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包子」这阵风,还能吹多久?

2021-11-06 星期六

鬼饮食,在作家李劼人的笔下,指的是那些在深夜里出没于成都大街小巷的摊摊小吃。夜色渐深,行人渐稀,一排街上的门店都差不多打烊了,就是他们闪亮登场的时候。

相比于门店中售卖的夜宵,他们的经营形态带着野生气质,立交桥下,地铁站口,简单的三轮车铺上一块木板摆食材,装上罐罐气(成都话,煤气罐)和锅碗瓢盆,就可以开张了,从手提串串到烧烤,从蹄花汤到面条,种类丰富应有尽有。炉火跳动,香气扑鼻,鬼饮食在沉沉的夜色中挂起一盏微亮的灯,用浓烈的好滋味抚慰着夜归人的肠胃。

虽然在成都这种餐饮内卷的环境里,没有两把刷子很难站住脚,但即便是吹破了天,「鬼饮食」也只是大众消费中的小本生意。去年却有一家鬼饮食,靠着一笼烟气袅袅的夜包子异军突起,把小生意做成了「大蛋糕」,一路从小摊开成门店,门店开成全国连锁店,甚至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找到了立锥之地,一时间名声大噪。

鬼饮食的经营形态带着野生气质,立交桥下,地铁站口,一辆三轮车,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开摊儿。
© seriouseats.com

九眼桥,酒吧 KTV 云集,是夜包子最初的根据地。凌晨,养生派早已进入梦乡,夜猫子的消遣才刚刚结束,傍晚吃的火锅、串串、烤肉已经在胃里消化得差不多了,不管接下来是回家还是耍二轮,都想吃口东西垫一垫,推着小车的夜包子,做的就是这群食客的生意。与早餐店不同,夜包子是现包现蒸,师傅手指翻飞,填馅儿,揪皮,放入蒸笼,动作流畅又迅速。包子一笼 6 个,个头不大,作为夜宵的量刚刚好,再来碗汤,饱足又暖胃。

包子本应该属于早餐店,在通常的理解中,它出现的场景基本固定在忙碌的早晨或者上午,夜包子却颠覆性地将属于「健康早餐」品类的食物,放在了「罪恶但又欲罢不能」的夜宵时间,这种做法不仅打破了常规,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成都人爱吃爱耍,更爱打堆堆(成都话,抱团)尝试新鲜事物,特别是在餐饮上的创新,更是不吝惜以最大的热情捧场,这也就不难解释夜宵选择如此多,为啥夜包子能一炮而红了。

成都人爱吃爱耍是出了名的,对于各路吃食的创新也是捧场得很。

在内卷的成都餐饮界,拿早餐当夜宵卖的,夜包子并不是头一家,豆浆、油条也曾出现在深夜时分慰藉人心,却没能收获和夜包子一样的人气。除了品类有反差感先声夺人之外,夜包子能持续破圈扩大影响力的最主要原因,显然是识破了餐饮的「流量密码」—— 排队。

首先,营业时间有限制,九眼桥老店从晚上 8 点营业到凌晨 1 点,一天只卖 5 个小时,想吃只能在固定时间段来买,再加上包子是现场手工制作,现包现蒸,一锅能蒸的笼数也有限制,所以出餐的速度比较慢,人一多就容易排起长队。「固定时间」与「需要排队」,再加上短视频平台上各路博主的密集宣传,这笼深夜里的包子被打上了「网红」标签,慕名而来的食客越来越多。

这笼深夜限定的包子被贴上网红标签之后,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前来的食客。
© 大众点评

成都入秋后,晚上总爱下点小雨,细细密密的雨滴也阻挡不了大家尝鲜的热情,有喝完酒特地过来夜宵的年轻人,有专程来打卡的好吃嘴,也有路过出于好奇买回家当早餐的生活家,此刻的他们都拿着小票守在蒸笼前,静静等待着白白胖胖的包子出炉。至于评价和味道就见仁见智了,虽然排了几十分钟的队,但不一定能等来心理预期中最美妙的回报。

声名越来越响亮的夜包子,把鬼饮食拉上台面后,走上了向外扩张之路,陆陆续续在全国超过 20 个城市都开了连锁店,特别是在上海,收获了空前的关注度。

对于非川渝地区的食客来说,夜包子区别于本土包子的口味,是一个不错的卖点。个头不大,内馅儿油润,蒸熟后内里的油会浸透表皮,再配上红油辣椒的蘸料,咸辣浓郁,回味无穷。

个头不大,内馅儿油润,蒸熟后内里的油会浸透表皮,再配上红油辣椒的蘸料,咸辣浓郁,回味无穷。
© 大众点评

如果说夜包子最初在成都的成功,是一种区别于本土饮食、填充了第三种味蕾需求的体现,那么在上海的高人气,则是因为将夜包子的网红属性进行了继续放大。初到上海,仅凭傍晚开门、凌晨打烊的独特经营方式,就先稳稳拿捏了一波流量,开张之前就排上了长队,有的顾客为了吃上一口包子排队 3 个小时,甚至还有黄牛进行代购,一笼原价 10 多元的包子被加价到 100 元……这种「排长队 + 网络营销」的方式屡试不爽,而一线城市餐饮业的任何风吹草动,本就容易引发公众关注,网红效应不断叠加,很快夜包子就成了美食榜的新宠,新店也越开越多。

扩张速度如此之快,不难让人联想到近年来「一阵风」式发展的餐饮业态,城市人均购买力的上升促进了餐饮业的繁荣,不少餐饮集团,通过互联网宣传和排长队,将地方特色的饮食带入一线城市进行集团化运作。小龙虾、重庆火锅、重庆小面、潮汕牛肉火锅、美蛙鱼头都是「一阵风」业态的代表,曾经荣极一时,但如今大多数都已退出了流量舞台。

初到上海的夜包子,仅凭傍晚开门、凌晨打烊的独特经营方式,就稳赚了一波流量。
© 大众点评

一种饮食品类是一个地区文化、水土和经济综合的产物,当商业力量帮助其突破地理障碍去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前期辅以宣传手段或许能获得短暂的蜜月,但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尝鲜后依然愿意规律性复购的食客有多少呢?在急速扩张开店的过程中,有时候为了加快出品甚至会省略掉某些制作步骤,品质难免受损。人气有高就有低,当下一个餐饮品类出场,还有多少关注度,会留给曾经排过队打过卡的餐厅呢?

这种「一阵风」式的餐饮模式,在流量战中能活下来并长久运营的比例并不高,有时候更像是一个挣快钱的壳子,对于餐饮业的正向发展帮助并不大,甚至扩张速度太快的话,难免会有不规范的操作伤害到一个品类的口碑。

夜包子的这阵风是否会继续吹,还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网红」二字才是促使大家掏钱购买的最终原因,至于它从哪里来,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在拍照和打卡面前,都不太重要。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