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与“炼狱之火”:最富同情心的画家如何展现殖民时代的罪恶?

2021-03-02 星期二

即便疫情仍未明朗、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依旧在5000人左右的荷兰,一个重要的展览马上要和公众见面。

 

这个展览有一个直接了当的名字:“奴隶制”,主办方是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开展时间确定于2021年的春天,但具体的日期还未确定。

 

这一展览将聚焦于这个国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段:17世纪,处于“黄金时代”的荷兰曾经深度参与到“贩卖奴隶”中,在苏里南、巴西和加勒比地区建立了跨大西洋奴隶制,通过荷兰西、东印度公司在南非和亚洲贩卖奴隶。

 

在这个展览中,曾给黑奴用的刑具、枷锁将和这一时代的艺术杰作们一同展出,这是该馆第一次展示这段长达250年的历史。荷兰国立博物馆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藏品们,为80件永久藏品添加了额外的信息标签,以突出其与奴隶制隐藏的联系。

 

作为国家博物馆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并不是莫名其妙地突然开窍,决定在300多年后幡然反省历史过错,相反,这也是无奈之举,它必须对现实进行回应。

 

几年来,在荷兰艺术界发生了多次针对“种族隔离”的反对行动,而在2020年的6月,反对行动随着对荷兰国内对“黑命贵”的声援行动走向了高潮。荷兰主流艺术界,已经到了不得不给出回应的节点。

 

在“奴隶制”的展览中,最惹人瞩目的是两幅伦勃朗的画作:描绘对象是一对年轻夫妇马丁·索尔曼(Marten Soolmans)和奥普金·科比(Oopjen Coppit)。

 

作为荷兰国宝级画家和国家象征的伦勃朗,在广为认知的叙事里是一位极富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天才,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柔和且坚定。甚至,伦勃朗在宗教肃杀下的欧洲,通过在《犹大归还三十块白银》中对犹大的刻画,发出了反对“反犹主义”的先声。

 

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伦勃朗成为了这次“奴隶制”展览的主角。在当下,一旦与最大众意义上的形象有所出入,就会引发引发哗然,惊呼:“这还是那个我熟悉的艺术大师吗?”这涉及到我们如何认知一个早已在艺术史中“死去”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应该如何面对历史和当下?

 

“炼狱之火”:伦勃朗绘画背后的罪恶殖民史

 

一切都要从那两幅在“奴隶制”展览中出现的人物肖像画说起:1634年,28岁的艺术明星伦勃朗被阿姆斯特丹精英阶层委托,给两位一时无两的制糖商作画。伦勃朗并没有选择把这一对夫妻画在一张画,而是分开而立,这在伦勃朗的作品中不常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会把绘画对象放在日常非正式的场景中;而在这两幅肖像中,伦勃朗选择让他们分别在独立的黑色画布前摆好姿势,穿着新教共和国的暗黑色礼服。

 

伦勃朗:马丁·索尔曼和奥普金·科比画像
伦勃朗:马丁·索尔曼和奥普金·科比画像

在这两幅画作中,马丁·索尔曼和奥普金·科比脖子上挂着珠宝,戴着荷叶边衣领,凝视着观众,仿佛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忧虑,却有一丝的忧伤。这种淡淡的忧伤,是画家伦勃朗标志性的可识别性,类似的情绪出现在大多数伦勃朗的画作中。即便创作于荷兰可以称霸世界的“黄金时代”,但伦勃朗笔下的人物总是携带着和他们的身份与处境不相匹配的抑郁。

 

如果单纯凝视这两幅画,但也看得出伦勃朗的绘画天才。在一些艺术评论家看来,伦勃朗是“最具全视能力的艺术家”,他有惊人的洞察力,可以将肖像画提升到一种真实存在的水平,这也是伦勃朗名垂艺术史的原因。在这两幅肖像画中,伦勃朗似乎在说:“忘掉他们苍白的脸吧,让我们只看得到他们的珠光宝气。”

 

