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尿屁”也能拍出豆瓣9.7?!

2022-01-03 星期一


约翰·威尔逊,一个拿着摄像机在纽约街头随意走走拍拍的男人。


在他的镜头下,你能看到很多无厘头的画面。

 

比如头顶狗狗逛街的男人;



拍照时拼命凹造型的人;



想尽办法找到“栖息之地”的路人;



简直堪称“人类迷惑行为大赏”合辑

 

但神奇的地方就在于,通过约翰·威尔逊冷幽默式的旁白和精妙的剪辑,竟让这部vlog式纪录片获得了美国编剧工会奖、美国剪辑工会奖和哥谭独立电影奖的提名

 

《纽约时报》将《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评为2020年最佳半小时喜剧

 

《名利场》则将它评为“年度最佳电视节目”,称其“对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意味着什么进行了非同寻常的真挚探索”。



“怎么做”系列虽然每一集都以一个简单而务实的问题开始,比如说如何攀谈;如何在聚餐时分摊账单;如何处理废电池……

 

但这些问题只是起点,它往往会衍生出一些看似跑题的内容。它会深入探索纽约市,甚至更远的角落,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的细节



当这一集结束时,你会发现它已经超越了这个问题本身,并将其转变为对更宏大议题的思考和探究。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二季于上个月开播,威尔逊继续将镜头对准纽约,并试图就六个看似简单的新话题给出日常“建议”


 

第一季豆瓣9.5分,第二季直接飙到9.7。


“怎么做”系列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


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创作又带来什么启示?



“高手”在民间

 

在威尔逊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那些最容易被主流媒体忽略的人。

 

比如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中年人、抱怨大家随意丢弃危险品的清洁工、喜欢“鉴赏”过期食物的年轻人、充满热情地兜售着自己匪夷所思的价值观的人……

 


在威尔逊以“怎么做”开篇之后,他用第二人称向观众畅聊他的“心得体会”,也表明镜头前的“你”是和他一起,在探讨这个看似不着调但又与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威尔逊的工作依赖于他的纽约同胞们,这些“纽约客”大部分都会善意地、喋喋不休地对待这位观察者。


就好像他们其实也一直在等待着当威尔逊出现时向他敞开心扉。


 

无论是关于离婚之后面对前任留下的东西仍然心有戚戚;


犯过罪服了刑之后依旧无法原谅自己的痛苦;


还是因为被允许保留截肢的身体部位而感到的喜悦……

 


这些我们不一定都经历过,但在听他们讲述时,却总会被触动到。

 

而且威尔逊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无论受访者怎么“跑题”,他总有办法“扯”回来。



比如第二季第三集的“如何找到停车位”中,当“世上最幸运的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被闪电击中并幸存下来的多次经历时。

 

威尔逊却问他:“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很难找到车位?”是的,在面对停车位问题,这位受访者承认自己的运气用完了。

 

当你上一秒还在为这位老先生的奇葩经历感到震惊时,下一秒就被这个困扰着多数人的日常问题给拉回现实。


威尔逊总能在对普通生活的观察中发现它的奇诡之处。


 

在日常中制造“惊奇”

 

那些听上去有点“丧”的无厘头旁白,再加上看似无关却莫名契合的奇特影像,组合起来形成了威尔逊独有的叙事特色。

 

最好的东西往往是你从未预料到的。也正是威尔逊的耐心和细心观察,他记录下了那些难以复制的“惊奇”瞬间

 

还记得第一季中有个白发大叔,在地铁的入闸口一遍又一遍地刷着卡的搞笑画面吗?



如果你再仔细一点看,会发现这位大叔其实是《蓝丝绒》和《双峰》的主角凯尔·麦克拉克伦

 

还有那个光天化日之下,旁若无人地在广场里偷鸽子的女子……



在第二季中,这样令人惊奇的画面太多了:


一只猫嘴里衔着一只仍在拍动翅膀的鸟;


站在路边偷拍别人屋里正在播放的电影节目的镜头;


在车里抓着女友的脚指头直接“啃”的男子……



这些有意无意拍到的日常素材,经过威尔逊的“加工”,就产生了非常戏剧化的效果。

 

还有一些“惊奇”是来自受访对象本身

 

他们中有些人并不想去刻意满足观众的期望,只是单纯表达个人观点,有些受访对象又太努力,甚至过度分享,而有些人则像心理医生轻易就能“揭穿”对方……


 

另外有一些受访对象则太严肃了,但反而起到了令人捧腹的效果。

 

比如第二季中,那个不苟言笑的老妇人在受访时被丈夫打断,因为有人打电话找她。


结果老妇人给丈夫做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没看到我在忙吗”的手势,丈夫马上慌张地挂掉电话,这一幕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而后,夫妻俩很认真地带着威尔逊参观他们提前为自己选好的墓园,在描述这块墓园如何好时,来了一句:“离停车场也很近。

 

“这样看来,就算已经离开人世,靠近停车位这一点还是一样重要。或许找停车位带来的忧虑,会一直存在。”


威尔逊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揭露出生活荒诞的一面。


 

用情感“拼凑”故事

 

对于创作者来说,制作这个系列就像是拼图一样。


在看似随意、松散的画面之下,其实“拼凑”过程相当复杂。

 

尽管“怎么做”系列并不像常规的那种线性叙事的电视节目,但威尔逊仍然会在开拍前规划好剧情。


他会尽量把剧本写得紧凑一些,当然在采访和剪辑中难免会有“放飞自我”的时候。



威尔逊和他的团队拍摄了数百个小时的视频,编辑记录并分类,然后他再精心挑选,把它们拼凑在一起。


我们的主题更多是基于我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威尔逊的独特方式。

 

在第二季中,观众会更多地了解镜头背后的这位男人,不仅了解他的个性,也通过他的过往了解他的心结,他的野心和恐惧。

 

在“如何处理废电池”这一集中,提到了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些没什么用但又不想被处理掉的东西。



对威尔逊来说,那就是他曾经拍过的无数小电影。


其中最让他扎心的是花了三年多时间拍摄的那部圣诞电影,这是一段让人尴尬的经历,他只要点开播放了一小段就忍不住关掉并火速将其藏起来。

 

在看似滑稽的镜头背后,它传达了威尔逊作为一名导演,对没有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时的恐惧,以及对把所有精力放在某事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沮丧。



当我们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稚嫩甚至拙劣的作品时,也许才能够真正开始迈向我们曾经立下的志向吧。

 

“怎么做”系列并不会真正教会我们怎么做,威尔逊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学会“怎么做”,而且每次的尝试都会“跑题”。

 

但就是那些把他拉离主线的人和事,给你带来了很多共鸣,或者让你惊叹于这世上竟然有人这样思考。


 

这或许正是“怎么做”系列最有价值的地方:


把丰富的人类情感和经验带到更多人面前,否则它们就会隐藏在那些摄像机通常不会去的地方。


这些古怪、荒诞、温馨的“经验”正是普通人的可爱之处。


 
作者 | 佐尔巴
Go and love some more

编辑 | 清晏
排版 | 佐尔巴
策划 | 后浪电影编辑部

后浪电影 交易担保 放心买 后浪电影官方有赞店 小程序

Contact Us
投稿 | 合作
[email protected]
会员 | 电影课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欢迎随·意·打·赏‍‍‍‍‍‍
 有生之年,一键三连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