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编剧朋友看完《令人心动的offer3》最新一期说她差点哭脱水了,她的哭点是普通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我是看到急诊科卢主任一边带着医学生等日出,一边讲他之前去支援武汉的经历破防了。他当时每天也是这个点从新冠重症病房走出来,武汉的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有一次半夜下班错过班车,他准备走回酒店,碰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见他是来支援的医生,执意要把他送回去,不收钱。
“其实武汉就是一个‘病人’,我们把它重新救回来了。”
这时候“西安加油”的弹幕飘过,眼泪毫无预兆夺眶而出。我在西安,全市封锁,小区也封了。最近一周除了做核酸我没下过楼。此时窗外也是空荡荡一片,我很能理解卢主任当时突然遇到一个人愿意载他一程心里有多暖。
朋友感叹现在的综艺真人秀真是不给他们电视编剧活路,人物个个鲜活又丰富,成长型、多面型、反差型应有尽有,可以直接拿去拍电视剧。她还认认真真写了人物形象分析放进灵感素材库。
我也留意到了,节目组挑人确实花了一番心思。这一季是“医学生季”,难度升级,医学生们竞争的不是直接入职的offer,而是通过一个半月的临床学习,拿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领导面试的机会。
这几位医学生年龄、学历和进修方向都不一样,有科研型学霸、但临床经验为零的博士后,也有临床经验较丰富,但学历一般的硕士,还有刚考上研究生的小萌新。尽可能涵盖了各个类型和层次的医学生。
他们不管是科研还是临床基础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但被节目组空投到浙大二院后,通通打回“菜鸟”原形。跟着带教医生查房,要么忘了确认患者身份,要么被患者带偏,记录了一大堆无效信息。最可怕的是被带教医生连环夺命问,名为查房,实际上是随堂小考。
脸皮薄的人学不了医,打结不熟练,带教主任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不要出丑了”“还有必要继续吗”“门口找个杀鸡杀鸭的都比你打得好”……句句扎心。
有一句话是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看了这个节目才深刻理解医学生要去掉中间的“学”字究竟有多苦。跟西天取经差不多,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不行。
首先培养周期就极其漫长,普通学生本科四年毕业就可以找工作,医学生起步就是8年——五年本科,三年硕士,想进好一点的三甲医院还得再读三年博士。
从来没见过医学生抱怨内卷,大概是已经卷麻了。本科阶段要背的书每一本都比字典还厚,摞起来能顶到天花板。医学生背到生无可恋,给这摞书起了个名叫“蓝色生死恋”,因为封皮都是蓝色的。
完成基础学习后到了硕士博士阶段才有机会进入医院临床实习,节目截取的正是这一段实习+规培过程,虽然时间压缩成一个半月,教学质量一点不打折扣。
门诊问诊、收新病人、查体、写病历、用药、开检查、家属谈话、汇报病例、练习打结、值夜班……每天布置下来的活儿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而且带教医生只交代一次,做慢了会被批评,不熟悉不能当做借口。所以有拖延症的人也干不了医生。我看过一个科普,医生不仅每天都有deadline,而且是每一个病人的每一个病程都有deadline。
如此高的工作强度,医学生们第一天面试的时候都还是满面春风的天之骄子,值完一个夜班,再接着跟一台手术,各个形容枯槁。
每天睡5个小时都是奢侈的。年纪最大的一个医学生叫李不言,第一次值夜班接了24个电话,需要处理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只睡了一个半小时,开会的时候当着带教主任的面没控制住打起了盹。跟他同龄的我心有戚戚焉,意志力起不了一点作用。
你以为这就够辛苦了?急诊室医生笑而不语。一进急诊室的大门,就像来到了一个两倍速的异空间,没人走路,都是一路小跑。
之前在专科主任面前打个盹还能不被骂,在急诊科卢主任手里,敢闭目养神就别上班了,去值班室睡够再来。
急诊室里可没有循循善诱四个字,别的带教医生只是严厉,卢主任一句“急诊室是个照妖镜,不可能混日子”瞬间就让医学们大气都不敢出。
也不会给适应的时间,直接就派活。没有时间一点点来,关键还一点点都不能错。周深说急诊科实习像军训,海泉接着补充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管你之前更擅长瞄准还是狙击,就是要冲上去。
急诊科消耗的不只是医生的体力,还有情绪。最新一期急诊科来了两个病人,一个很年轻才三十岁,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医生也回天乏术,就算进ICU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体征。她的丈夫在病房外哭得抽抽。女医学生刘畅建议他转临终关怀医院,这样还能再安静陪妻子一会儿,不让她受多余的罪。病患丈夫心里也很清楚,上一家医院就劝他放弃,刘畅努力宽慰他:“医生的意思是放弃手术治疗,不是放弃病人。”
还有一个病人是出车祸,高位截瘫,卢主任说怕是一辈子只能躺着看天花板了。这个结果什么语言的艺术都不管用了,医学生汪苇杭只能如实告知家属。病患的妻子听完,可能是打击过于巨大忘了流泪,怔怔地问对方:“儿子才8岁,我又怀孕了,你说我要不要把小孩打掉?”
