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陆军“多域战”概念的战略缺陷及逻辑漏洞

2021-10-01 星期五
文 予

 

【知远导读】作为一项尚未成熟的作战概念,美陆军“多域战”概念一直受到军种利益、思维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战略、逻辑、语言、内容、研发上均存有一定问题,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军种内部与外部的阻力。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真实、客观地认识美军的前沿作战理论,汲取强敌在概念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将对我有所裨益。
本报告由《美陆军“多域战”概念的战略缺陷及逻辑漏洞》、《美陆军“多域战”概念的研发弊端及发展阻力》两篇文章组成,公众号仅推送其一,希望阅读完整篇目的读者,可访问知远外军防务开源情报数据库(http://www.knowfar.net.cn/)或下载“知远防务”手机APPhttp://www.knowfar.tech/)订阅。

概念的战略缺陷

按照美军的定义,战略(Strategy)是为达成战区、国家或多国目标而发展和使用国家力量手段的一种或一整套慎重的思想。1如图1所示,联合出版物JP3-0《联合作战纲要》将战争划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级。

图1 美军战略与战役法之间的关系

在战争的战略层级(Strategic level of war),军事行动要确定一个或一组理念,用于以协同和一体化的方式运用国家力量手段实现战区、国家和(或)多国的目标;战争的战术层级(Tactical level of war)关注的是各部队之间的运用与有序安排;二者之间起着过渡与衔接作用的是战争的战役层级(Operational level of war),其根本任务是将部队的战术运用与国家和军事战略目标联系起来。2在美陆军的战略理念和组织文化中,对“大规模常规战斗”近乎偏执的重视削弱了这一军种在战略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战略短视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的军种转型中。越战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军选择放弃在越战中发展出的“小规模战争”与“反叛乱作战理论”,继续将建军备战的重心重新放回“大规模常规战争”上,开始全面采用“战争的战役层次”(Operational level of war)作为军种的中心组织概念。3这种做法使陆军能“在一个不受政治干扰的领域去专心研究专业技能”,但也将“战役法”(Operational art4同战略进一步割裂,不仅未能促进战争战略层次与战术层次之间的交流,反而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指挥层次,将文官的政治领导力削弱至“战略后援”的地位,损害了文官决策者在战役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加深了政治与战争之间的隔阂。5军事专家科林·格雷(Colin Gray)认为,陆军所偏爱的“战争的战役层次”造就了一个“使美国战略消失不见的黑洞”。6从越南战场上的威斯特摩兰到伊拉克战场上的凯西再到阿富汗战场上的麦基尔南,专注于“作战”的陆军将领一次又一次地为文官提供了有缺陷的建议,使美军在实际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作为一项战役级的作战概念,“多域战”概念同样继承了陆军固有的战略短视,其战略缺陷体现于以下三点:一是在战略目标和手段上失衡。