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菜这块儿,国人的兴趣那是刻在 DNA 里的。
家里没地的,高低也得整几个花盆种种东西,像在阳台上种菜这种还算好的。
遇上 " 种菜瘾 " 大的,连小区天台,甚至绿化带都能翻了翻,变成菜园子。

因为,科学家们搞出了个 " 电子土壤( eSoil ) " 。

当然这可不是瞎掰,相关成果都已经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了。

水培说简单点,就是把土换成了水和营养液,有的植物还会在根部搞个矿棉或者岩棉,用来支撑。

虽然这个电子土壤的名字里也有土吧,但成分可跟土沾不上一点关系,就是纤维素和导电聚合物的混合物。
并且这个混合物还有个优点,它是可生物降解的,还都不是啥稀罕货,根本不用担心成本问题。

为了让作物每条根的分支都能 " 享受 " 到电击治疗,这个电子土壤也被做成了多孔的结构。
在 X 射线和显微镜下,咱也能看到,即使是微小的绒毛,都能和它充分接触到。

在试验的时候,研究人员用了大麦种子,反正在没电击的时候,两个种子长得速度没啥差别。
但只要一通电,后面几天时间里大麦苗的长势就能高上个五成。

现在,如果单说室内花盆种植的话,它完全能把土培和传统水培吊着打了,之后要是电子土壤能低成本量产的话,不得分分钟和土培 say byebye 。
至于电击为啥会有上面的效果,按照科研人员的说法,就是在电刺激下,植物根部会可着劲地吸收氮元素,就跟施化肥的效果差不多。
不过更深层次的生物机制,目前研究团队也没整明白。
其实,这也不是电击和植物的第一次结合了,甚至可以说 " 研究电场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 已经是个经典课题。

而且在学者研究之前,给植物通电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好一段时间。
世超查到最早的是,在18 世纪中期的时候,有个外国人给桃金娘树枝通了一个月的电,结果直接长出了新枝。
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消息传开后,全球各地都陆续有了类似的尝试。
但真正有 " 电气栽培 " 这样的概念,还得到 20 世纪。
当时物理学教授 S.Lemstroem 去了北极地区,他发现那边极光下的植物比自然光下的要长得快得多。
而他觉得这是因为极光会产生自然电现象,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还自己架了电网试了试,结果产量还真高出了不少。

而咱们的农科院,也没落下,在 90 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试验起了电气栽培。
甚至在前些年,已经有成果落地了。
农科院在全国 3600 公顷的农田里,搭了三米高的电网,通的是 5 万伏的快速脉冲电流。
还真别说,这电一电的效果确实听很高,作物产量比平时高了两三成,并且还没怎么打农药,化肥也少用了。。。


并且这些方法用的也都是高压静电场,只适合大规模栽培,毕竟要拉个上万伏的电网,不是随便来个普通人就能搞得了的。
而现在,终于有了个低电压刺激的电子土壤,也算是填补了电气栽培在家用这块的空白。
总的来说,电击刺激植物生长,归根结底是在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
而环境除了光、电之外,还有磁、声、热、核辐射等等,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有不少人在研究。
或许在未来,也还会出现更多更加赛博的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