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大日籍教授等发现未受精稻子或可制糖 日经中文网

2021-01-11 星期一

       中国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生理学教授笠原龙四郎和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没有受精的稻子可以结成含有大量糖液的颗粒,而非米粒。这一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上。

 

       与种植地区有限的甘蔗和甜菜等砂糖原料作物不同,稻子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因此如果“糖稻”能够达到实用水平,将有望在更多的地区制糖。

 

       笠原教授强调称,“砂糖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生物乙醇和生物塑料的原料。如果能在世界各地生产的话,会产生巨大价值”。

 

       一般来说,开花植物受精后,雌蕊的“胚珠”部分会膨大并结成种子。笠原等人以前曾在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不受精的情况下胚珠也会膨大的现象。于是调查了稻子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

 

切开未受精的颗粒(左)后,发现内部含有糖液(中)。外观与普通米粒(右)差别不大

 

       稻子可用自己的花粉受精,因此很少出现未受精的情况。笠原等人使用可自由改变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制作了无法受精的稻子。并证实胚珠可以膨大到与米粒同等的程度。调查胚珠的内部后发现,里面是含有20%左右“蔗糖”的糖液。

 

       据悉,与稻子同属于禾本科、产量较高的玉米等也有可能会结成含有大量糖液的颗粒。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