有时候人生就是比戏剧更荒诞,这位病患父亲早已去世,母亲不识字且远在千里之外,妻子为了跟他在一起与父母决裂。本就孤立无援,现在又遭此横祸。易立竞说,想要感叹苦难都不知道从哪儿感叹。
哪里都不缺悲惨的故事,但急诊室的故事总是最让人感到无力,生死有命,世事无常。
不禁想问急诊科医生每天面对这些会不会崩溃?或者变得麻木?我看过卢主任之前援鄂的一个采访视频,他说作为急诊科医生,精神压力确实非常大,所以国外的医生都会看心理医生。但在国内根本没有时间悲伤,他们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经常早上接班的时候喝一口水,到下班才能上厕所。
他们治愈了病人,谁来治愈他们呢?
陶勇医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收到网友一个短视频,是一个人在蹦极。他问这是谁,对方回答:“我是你十年前治过的一个病人。十年前要不是你给我治好了眼睛,我是准备要跳楼的。十年时间我从一个要跳楼的人变成跳水的人,我都能走过来,我相信你也一定能走过来。”
本来追这个节目我心里一直盘桓着一个问题:既然做医生这么苦这么累,他们是凭什么撑到现在的?以及为什么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学生愿意学医?
凭高薪吗?我查到一个数据,2018年医学界研究院的医生薪酬报告显示,我国医生的平均年收入大约为11.7万元,也就是月薪9750元。总的来说收入确实不算低。但是你要认真算一下投资回报比的话,就会发现学医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等到熬过漫长的学生时期和实习期,开始工作挣钱了,最快都要三十出头。很多医生35岁之后才挣到能养活全家的工资。凭他们的聪明才智要是学计算机去互联网大厂,35岁之前说不定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反正都要熬夜,去哪儿熬不是熬,还不用背那么沉重的心理压力。
听到陶勇医生和卢主任援鄂的故事,我有了一个答案:每一个被你治愈过的人,都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治愈你,或者治愈别的人。
患者也可以成为医生的医生。
观察嘉宾说这一季不如叫“令人心痛的offer”或者“令人心碎的offer”,确实每一期就能看哭我,比如手术前恳求医生如果手术失败不要抢救,让她幸福地走的俞阿姨;独自做手术,头发被剃光后躲在被子里偷偷哭的小姑娘;还有身上只剩几百块付不起医药费,坚持不做任何检查自己跑回家的女主播……
弹幕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破防了”。最让我破防的是回访癫痫患者那一集,有位患者术后很久都没有发病了,医学生冯琛问他生活质量怎么样,他沉默了一会,说了一个词:孤独。得知他有“羊癫疯”(癫痫的民间俗称,具有污名化色彩),以前的同学和同事没有一个联系他。
第二个病人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孩,跟爸爸来的。全程医生问话都由他爸爸作答,我开始以为他是哑巴,后来才发现不是。他会说话,但因为生病“病耻感”很重,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听到医生夸他剪纸很厉害,他突然伸出手机给医生看他剪的作品照片,还拿出剪纸要送给自己的主治医生。能感受到因为医生的夸奖,他防御性的姿态松动了一点。
陶勇医生说小医生治人的病,大医生治病的人。治愈疾病远远不够,真正的治愈是恢复一个病人原本的社会角色。
节目制片人在采访里说过一件小事,陶勇医生问她:“你们是做综艺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个小时空下来,那你会让他/她平时在家看综艺还是学习?”
这个问题让她思索到至今。
作为offer的忠实观众,我可以替她回答:看综艺也可以是一种学习。
以前去医院看病,最烦躁的是排队俩小时,看诊两分钟。医生总是会打断我的描述,现在我知道了他不是不耐烦,每天他要看100个以上的病人,哪能任由病人絮絮叨叨半天。而且病人并不比医生更了解自己,医生看过多少病人,知道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干扰信息,并不是描述越详细越好。
急诊流程我也差不多熟悉了,如果以后我送陌生人看急诊,至少我可以发挥一个见证人作用,帮着一起安抚家属什么的,也算是给医生解忧。
普通人去医院是非常恐惧的,一个是看病基本都是接受命运的审判,另外是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才走到医生面前。而且患者和医生不可避免总是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就算医生用朴实的语言,也很难让患者明白为什么他会这么诊断。
有时候闹不好就会出误会。比如有的人其实没什么大碍,医生不给他开药做检查,让他回去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他要么以为医生敷衍他,要么心里咯噔一声:“我这是绝症了吧?医生都不给我治了……”
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信息差,让大家看到医生也有从菜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难处,也会和病人共情。
医生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理解他们,也是帮助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