的重要评价重新呈现给读者。


内外有别: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



徐宗阳 著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争斗”,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对立”,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内外有别”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英]帕美拉·阿博特 [英]克莱尔·威莱丝 [英]麦丽莎·泰勒 著

王金玲 姜佳将 宋瑜 朱旭红 袁璟 译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


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修订版)



杨若薇 著

2022年4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契丹王朝(907~1125)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制度。作者对斡鲁朵及其州县的管治、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征及功能、五京建置、禁卫军制度,以及“糺军”等史界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为深入观察及认识由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的统治体系提供了历史的新视角及研究的新途径。本书的附录,在补充考证契丹官名“详稳”、辽代科举、五京留守及辽帝游幸五京情况之外,还探讨了汉语“儿”音在辽金元时期的嬗变,从语言学的角度管窥了契丹统治时期北方地区多民族语言接触给汉语语音带来的演变,进而为《辽史》部分史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论据。


染墨的指尖:近代欧洲早期的书籍制作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著

陈阳 译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安东尼·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程萍 著

2022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

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国人生活的深度嵌入,婚外性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并呈现出新特点。在此背景下,本书以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为调查对象,前后花费三年时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28名已婚男性的网络约见行为进行了虚拟民族志研究。以此为棱镜,本书从日常生活实践的生活伦理视角,展布转型期已婚者特别是男性已婚者构建、演绎婚外性脚本的行为、过程和心理,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性认知,也丰富了性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圣山来客:追寻拜占庭的余辉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余南橘 译

2022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

1994年下半年,威廉·达尔林普尔再次踏上旅途。他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循着拜占庭修士、旅行家和口述历史学家约翰·莫斯克斯在公元六世纪时走过的路,探访希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地区和埃及西北部地区的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偶遇或者专门拜访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对历史的回溯,展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也描摹了战乱之下普通民众艰辛的生活,亦呈现了复杂的教派矛盾、家族血仇和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对中东地区局势的持久影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流离失所的普通民众的悲悯与同情。


十字军:一部争夺圣地的战争史诗



[英]丹·琼斯(Dan Jones) 著

谭琦 译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十字军》一书中,丹·琼斯并非简单地描述十字军东征中的事件,而是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为素材,提供了一部“人物群像式历史”。十字军战士既包括女性和男性、东西方教会的基督徒、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也不乏阿拉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埃及人、柏柏尔人和蒙古人,甚至还有一群维京人。丹·琼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中世纪冲突,这场冲突持续了近四个世纪,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


王座上的幽灵: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与马其顿帝国的分裂



[美]詹姆斯·罗姆(James Romm) 著

葛晓虎 译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当三十二岁的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之时,他已经缔造了一个西起亚得里亚海东至印度半岛的庞大帝国。人们或许早已熟知亚历山大征服的故事,却对这个故事颇为戏剧性且影响深远的后续知之甚少。


亚历山大大帝的两位继承人——同父异母兄腓力三世和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共掌王权。然而,一个精神有恙的傀儡与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如何才能守住这个地跨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帝麾下的六位马其顿将军开始相互攻伐、争夺霸权,从而开启了一个洲际混战的时代。随着拱卫王室的最后一位将军逝去,马其顿帝国无可逆转地四分五裂,成为一个以竞争对抗、动态联盟,以及长期小规模冲突为特征的多极世界——在许多方面,与我们当今的世界颇有相似之处。


寻常百姓家



么书仪 著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的是一户寻常人家在20世纪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起点是1990年代么书仪老师一点点积攒起来的36盘录音带。这本书的骨架就是从这些实物和基于那36盘录音带的文字中生长出来的。它记述的是普通一家人的历史:祖父辈生活在河北丰润县农村,克勤克俭经营杂货铺;父辈带着全家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先是搬到唐山,继而是天津,最终落脚北平;子女一辈在1949年之后天翻地覆的巨变中,求学、工作,实现了从商人家庭到知识分子家庭的转变。


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



金光耀 著

2022年2月出版


内容简介

顾维钧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家,经历了民国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民国外交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与同时代的外交官相比,顾维钧对外交方针和应对策略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给外交史留下了不应忘却的遗产。顾维钧的一生丰富多彩。他有过三段婚姻,三位夫人从不同的方面助他一臂之力,成为他的好伴侣。


再造祖先图像: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



陈晓阳 著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建立在流动的田野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祖先图像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著作。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再造与宗族复兴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从绘制祖先图像的过程展开,通过人类学、艺术史和图像学对祖先图像和当代的宗族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研究,尝试回应祖先崇拜与宗族观念在新时期的城市与乡村中的多元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世系群和宗族复兴理论的面向。本书还对粤西客家这一较少被学界关注的族群进行相对系统的调查,从方志、民间文献和口述史中,试图恢复一段模糊不清的边缘族群历史。希望本书可以为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图像提供不同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1415~2015(全3册)



[德]沃尔夫冈·赖因哈德(Wolfgang Reinhard) 著

周新建 皇甫宜均 罗伟 译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欧洲人在600年里到达了世界各地,占领了世界,也剥削了世界。但是欧洲的扩张从来都不是“单向行车”,而是一段漫长的交互史。


作者从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扩张的开端写起,一直讲述到艰难而漫长的去殖民化和21世纪的新型文化扩张,直观地呈现了欧洲扩张史最突出的特征“全球性”到底是怎样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的。他开创性地视不同的海洋为一个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尤其在白银流动、移民进出、物种交换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科技、信仰乃至启蒙思想既带来进步,又不断制造新的人口失调、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殖民地的疼痛与新生也持续冲击欧洲本土的自我认知。古老的欧洲未来将立足何处、向何方扩张,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风格:从班荀二体到范袁二家



朱露川 著

2022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史学上“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的命题出发,立足中国史学上关于“叙事”之术语、概念、命题的提出与运用,对一组彼此关联的史学名著(《汉书》《汉纪》《后汉纪》《后汉书》)作出专题式的综合研究,是首部深入阐释中国古代史学叙事传统与理论反思路径的系统性论著,被学界称为“把‘三大体系’建设落到实处的学术成果”。


本书依据中国古代史学话语资源和实践传统,总结出“事-人-美-意”四位一体的叙事风格,初步回答了“中国史学如何影响在中国叙事传统”“中国史学何以孕育中国叙事理论”等跨学科理论问题。研究所得对于促进中西史学交流、文史学科对话,以及传统史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中国本土叙事学的理论建构,均有突出的学理价值。


中国生育转变



郑真真 著

2022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公开数据、已有实证研究和作者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分析,总结了70年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变化,分析了生育转变时期和生育转变后低生育率时期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回顾了随着生育率下降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并结合具有全球共同特点的生育率变化趋势,讨论了低生育率时代的计划生育和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取向。


本书将宏观视角和微观层面的个体分析相结合,分析宏观对微观的影响机制和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机制;注重从家庭和性别的视角,分析和判断生育转变进程的重要事实;将生育转变置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之下,并与生育转变不同时期的相关国际研究发现进行比较。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



[美]丛小平 著译

2022年3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0年代陕甘宁边区“封张婚姻纠纷案”为切入点,讨论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改革和司法建设。作者讨论了从司法案件的原型到文艺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全景式的视角,探讨了此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中出现的新话语、新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作者认为,新的话语和新的文化符号凝聚了20世纪社会运动与革命的实践与经验,同时也连接了传统与当代,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念化表达。


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



[美]柯文(Paul A. Cohen) 著

刘楠楠 译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策划:占   禄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