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不爱行业剧

2021-09-01 星期三

《理想之城》应该是孙俪这几年接过最好的本子,同时也是她这几年收视最低的剧,比同期的《扫黑风暴》和《逐梦蓝天》都低,播到接近结局才慢慢涨到第二名,但仍然和《扫黑》有壁,而她上一部《安家》,还是东方卫视年度收视冠军。




当然收视率和剧的质量并不直接挂钩,《理想之城》的豆瓣评分比《安家》、《那年花开月正圆》又要高。



看完全剧的我表示,《理想之城》有很多其他行业剧不具备的优点。


01

人物灰色,没有纯粹的好人,但聪明人却很多。


女主角对男主角说:你永远在给我挖坑,而我不是正在往坑里跳,就是去往坑的路上。



女主角何尝不是如此,她绝不是个仁义心软的人。开始赌咒发誓说不离开公司,看到更广阔职业前景,一分钟决定辜负前老板;在自己濒临被迫辞职的当口,把前男友对集团隐瞒的资产告诉大老板,赢得了老板信任。


但他俩又都有自己的底线,女主角只陈述事实,不肯为升职去诬告他人。常务副总威胁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她冷笑一声:我不是毛。



男主角很懂攀关系,但就是不能和领导的女儿谈恋爱来换取少奋斗,哪怕领导女儿很漂亮又倒追,哪怕他舅舅以死相逼,因此很多人不相信还有男人不想吃软饭的。



02

基本覆盖了职场中能遇到的所有阶层。


把黑锅轻轻转嫁给下属的上司;



挟私报复的公职人员;势利又江湖气的建筑公司老板;



跟着风向倒的小职员;



仗着老资格和关系的财务与HR;



黑社会高利贷公司;



踢皮球高手总经济师;



想取而代之的常务副总;



老谋深算的董事长。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你应该在职场上也遇见过。

03

隐含信息很多。


举个例子,做人力资源的底层员工吴红玫嗅到董事长注意到她,为了让董事长顺路捎上她,她谎称自己住在人民广场。这时,女主角马上变得心情很糟(意识到闺蜜撒谎),董事长到了地方,再问一次吴红枚:你住这儿?



去过上海的人知道,人民广场是最早地铁换乘站,浦西的绝对中心,而身为副总经济师的女主角都住在房价较低的普陀,普通HR能租这里的房子,董事长马上GET到吴的用意。


04

剧中的几个聪明人擅长布局


董事长会提出一个下属完全不能接受的方案,比如直接任命苏筱连升三级,管理层集体反抗之后,他再稍退半步,所谓求中得上。男主角夏明为了让总公司同意他们子公司独立,布局了几年,不惜利用女朋友,把公司做成资不抵债,实际他藏匿了一块可转为商业的农业用地,这在上海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惟一的变数是他无法预测苏筱会不会举报他。这俩人应该都读过兵书。



这也是这个剧的优点,直到最后一集,你都猜不到剧中人会怎么抉择,他们完全不按电视剧套路来。


既然这么优秀,为什么收视差呢?这个剧的悖论在于,看过的人觉得好——除了建筑行业内人士,为了剧情冲突和女主角开金手指,有不符合专业知识的BUG,但所有业内人士看自己行业剧都会很难受,我看媒体行业剧就会觉得虚假可笑——没看的人不想看。


不想看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01

孙俪劝退。


剧开播时不少人批评她的黑眼圈、眼凸、状态差,不该演比自己小十岁的人。还有一部分人对她的表演模式腻了,说她哭都是同一种表情。



她演了很多和自身个性颇为相近的角色,从早年的杜鹃、到周莹、房似锦、苏筱,都是倔强不听劝、性格冲动、事业重于爱情的大女主。和她同样被看腻的还有男二于和伟,很多人也不想看到他高深莫测的神态。



过去有句老话讲:话剧对演员是滋养,电视剧是掏空。现在有了更掏空的综艺,电视剧没那么明显了。孙俪、于和伟属于少数不上综艺的演员,但因为观众太熟悉他们的习惯,产生了倦怠。不过和《扫黑风暴》中的突然咧嘴一笑相比,他俩表演的模式化还是要轻一些。



这点我和其他观众的看法是一样的,绝大部分演员经不起电视剧透支,四五十集基本就摸透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了,何况他们都至少演了十几个四五十集。前两集苏筱二十几岁的时候,和真正20出头的杨超越皮肤状态比,一眼就能看出不一样。



02

剧的打光太暗,演员皮肤颗粒粗。


这点我觉得是观众被偶像剧常年的大白光大柔光给毒害了,看久了美颜滤镜,再看苹果前置摄像头就如遭雷击,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03