但问题出在两人的身份上:索尔曼是阿姆斯特丹最大的糖精炼厂之一的继承人,而在16世纪制糖业的高利润依靠的正是对奴隶的剥削和买卖。

 

从15世纪到19世纪,荷兰人把掠夺来的非洲人送到美洲和加勒比的甘蔗种植园里进行圈养, 他们被人叠人般地从非洲运输到糖的生产地,哺育了欧洲人对甜食的喜爱。在16世纪的欧洲,能吃上糖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因为欧洲在地理条件上并不具备能提供糖分作物的生长条件,它们大多要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地区。

观众观看两幅引发争议的伦勃朗画作
观众观看两幅引发争议的伦勃朗画作

拥有大量殖民地的荷兰, 成为了16世纪欧洲最大的“糖厂”,而荷兰也依靠着对沾满血迹的“糖”的垄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在欧洲的时尚中心巴黎,对糖背后权力的热衷,让高甜度的甜品固定在了法式菜单上。

 

是画中的人,而不是画作本身,提供了一个看待伦勃朗的全新视角。当然,这不是策展方的本意,按照主办方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说法,这次艺术展只不过是希望能“坦白”自己那段不光彩的历史的,以让人们意识到艺术、财富和非人性之间的关系,主角并不是伦勃朗,主办方无意于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当时,索尔曼的糖厂被称为“炼狱之火”;在竞争对手口中,索尔曼的工厂直接被称为“地狱”。“炼狱之火”这种描述甚至是一种确指,指的是在炼制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在巴西荷兰人拥有种植园里,奴隶们不仅种植甘蔗,还在巨大的桶里煮蔗糖,同时被关在肮脏的房间里,一旦犯错,黑奴们受到专制的惩罚。

 

而在日后,马丁·索尔曼英年早逝,奥普金·科比成为了“炼狱之火”的联合继承人。几年后,科比和一位参与过荷兰对外侵略的士兵结婚,这位士兵曾经因强奸一名非洲妇女而被起诉。

 

西方美术史上的黑人:沾满鲜血的富商与种族隔离史

 

针对现有的事实,很难判定伦勃朗对黑奴贸易持支持态度,或者曾经参与到其中。尽管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们都曾为依靠奴隶制而生的人工作,但作为画家而言,似乎没有太多过错:毕竟没人可以跳出自己身处的时代而过活。

 

伦勃朗并非因绘画对象是“奴隶主”就选择了赞颂他们,至少在现有的史料中,看不出伦勃朗拥有这种倾向。从根本上说, 这些现在看来沾满鲜血的富商,在当时的伦勃朗看来只是有钱人,而为有钱人画像是有利可图的,而伦勃朗需要钱。

 

1634年,也就是伦勃朗给这对夫妇画像的那一年,他娶了萨斯基亚·范·尤伦伯格,新婚和家庭给了他生活的压力。但是,伦勃朗用他一生剩余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并不是罪恶的。

 

在伦勃朗最受精英们喜欢的那几年,他接到了大量与给制糖厂厂主画像一样的订单。和此前的一些作品相比,伦勃朗并没有把金主们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也没有通过画作来展示他们的个性,他更感兴趣的是他们身上的扣环、蕾丝、丝绸、珍珠和黄金。 伦勃朗有意无意地在突出这些绝美但对于金主们来说无关紧要的东西,因为在出钱请他画像的人看来,似乎只是装饰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1661年,伦勃朗接受了进行久违的公开委托,这本可以使他再次成为荷兰精英的宠儿。他被要求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画一幅以爱国为主题的画,但他并没有描绘出胜利的场面,转而描绘了一副李尔王一般悲壮的情景:巴达维亚叛乱。这幅画以一种诡异而苍白的光线,展示了叛乱分子同意了一项自杀协议,因为其对荷兰历史的悲观看法,伦勃朗而受到了人们的憎恨,本来可以借此“翻身”的他,最终因为立场问题而再一次被抛弃,错过了再一次蜚声权贵的机会。

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创作的“爱国画”
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创作的“爱国画”

