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云中大漈时思寺

2022-07-13 星期三

    一南一北,无论是从景宁还是泰顺到云中大漈,距离都不过几十多公里,可是山林茂密,峦峰层迭,可以通行车辆的山道崎岖蜿蜒,峰回路转之际油然而生的满是山远路迢之感。

云中大漈位于浙南群山环笼的一处盆地之中


  这里山高水深,四季多云雾,置身其境,常常让人以为在云天之间穿云破雾,当地人称瀑布为漈,此地有大瀑布“雪花漈”,所以这一带美称为“云中大漈”。

此间四季多云雾

大瀑布“雪花漈”

       

       虽地僻荒远,外人不能轻易到达,不过这里林泉茂盛,物产丰富,自古是避难隐居的理想之地,唐顾况《仙游记》云: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771),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今日的云中大漈仿佛是顾氏所记莽然之墟实景再现,而此间现存最著名的古迹即为时思寺。

深山里的古寺


   寺前有一株参天柳杉,此木树龄1524年,树径达4.47米,树围13.4米,原高50余米,因遭雷击断梢,现高28米。山门后另有古柏两株,其中一株高17米,书围4.1米,树龄也有1500年,时思寺即营建于几株古树之旁。

时思寺前的参天柳杉

时思寺山门


  古代佛寺的营建于选址尤为慎重,佛教初传华夏时,佛寺首要的功用是规范沙门的驻锡,以便译经和传法的展开,寺院也就往往建造在人口集中的都会与重要的交通衢道附近,随着佛教的不断地传播和发展,当教义为人所熟悉,从而拥有广大的信众和施主,在成为一种可以独立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之后,佛教寺院随之得以远离都会城邑,开始在山水胜处选址兴建,以求超凡脱俗的方外之意。时思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而兴建之初,寺前的桐柏和柳杉已是古木大树,在此选址,正是利用自然山水草木之形胜,千百年后每一位亲历者,于古人这种独到匠心,总会有所钦佩。

山门后的两株古柏


  时思寺现存建筑由山门、钟楼、大雄宝殿、马仙宫等组成,受等级和地形的限制,建筑群落并不以中轴线前后和两厢对称布局,与两宋时江南的五山十刹七堂伽蓝式大型寺院布局全不相同。其中大雄宝殿是时思寺诸多建筑中年代最为古老者,整座殿宇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重檐歇山顶。现代重修时候发现殿中大梁上题记中有元至正丙申(1356)等字,由是可知大殿建造于元代末期,为江南仅存的几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

时思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殿门口由东朝西望

大殿内东南望

大殿内由北朝南仰望

大殿檐柱与金柱上端以乳栿及劄牵连接

劄牵一端插于金柱之上,另一端出头置于檐柱栌斗之上

大殿内由西南东北望

大殿内由西往东望

大殿内梁上题记

大殿内由西南东北望

大殿内由西南东北仰望

大殿仰望


       虽然时思寺大雄宝殿营造于元末,但一些局部构造的建筑作法多有古意,如大殿的单层檐下并不设置橑檐枋,这种作法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形象资料,为北魏迁洛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中的一北魏屋形佛龛。

时思寺大雄宝殿后侧檐下

龙门石窟古阳洞西壁39龛北魏屋形龛图像资料

檐下不设置橑檐枋


     不使用橑檐枋的早期木构实例华夏已没有存留,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讲堂本是平成宫的东朝集殿,天平宝字四年(760)移迁至唐招提寺,其檐下即不置橑檐枋。

日本奈良时代唐招提寺讲堂,其檐下不置橑檐枋   

大雄宝殿下层外檐,檐下不置橑檐枋,胡师摄影

北宋《营造法式》大木作檐下铺作结构示意图


       橑檐枋是木构建筑的檐下铺作外端承托所有椽条的长条构件,屋檐上瓦垄和堂板以及椽条的重量负载,通过橑檐枋的均衡承托后再向下传递到柱网之上,是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木构建筑完全发展成熟后普遍采用的木构建筑构件,浙南时思寺元代营建的大殿檐下不置橑檐枋,是现存木构古建筑中的特例。

大殿上檐柱头及补间铺作


       大雄宝殿上层外檐置橑檐枋,不过其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同样特异,华栱在出檐方向向外出两跳(此即双抄)上置一昂,此昂之上再安置一出挑华拱及一昂,整个铺作因之显得格外高耸。

