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排斥症:乱扣的病症点不破“人造热度”的幌子

2022-02-04 星期五

当下,我们需要在“人造虚假热点”笼罩的赛博空间中拨开迷雾,点亮真实,给子弹一些触及真实靶心的空间,让子弹在热点与舆论的“硝烟”中多飞一会儿。」

>>>

你会主动屏蔽各类热点话题、热门影视剧、热点新闻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一个新的网络热词和你十分契合,叫做“热点排斥症”。
“热度排斥症”被定义为一种看上去冷静的“病症”,是指网友对当下热门的事物保持观望态度,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接受“安利”。即开始对一些风头强劲的互联网热点保持审视和警惕态度,甚至产生排斥感。
“热度排斥症”较为集中爆发的区域是影视剧行业。例如近期大火、口碑良好的电视剧《开端》,因其题材新颖,制作精良引爆网络。

截止1月29日《开端》腾讯视频播放量

无论观众是否观看这部作品,其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出现的碎片化信息始终拉拢着冲浪网友。

与此同时,观看《开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与其他人建立社交亲友圈的桥梁,一些网友为了不在“意见气候”中被淹没,只能跟随热点步伐。换句话说,信息消费不是满足自身需求,而是源于焦虑与信息恐慌。

微博网友留言评论“热度排斥症”(上图)开端热搜截取(下图)

“热度排斥症”反映出的是当前“人造热度”轰炸下网友对消费信息的不信任以及屡次被虚假热度“伤害”后对热度爆发的应激反应。那么,网友主动排斥热度究竟是对资本的重新抵抗还是依旧陷入资本营造的热度“糖衣”?在被热度全景环绕的赛博空间中,抵抗热度就是患有“病症”吗?

热度排斥:

再飞一会儿的子弹,击中了谁的靶心?


“热度排斥症”这一现象实际早已存在于互联网中,只是近期用这样一个词语正式概括。这一“病症”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受众对不断涌入的“人造热度”以及网络瘴气脱敏。换言之,受众变得愈加理智,媒介素养也在不断地“热点入侵”中得到提升。

“热度排斥症”讨论登上知乎热榜

那么,“热度排斥症”因何而起?
首先,网友被嵌入资本与运营商共同构建的商业真空地带中,并在不断投喂的商业热点中撑破了肚皮。

一方面,虚假的网红热点以及粗糙劣质的娱乐热点消磨着网友的耐心与底线,在频繁的“种草”与“拔草”中,网友们迷失于被美颜滤镜塑造的人造梦境中,离真实愈加遥远。前有小红书频频被爆欺诈消费者,后有明星离婚出轨霸占热搜榜首。毫无营养的快餐内容不仅无法长期满足消费者的味蕾,更何谈赢得消费者的肯定与认同。

小红书拍照打卡地(网络与实际对比图)

另一方面,不断反转的热点新闻洗刷公共视野,迭代新闻跑不赢自媒体的键盘,事实真相抵不过谣言的肆虐,在不断反转的新闻与舆论中,同理心被消磨,群体激愤却愈演愈烈。
其次,劣币驱逐良币事件频频发生。有水平的理性文章被淹没在水军千篇一律的控评中,而群体极化又在不断挤压自由发言的空间。在霸占热搜词条多数的明星偶像的评论留言中,不允许出现反对的声音,否则便会被群起攻之。
肆意横行的网络暴力与谩骂使得网友对于关注热度和发表看法产生忌惮而后主动疏远和排斥。沉默的螺旋越卷越大,最终席卷整个网络。
最后,算法技术介入“人造热度”的生产,构建用户的消费场景。商业巨头利用技术优势与平台优势无死角地嵌入消费网络中,为网友打造一座无法逃离的“全景监狱”。
前期热门韩综《他人即地狱》中宋智雅走红,紧接着网友便被数不尽的“宋智雅仿妆”“宋智雅女王发言”等内容所覆盖,即使从未了解过相关内容,也会在算法的过滤以及流量池的计算下映入眼帘。
而后期宋智雅塌房后,舆论再度反转,却依旧贡献了一波流量与热度,处在事件边缘的网友再度被不知为何物的热度冲击,却只能在评论中窥见另一种网络暴力。

宋智雅塌房后网友评论(左图)宋智雅出圈后小红书推送(右图)