这不是伦勃朗第一次和黑人扯在一起。去年, 伦勃朗之家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伦勃朗时代的黑人”(Black in Rembrandt’s time),而该博物馆正是伦勃朗1639至1658年的故居,1911年改建为博物馆。

 

在这个展览中,仅仅展示了一副伦勃朗以黑人为主题的画作。博物馆里陈列的其他黑人贵族的画像,看起来都不是那么重要的画家所作,但在策展人看来:“这些艺术家当然受到了伦勃朗的影响。”

 

在该展览的策展人斯蒂芬妮·阿尔汉格尔(Stephanie Archangel)看来,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中是没有黑人的:“如果他们出现在荷兰的肖像画中,他们通常扮演顺从的角色:要么是奴隶,要么是仆人。”

“伦勃朗时代的黑人”展览
“伦勃朗时代的黑人”展览

如果把眼光散开,在整个西方“早期大师”的画作中,都难觅黑人的身影。在大多数人看来,“早期大师”大多数是生活在欧洲的白人,而他们描绘的对象也是白人。在几个世纪的美术史叙事中,有色人种从不扮演任何角色,无论是画家,还是画中的人。

 

自2013年以来,艺术家玛丽莎·德瓦尔特(Malisha Dewalt)一直在Tumblr博客上收集“欧洲艺术史上有色人种”的图片,希望借此打破传统艺术史的话语垄断。再向前追溯,休斯顿艺术收藏家和慈善家艺术馆,曾经1960年推出了一个叫《西方艺术中的黑人形象》的展览,根据留下的资料,该展览的策展人说:“在当下,种族隔离仍然存在,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尽管在法律层面,种族隔离1954年被最高法院取缔。”

 

如果仔细看西方美术史上的作品,许多艺术作品与种族隔离相矛盾,呈现出不一样面貌。来自西方早期大师们的一幅素描,就可以揭示超越任何社会条件、种族或肤色的人性深度。策展人们决定把这些艺术品放在一个展览中,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1970年,展览方出版了一本名为《西方艺术中的黑人形象》(The Image of The Black in Western Art)的图册,并在2010年对其进行扩展并再版。

 

殖民原罪下的荷兰博物馆:不该害怕讲述黑暗历史

 

荷兰国立博物馆在今年举行的“奴隶制”大展, 是一次对当下现实的回应。在现实面前,艺术也可以很有力。

 

在此次展览之前,荷兰国内已经发生过多次的反种族主义抗议,而大多数行动都指向荷兰曾经在历史上的不光彩。2020年6月,为了声援美国BLM运动,即便疫情当下依旧有近2000名荷兰人走上街头抗议种族隔离。

 

在这场运动发生前的3月,荷兰的艺术界就已经在认真反思自己曾经的“种族隔离”现状,包括有色人种艺术家的作品是否有足够被展出的机会,是否有足够多的有色人种在荷兰艺术机构担任策展人。荷兰艺术界发起了名为“博物馆见颜色”( “Musea Bekennen Kleur”)的行动,回应争议,以促进艺术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参与到这一活动的博物馆,包括荷兰国立博物馆、伦勃朗故居博物馆、斯特德立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埃因霍温的范阿比博物馆和乌得勒支的中央博物馆等。而6月下旬,成员增加到了26个。在荷兰一波波的反对种族主义抗议活动发生后,博物馆们加入这一行动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了。

 

而再次之前,鹿特丹著名的维特·代·韦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曾经在一次针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中,外墙被泼上红漆。维特·代·韦特是17世纪荷兰海军军官,曾率领殖民者远征印度、印尼和南美。2017年,这家现代艺术中心在举办了一场有关荷兰殖民主义历史的展览后,因保留了殖民者的命名方式而遭到抗议,当年9月馆方就已经宣布即将改名。

 

从今年的1月27日起,维特·代·韦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将改名为梅利艺术中心(Kunstinstituut Melly)。这个名字来源于加拿大艺术家 肯·卢曼(Ken Luman)1990年的作品《梅丽·深讨厌她的工作》(Melly Shum Hates Her Job),这件作品被永久安装在艺术中心的外墙上。据负责人称,这件作品的主人公,不仅象征着“一位女性和工人阶级’反英雄’的形象,还象征着机构、街道以及它所隶属的社区之间的一种新关系”。

