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本新书上市,今年为何会成为“上野千鹤子年”?

2022-10-15 星期六


今年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上野千鹤子年”。至今已经有《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女性的思想》《始于极限》四本新书出版,还有一本《女生怎样活?》即将上市,一本《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增订版已经有了豆瓣页面,显示将于10月出版。


上野的著作如此大规模引进,甚至引发了一位译者的吐槽,认为“出版业跟风的习气是得该改了”。此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出版业内人士的集体批驳。《女生怎样活?》的译者匡匡就解释称:“版代会把上野同一套系列丛书的版权,拆分后授权给国内不同几家出版社,这就造成了一种各社都在出上野,纷纷在跟风的假象。”

一頁folio主编恰恰也为同行叫屈:“女性主义的书,再火也是边缘火,就算有大厂跟风上野选题,版权炒热到我们这些小公司没法下手,依然觉得是大好事——有一个大IP被当重点书操作,就越能抵达更多人,先完成单点突破啊!”


正如恰恰所言,这两年来的“上野出版热”,正是女性主义出版风潮的一个缩影,上野的著作也成为很多读者的女性主义入门,引领她们去关注更多相关图书,这正是“单点突破”的意义所在。


虽然我们并不认为上野的密集引进是出版业“跟风”,却很想去探究一下“上野出版热”背后的原因。在女性主义阅读浪潮中,上野为什么能成为最受欢迎的那一个?为什么国内的专家学者无法享受上野这样的待遇?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上野在国内的出版历程。早在1991年国内就引进了上野的《高龄化社会——40岁开始探讨老年》,被列入21世纪重大话题书系,或许正因为契合了世纪末国人未雨绸缪的心理,当时中国的老龄化率仅有日本的一半。虽然80年代上野在日本是以女性代言人、“女性学先驱”的身份登上时代舞台,但彼时国内远没有她“激进主张”落地生根的土壤。


上野在国内的下一本书要等到2004年,《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在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中被引进,虽然看似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但仍难掩其犀利尖锐、痛快淋漓的风格。只是此书的翻译有“自暴自弃”之嫌,豆瓣上不少读者都在期待一个更靠谱的译本。


2011、2012年,她关于“单身养老”的《一个人的老后》女人版、男人版先后被引进,分别被形容为“新女性的生活蓝图”与“男人生存智慧指南”。只不过,上野对于“雄性败犬”们凄凉晚景的预言,应该会令当时的男性读者冷汗涔涔。

2015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厌女》一书,却并未在当年引发太大波澜。直到多年之后才在网络舆论场中发酵激荡,成为女性意识觉醒者的匕首投枪。百度百科2021年6月19日才照搬“小鸡词典”收录了“厌女”一词,契机是“王思聪和宁姐孙一宁撕架上热搜,他在聊天记录中的发言以及过去的一些言论被网友认为是厌女。”这或许可以解释此后几年没有一家出版机构跟进上野的书,直到2020年3月《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才在“新文明史译丛”中被引进。


2021年,上野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个人的最后旅程》先后出版,不过两本书热度悬殊,前者的豆瓣评价人数为后者的50倍。在国内读者心中,上野作为“女性代言者”的地位根深蒂固,远超其老年问题研究者的身份。《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的热销,也带动了《厌女》的“翻红”,豆瓣《厌女》的37页书评中,有29页都写于2021年之后。

正是《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的成功及《厌女》的逆袭,导致了上野著作在今年的集中爆发。与去年一样,讨论养老问题的《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反响平平,直击当下女性困境的《始于极限》上市不到一个月即全网热议。可惜的是,上野追溯自身精神成长经历的《女性的思想》上市后几无声息,一方面可能是出版方宣发未能跟进,以为上野的“招牌”会让读者不请自来;另一方面,这本回顾20世纪女性思想史脉络的书过于学术,与《始于极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我们系统梳理一下国内已出版的上野著作,不难发现她受到读者追捧的秘密。从第一本《高龄化社会》开始,到后来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始于极限》以及即将上市的《女生怎样活?上野老师,教教我!》(书中回答了中学女生提出的44个问题),都是以对话、问答的形式来呈现,而她在日本的著作也有半数是与各领域专业人士的合著。


从一开始上野就不是一个端坐书斋埋首理论的学者,而是一直活跃于舆论界与社运潮头,即时捕捉流动中的女性生存状态,积极投身公共议题漩涡不惧争议缠身,主动与年轻世代的女性展开对话……

正如一位微博网友所说:“上野的价值不在理论,在于她持续与普通女性做沟通,把理论翻译成人话。西方的理论有很多学科建构的部分,不完全适应东亚的场景。女性运动需要说人话的书,这一点上我把上野读作社会活动家。”


相比之下,在读者眼中,国内的女性主义学者更多的是“学院派”,很难为当下女性的现实困境答疑解惑,从理论到现实之间的距离过于悬远。这也是为何我们只能通过引进著作“浇胸中块垒”,哪怕它们成书的社会环境、年代背景与今天大相径庭,至少女性(尤其是东亚女性)的集体处境是相通的。

如今,“厌女”在国内互联网上已经成为一个随手拈来的万能标签。这固然有助于我们“探测”无处不在的女性歧视,但正如所有概念一样,“厌女”也简化了现实世界种种复杂幽微之处。我们从上野那里继承的,不应该只是“厌女”这个概念本身,而是创造性地发掘更多理论资源,具体而微地剖析周围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发现并阐释本土问题。

因此,我觉得对上野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下《女性的思想》,这本书解答了上野是怎样炼成的。在书中,她坦诚是阅读了美国社会学家塞吉维克的《男人之间》,才发现了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恐同、厌女三位一体的结构。“我将厌女这个概念作为工具,深入剖析了现代日本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上野的创新之处在于,她还论述了女性自身的厌女症,即女性的自我嫌恶,这让厌女成为一个更为普遍的分析工具。


上野不仅在书中写了影响她至深的日本女性主义先驱,更公开了杂学旁收的思想资源,比如,她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身上看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子。她在书中一再指出,早期日本女性主义的困境就在于没有自己的语言,只能借助男性发明的话语。上野用一种开放性的“拿来主义”,胼手砥足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工具箱。

因此,我们不仅希望上野千鹤子及更多女性主义著作被多多引进,也期盼着国内也有上野这样的作者,从本土的问题意识出发,不仅成为觉醒女性们的同路人与指路人,也为女性主义思潮贡献新的理论资源。




👇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精彩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