大雄宝殿上演柱头铺作各构件示意图

大雄宝殿北侧面上檐铺作

大雄宝殿上檐转角铺作


      檐下不置橑檐枋,出檐就无法深远;双抄单昂之上再置单抄单昂除了徒然的增加高度之外别无作用,当建筑发生边侧地基不平衡下沉,或因地震灾害发生建筑水平晃动时,这些极具古意或奇特的建筑作法会使庞大的木构建筑物产生更多的不稳定,换言之,时思寺大雄宝殿上的这些局部建筑作法,并不是元末最为时新与科学的木构营造技术,当然,这并非当时的营造者不会应用更为先进的营造之法,多半只是受限于施工预算和材料的限制,捉襟见肘的不得已而已。


       时思寺中最可称奇者,却是建造于明代的三层木构楼阁心经钟楼。

心经钟楼

钟楼底层外檐西北侧转角铺作


      心经钟楼面阔进深皆为3间,底层立16柱,以中间4根金柱通体贯穿整座钟楼三层上下,是整座木构最重要的木材构件。

钟楼底层由东西望

钟楼入口及西北角金柱,金柱下置石柱础

金柱上端以二重梁连接,上重梁承托二楼地板

一层天花

一层角柱与金柱上端连接部分

钟楼一层至二层楼梯

二层由南望北

二层西北角

二层由东望西


       金柱与二层檐柱之间以乳栿及劄牵连接,二层后侧金柱檐柱之间的乳栿为月梁式,上置雕花驼峰,驼峰中间安置一斗,口上置雀替再承接横梁,梁头插入劄牵。

钟楼二层东外侧,金柱与檐柱上部连接之结构


        二层前侧则更为复杂,驼峰为镂空雕花,驼峰中间安置一斗承接横梁,梁头插入劄牵,劄牵上部中间再置一斗,承接第二重大梁。

二层西外侧上部金柱与檐柱上部连接之结构

镂空雕花之驼峰

钟楼二层金柱与角柱上端连接构造

二层至三层楼梯

钟楼三层东北金柱及檐柱,檐柱比金柱侧脚更为明显

钟楼三层东外侧仰视

三层东南角金柱顶部


      钟楼三层四根金柱顶端之间置横梁形成一大方框,四梁上共置向内侧出挑的十二朵铺作,其上再置斜枋形成上下两重八角井,向中心聚拢后形成凿井以承托顶部天花。这部分结构最显复杂,也是整座建筑之关键所在,钟楼三层原先尚悬挂重800公斤铜钟一口,铜钟以及建筑物顶部的自身重量,皆由这些斗拱传递到纵向的柱网之上。

三层东北西北金柱顶部之间横梁上的铺作

金柱之间横梁上转角铺作

梁上铺作出两挑后交互斗中出斜拱承接八角井两框

凿井转角铺作顶部

钟楼三层顶部

顶部彩绘之一

顶部彩绘之二

顶部彩绘之三

顶部彩绘之四

钟楼三层金柱顶部与角柱之间连接构件

钟楼上斗拱细部

钟楼上斗拱细部

钟楼三层外檐转角铺作

三层外檐昂作象鼻式,此式样比批竹昂琴面昂费工得多

三层外檐檐柱之间联系构件

钟楼白天景象

钟楼夜景

   

       除了大雄宝殿和心经钟楼之外,寺中尚有明代万历时期兴建的梅氏宗祠以及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的马仙宫,时思寺因此成为一处具有元、明、清各时期特征的古建筑群,浙闽之地多有深山,这样的古寺却不常见。

大雄宝殿北侧明代万历时期营建的梅氏宗祠梁架

梅氏宗祠梁架

极富有地方特色的木构部件

雕花雀替

清乾隆木构马仙宫原在大漈乡,1991年搬迁至此

离时思寺一箭之遥的国保处州廊桥之护关桥

护关桥底层关帝庙


       护关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层楼屋木构,长26米,宽3米,高2.5米,供人渡河之外,桥上还设有关帝庙、、魁星楼、文昌阁等设施。





       古代建筑不单是旧时代工程技术的直接反映,更是人文精神和社会经济的最佳体现,作为古迹的建筑,其负载与蕴藏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研读和反复地观察认知才能逐渐有所了然,不远千万里走进深山的访古者并不一定都是好古敏求之辈,然而,参观时思寺这样的古迹之后,未必不能激发你我向美向善之心,即使百般呵护和全力保护,古迹只能延年益寿而终不能长生不灭,伟大的前辈叮嘱我们“守着宝要识宝”,能有所识,应该就已足够,由此,临别之际自会由衷感谢这山中的古寺。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