维特·代·韦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门口的《梅丽·深讨厌她的工作》(Melly Shum Hates Her Job)
维特·代·韦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门口的《梅丽·深讨厌她的工作》(Melly Shum Hates Her Job)

在荷兰,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有原罪”的。因为它们大多建立于17世纪,正是依靠殖民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建立起来的。在当下,这些“劣迹机构”必须面对注定无法抹去的历史污点,在犹豫和疑问中找到一个如何处理敏感主题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奴隶制”展览有了它的紧迫性和合法性。

 

与陈列式的展览不同,这次的展览建构了十个人的生活故事,他们将成为此次展览的主角。这十个人包括奴隶、奴隶主和反抗奴隶制的人,主办方设计了特殊的语音导览,包括这些主角的后代的讲述、口述历史、歌曲等。借用这样的方式,荷兰国立博物馆的历史主任瓦利卡·斯莫尔德斯(Valika Smeulders),希望观众可以“投入”到那段不可说的历史中,体会其中的 “情感与人性体验”。

 

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计划并不限于此,它还将出版读本分发给荷兰的学校,因为这段历史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没有被提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主办方还将在学校排演相关主题的话剧,并在全国范围内巡演。而在学校之外,一本同名图书也在出版计划中,与展览的策展思路一致,这本书也将按照十个人物的叙事作为主体展开。

即将出版的展览图册。
即将出版的展览图册。

结束了本土的展览后,尽管疫情当头,荷兰国立博物馆也将试图把这一展览送出国门,向其他国家展示自身历史的罪恶,但在这家博物馆的负责人看来,这种做法是急迫的:“我们不应该害怕讲述这段历史。”

 

从未吝啬向自己作品中的人,投以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伦勃朗,没有跳出历史,但他近乎直觉式地透视了历史,有意无意地反对在当时并未如日中天的“奴隶制”。在他创作生涯的后期,他把笔触对准了下层普通人,他仍然画肖像,但很少接受委托,而是研究苦难和经历,包括自己的脸,在这一作品序列里出现了一副描绘了两个并肩站在一起的黑人的画像。

伦勃朗晚期作品
伦勃朗晚期作品

与伦勃朗选择将彼此分开的制糖商人的夫妇不同,两个黑人站在一起时是充满温暖并互相支持的,一个人将他的下巴放在另一个人的手臂上。在敌对的世界中,他们似乎为了人类的温暖而彼此靠近,伦勃朗在一个没有家的城市中捕捉到了他们的焦虑和孤独,而晚年的伦勃朗也因为破产而失去了在阿姆斯特丹的寓所。

 

现在已经无法考究伦勃朗为何会在生命的晚期画这样一副画像,但他没有回避因各种原因出现在阿姆斯特丹的黑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奴隶。当下的艺术界,是否也能跟伦勃朗一样直面现实?是否也能跟荷兰国立博物馆一样正面争议和原罪?而这是艺术应有之义。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21/feb/09/rembrandt-slavery-slave-trade-marten-soolmans-oopjen-coppit

http://m.thepaper.cn/renmin_prom.jsp?contid=8208804&from=renmin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3573600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jan/22/dutch-exhibition-offers-new-insight-into-berbice-slave-uprising

https://vanguardia.com.mx/articulo/la-historia-de-esclavitud-detras-de-una-famosa-obra-de-rembrandt

http://www.gilliskersting.info/black-in-rembrandts-time/

https://news.artnet.com/exhibitions/exhibition-slavery-rijksmuseum-1930294

http://imageoftheblack.com

https://www.wbur.org/artery/2016/01/15/black-servants-old-master-art-slavery

http://assets.press.princeton.edu/chapters/s9583.pdf

https://www.rijksmuseum.nl/en/whats-on/exhibitions/slavery

 

———

微信搜索“燕京书评”(Pekingbooks):重申文化想象,重塑文字力量。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