在战略指导上,概念紧贴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指示精神,将同中、俄两大国的战略竞争而非恐怖主义视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事项,设立了“在竞争与武装冲突中击败中、俄侵犯”这一过高、过空、过大的战略目标,从一开始就犯了“两面树敌、多头出击”的战略规划大忌;7在军事手段上,作为实力相对较强的一方,美军在概念中继承了奥巴马政府时期提出的“跨域协同”作战思想,强调以非对称、快节奏、小牺牲的“速决”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战役目标,“在数天内突破并瓦解敌方‘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体系,并利用由此产生的战果在数周而非数月内击败敌人”。8出于概念撰写的需要,陆军将复杂、艰巨、持久的中、美、俄大国战略竞争抽象提炼成围绕“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体系之间的“速决争夺战”,认为只要联合部队击败了“分层拒止”、“维持了行动的连贯性”,就能“在竞争与武装冲突中击败中、俄侵犯”,从战略的高度看,这种沉溺于“战争的战役层级”的纯军事观点显然是片面狭隘的;二是以局部战争战略思维考虑全面战争战略问题。概念认为,美军面临的最大军事挑战是中、俄“多域分层对峙”(Multiple layers of standoff in all domains)对其“行动自由”的威胁,9在理论预设上将大国之间的“多域战”设想为一场战争目标、范围、强度和规模都严格限制的“局部战争”,全文都小心翼翼地使用“武装冲突”(Armed Conflict)一词代指“战争”(Warfare,在“竞争、武装冲突和重回竞争”各阶段,概念都强调“慑战控局”,一厢情愿地想同中、俄等均势敌手打一场速战速决的“高技术大国多域战争”。但若真如概念所设想的那样,在武装冲突阶段双方使用各自的近中远程多域火力猛烈对攻,任何试图去“慑战控局”的举措都很有可能会失去意义。这种一厢情愿的、速战速决的思维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引诱着战略家、将军和决策者们逃避一个冷酷无情的事实——大规模战斗必将意味着漫长艰巨的大消耗。10历史上大国之间爆发的战争绝少以速决的形式收场,有核大国之间一旦爆发“多域”热战,便极有可能是意志坚决、规模大、强度高、事关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甚至会引发一场没有赢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概念显然对于这种战略风险缺乏深刻认识,只是专注于具体的战役和战术问题,套用局部战争的战略思维去审视和谋划全面战争的战略问题,自然漏洞频出。三是缺乏核威慑战略与常规威慑战略的全局谋划。冷战后,美国威慑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核武器的巨大报复能力相威胁,以达成阻止对手动用军事力量的目的。11“空地一体战”理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充分考虑到了核威慑与常规威慑的配合问题,通过对华约装甲集群全纵深常规威慑来阻止其“闪电战”图谋,为北约核反击磋商(Nuclear release consultations)争取宝贵时间,从而以可靠的核威慑使苏联领导人不敢轻举妄动。12但是,“多域战”概念对于与核威慑有关的问题考虑非常肤浅,只是在附录中以“美国和对手都将不会‘实际使用’核武器,核武器的使用将大大改变战略环境,进而深刻影响作战方式”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假设论及核问题,通篇都是从常规战争战略的角度谋划军事行动的战役和战术问题,仍然按照核武器出现以前的威慑与实战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陈旧观点看问题,几乎无视“核武器毁灭性的报复能力早已打破威慑与实战统一”这一事实,13通盘考虑核威慑与常规威慑如何协同发力的问题。实际上,大国之间的所谓“多域战”从性质上讲是一场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由于对核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位,概念的许多战法构想仍存有以往“非对称战争”痕迹,如迅速发现并摧毁对手的远程火力系统与天基情监侦能力等,将极有可能引发均势敌手对自己二次打击能力的担忧,扰乱国家层面核威慑战略部署,进而破坏战争全局总体战略威慑的稳定性。