上班已经很累了,不想再看更累的勾心斗角,宫斗剧除外。



04

孙俪和赵又廷毫无CP感,他们一谈情说爱就想挡眼。


这点我双手同意,幸好他俩只谈了一两集就因为工作分手,不然我忍不到结局。但另一方面,谈恋爱太少的剧就是会流失爱看甜剧的观众群。



我感觉这都不是影响收视率的绝对因素。


真正的原因在于:

观众并不爱看行业剧。


去年《平凡的荣耀》就给我这种感觉,当时还可以归结为它改编自韩版,水土不服,男主角从头到尾都没崛起,一直处于憋屈状态。



但《理想之城》中的苏筱,有点女版半泽直树的味道,孤身挑战人浮于事的航空母舰式集团,中间也胜利过,她天天哼的都是刺猬乐队的歌,燃得很。男主角夏明更是行业诸葛亮,董事长都算计不过他。


有人说因为造价师行业距离大众太远太枯燥,不像房产中介,大多数人会接触到。其实和行业普适性关系不大,医生所有人都会接触,但纯医疗剧收视肯定不会高,TVB的律政、医疗剧同样有比重很高的多角恋情戏。


不夹杂着男女感情、婆婆妈妈就没人看,就像《安家》里非要给女主角弄个重男轻女歇斯底里的妈,俗不俗?俗,但是管用。



只有一种行业,不谈恋爱大家也爱看,就是刑侦,可以扩大到法医、缉毒等同类型行业。因为这个职业事关生死,具有极大的神秘性。其他职场吵翻天最多炒鱿鱼,总不至于丢命,生死是收视密码。



娱乐圈也算是有点神秘性的吧,但反映娱乐圈的电视剧很多很多,不算那种披皮谈恋爱的,凡是揭密性质的,例如《明星制造》、《贻笑大方》,看过的人都不多。



以及反映时尚圈的,别看大家很感兴趣的样子。你听过《穿动物园的女编辑》(播出时叫《时尚女编辑》)、《中国模特》吗?很标准的时尚行业剧。



早几年的宫斗曾经被当作职场剧来观摩,做嫔妃也是一种职业,这种剧收视高同样因为涉及生死,被宫里的同事斗倒就被赏一丈红。


上班的人,对别人的行业不感冒,对自己的也不感冒。我不会因为一个电视剧讲的是娱记而有观看愿望,我也问过不止一位军人,你们爱看《士兵突击》吗?他们回复说最爱看谈恋爱的戏。


观众知道什么是好的,但不代表能看进去。豆瓣国剧最高分那档的《大明王朝1566》,夸赞的人很多,看完的有几个?它有点像读书界的《追忆逝水年华》,需要展示品位时提一下名字。我看了好几次开头,只能承认看不动,大段的朝堂辩论令我犯困,同样情况的还有《贞观之治》。



电视剧是艺术门类里观赏门槛低而受众广泛的,这就意味着观众不是很有耐心,带着智识、思考来看剧,大部分还是图个奶头乐,没有乐子就没有动力。我不会看两遍《理想之城》,的确它带来了触动,也带来疲惫和沮丧,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无力。


《理想之城》有一部分像已经消逝的一个剧种:商战。大概在三十年前,这种类型非常吃香,掀起过收视潮。《外来妹》、《情满珠江》、《公关小姐》等等。


剧中人也不怎么谈恋爱,他们更多精力在事业上。外来妹和老板只存在若有若无的暧昧,手都没拉过;《情满珠江》中主角是一对离异夫妻,各自经营厂子,躺着对话都像在谈判桌上。



看1994年的剧里办公室女性的穿着,已经非常时髦了。



为什么那时讲商战讲行业规则收视就很好呢?因为时代环境吧,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人人都对做生意好奇憧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周围下海的万元户。现在不同了,大家只想考公,谁要累死累活做实业?


商战剧的热度在十年前完全消失,2012年有个剧叫《浮沉》,当时很红的张嘉译、白百何主演,主题是国企改制。命题宏大,其实也挺好看,然而收视惨淡。张嘉译凭这个剧拿了白玉兰,说明业内是认可的,只是观众不耐烦看推销员和厂长满头包地四处求爷爷告奶奶。



当然,如果说公务员作为职业来展现,大家会不会爱看?爱,但爱看的是某个级别以上的反腐剧(也和刑侦有点关联),而不是真的小公务员日常,哪怕你把人际关系剖析得出神入化,就像于和伟演过的另一部剧《岁月》,里面最高级别是局长,没有任何人被抓走,同样看过的人不多。


行业剧注定是个小众题材,但它不会因为收视低就消失。在现实题材越来越不好做的时候,行业剧是一个小小的出口,可以略微展现一点不那么悬浮的都市生活。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