当下,我们需要在“人造虚假热点”笼罩的赛博空间中拨开迷雾,点亮真实,给子弹一些触及真实靶心的空间,让子弹在热点与舆论的“硝烟”中多飞一会儿。
但是,多飞一会儿的子弹究竟击中谁的靶心?
今天,网友在冲浪中变得谨慎,也在长久“被计算”的消费模式下,逐渐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老练玩家,主动抵制甚至设置自己的议程。
例如网友会主动减少打开社交媒体的次数,主动滑走或取消点赞一些频繁推送的热点。网友似乎已经在这场游戏中完成打怪升级,吸取经验的部分,尝试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纷繁复杂的热点事件。
来源于《经济观察报》
然而,当“反对热度话题”被热议甚至登上知乎热榜时,究竟是网友主动排斥热度,还是依旧成为贡献热度的一员。
显然,不论是否迎合热点,当我们讨论热点时,就陷入了永远无法走出的莫比乌斯环。流量时代下,话题荣登王位,风评与质量成为被搁置甚至舍弃的行为。
在今天的网络规则中,被讨论便意味着拥有流量。好评自然是“阖家欢乐”,议论者、被议论者与平台皆赢,而差评则将议论者与被议论者置于对立之中营造话题,平台依旧坐收渔翁之利。可以说,平台借用技术与场地优势将盈利方式转换至用户身上,进而模糊自己在资本游戏中的作用与应该承担的责任。
因此,网友真正需要的是掌握开枪的“话语权”,即主动去定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作品,需要什么样的优秀新闻,需要什么样的优秀热点话题。否则子弹飞得再久,终究射中的还是自己的靶心。
在当下,与其大张旗鼓地对抗热点,不如先回归自身。在浮躁的快餐时代下,一碗好汤更需要耐得住时间与生活的熬煮。从沉淀自己开始,积少成多,终究会引发整个社会的质变与扬弃。

“症状”还是“疫苗”:

热度排斥有错吗?

“症”是一种充满负面与消极意味的汉字,排斥热度被扣以“病症”的帽子,已然融入了一种审视批判的视角。

“症”相关释义

当下赛博场合中各种“病症”泛滥: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等等,其本质上仍然跳脱不出社交媒体的造梗热潮。而此次“热度排斥症”的出现也是迎合当下各种“病症”热点提出的新词汇。用热点词创造“抵抗热点”的词,这一词语也终究难逃被批判的下场。
此外,“社交恐惧症”等之所以能被不断裂变传播是因为其直抵网友内心想法,生动而幽默的反映了社恐性格人群的心理特征。被此类词汇定义的人群或许因为过度社恐而对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才被冠以“症”。

但“热度排斥症”反映出的是当下网友对“人造热度”泛滥的一种反思,本具有积极意涵的行为却反倒被称之为“病症”,实质上还是将网友放在被凝视的视角中。

知乎投票是否有“热度排斥症”

迎合热点被当作“韭菜”,排斥热度却被冠以“病症”。媒体需要跳出审视视角,用更加平和的姿态对话,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稳住脚跟,赢得支持。
而与其将排斥热度说成一种病症,不如说其是一剂纠正当前乱象的疫苗。在包场式热搜的连番轰炸下,强行“安利”逐渐不被接受甚至遭到批评。
当下网友对一些有名无实的热点新闻、影视剧等包装式热点的大量反抗,已经在给一些“卖家”敲响警钟——网友不会再轻易为粗制滥造的“人工热点”买单。

在影视行业中,这一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毫无逻辑只有蜜糖的甜宠爱情剧比重在逐渐降低,哪怕是前期逻辑缜密的“无限循环流”《开端》也因其结尾落地相对失败而评分下降。《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互联网体检”因为戳中当下观众痛处而引爆网络,时代正剧《觉醒年代》等走红印证流量明星风头在渐渐收拢。

《觉醒年代》台词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时代”在泥沙俱下的影视漩涡中逐渐发声,并在努力定义他们心中想要的“热点”。而“热点排斥症”正是一种追求小众化和高质量的独特审美心理,描绘了网友心目中真正热点的模样。
高质量的作品不需要刻意的流量营造,低劣粗糙的作品即使流量加持仍然难逃被排斥的宿命。
此外,长期对于“人造热度”的情绪积累正在通过反抗与排斥的形式喷涌而出。借助这一话题,网友们表达了信息过剩时代下无力完全辨认有用信息,反倒被信息挟裹前行的无奈。
碎片化的信息生产与消费割裂生活的原本空间,资本和算法的循环刺激不断加速信息消费的频率,导致一些网友被淹没于信息汪洋中,只能以抵抗热点的形式回到水面重新呼吸。

热度只是一种现象,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热度以及产生热度的方式。热度的营造不会在短期消失,但网友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它。

买卖双方天秤的倾斜在为网友的权力加码,我们应该主动沉淀自我,改变自我,而不是在反思“人造热度”的过程中再度陷入热度的虚幻假象。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