概念的逻辑漏洞

“多域战”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军事威慑理论,它的目的是通过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军事力量,影响对方的战略判断,使其因得不偿失而放弃采取某些军事行动。14美陆军退役准将、原“空地一体战”理论主笔人之一的德切格(Huba Wass de Czege)认为,和上世纪80年代慑止华约集团进犯的“空地一体战”理论一样,“多域战”概念是一项“反侵略”概念(Counter aggression concept),其“胜战理论”(Theory of victory)的核心应是“慑止中、俄对美国有条约义务保卫的盟友的侵犯”(Deterring Russian and Chinese aggression against allies that we are treaty-bound to defend),而“击败中、俄侵犯”则是更遥远的次要目标。15遗憾的是,陆军笔下的“多域战”概念并没有将慑止一场灾难性的大国“多域战”视为高于一切的战略目标(Deter war as the overriding purpose),而是一心去谋划打赢“多域战”的细枝末节,这种较低的理论站位使概念出现了三大逻辑漏洞:一是目标设定的问题。概念将美国描述成为遭受中、俄侵犯和威胁的一方,将“在竞争和武装冲突中威慑并击败中、俄侵犯”这一基本不具有可行性的宏大目标视为联合部队的首要任务,对“慑止战争”与“打赢战争”这两个目标、手段和方法截然不同的战略任务未作明确区分。“多域战”概念中陆军的总任务(Mission)是“为在竞争和武装冲突中威慑并击败中、俄侵犯这一联合部队首要任务贡献力量”。在此之下,陆军有三项子任务目标(Task Objective):一是“为联合部队挫败中、俄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的分层对峙手段贡献力量,在不引发武装冲突的情况下达成己方目标”;二是“击败对己方行动自由构成威胁的中、俄技术手段及‘陆、海、空、天、网’多域分层对峙体系”;三是“升级美军已过时的战争方式,积极适应战争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以战胜像中、俄这样的‘后工业化、高度信息化’的均势对手”。16这种任务的设定方式所隐含的逻辑预设是,只要“挫败对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分层对峙”、“以现代化推动多域军事技术手段革新”、“与敌竞争,突破、瓦解与利用敌分层对峙体系”这些子目标均得以实现,美国就能凭借新的战争方式“在竞争和武装冲突中威慑并击败中、俄侵犯”,这显然是将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等同于了充要条件,忽视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所需统筹的众多其他复杂因素。此外,概念对这些子目标究竟如何实现也语焉不详——陆军既没有在重大而实际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任务背景下分析三项子任务目标的具体问题要素,也没有讲清楚陆军在“挫败对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分层对峙”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更未能给出一个紧贴前两项子目标任务需求的衡量现代化工作规模和范围的具体标准;二是军事问题界定的缺陷。如第三章所述,“多域战”概念将核心军事问题细化为五个子问题,分别代表竞争、武装冲突和重回竞争三个阶段的“多域战”构想。如图2所示,概念中的“五问题”实质上分属于“慑止战争”与“打赢战争”两大范畴,竞争与重回竞争中的“多域战”只是美国对敌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威慑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围绕“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体系的激烈争夺也只是美国打赢大国战争的一项子任务。然而,专注于“战争的战役层级”的陆军却将五大军事问题不加区分地捆绑成了一个“冲突循环”,与“竞争”与“重回竞争”有关的许多止战、慑战问题都简化成了依附于“武装冲突”而存在的具体作战问题,17将击败敌“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体系与击败敌手混为一谈。概念从一开始就设想,中、俄的一场“既成事实”式的突然袭击将瞬间击溃缔约盟友的前沿防御,而后立即在“陆、海、空、天、网”等领域与美方展开分层对峙,美军与盟友接着以一场反攻战役击败敌“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体系,冒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从拥有常规及核防御优势的强敌手中重新夺回“行动自由”。德切格在《美陆军多域战概念评析》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狭隘的理解不仅将使得敌方以“竞争”手段胁迫与颠覆己方缔约盟友的行为正当化与合法化,18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美军维护国家利益的首要任务是“在敌发起武力袭击时对缔约盟国领土提供安全保护”,慑止一场灾难性的大国“多域战”的重要意义远大于威慑失败后打赢一场没有胜利者的“第三次世界大战”。19美军当前面临中俄、朝伊和暴力极端势力所构成的“2+2+1”多元化威胁,但“多域战”概念却片面地过多关注同中、俄两个有核大国之间的战争问题。尽管18年《国防战略》似乎赋予了以“大国高端战争”为导向的建军备战的优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除了“大国高端战争”以外,其他类型的安全威胁、战争诱因及冲突形态都已消失不见,甚至并不意味着爆发其他冲突的可能性就必然会降低。实际上,国防战略顶层文件中对“大国竞争”的高调关切只是代表了渴望最大限度争取国会预算的国防部高层的一种带有主观意识的选择,并不能代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里外部安全环境的客观发展趋势。然而,“多域战”概念却过多地关注如何打一场“大国高端战争”的战役问题,对美军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复杂外部安全环境缺乏清醒认识,对应对多元化冲突所需作战能力需求也没有细致区分,这种“孤注一掷”的理论导向容易误导陆军丢掉其在“两场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实战经验,耗散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等战区执行“非正规战”部队的资源和精力,一厢情愿地去准备一场美国本应不惜一切代价竭力避免的有核大国之间的“多域战”。

图2 “多域战”概念的战略目标分析
三是以抽象的“作战概则”替代可实行与可验证的作战方法。一项好的概念不仅要讲清楚问题,更要给出切实可行的、经得起检验的方法。在“多域战”概念中,支撑“胜战理论”(Theory of victory)的只有抽象凝练的“作战概则”(Tenets of operations),而缺少能经得起科学验证与改进的具体作战方法。20按照定义,“作战概则”是对作战条令或作战概念等理论文件中核心作战思想的凝练,它的作用是方便概念核心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并不能代表整个作战概念的目标、手段和方法(Ends, ways, and means)。21美军及盟友将难以信任一项基于空洞抽象且难以验证的“概则”的作战概念,缺乏切实可行措施和方法的威慑理论也难以慑止对手的侵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概念的目标设定过高过大,既要“慑止战争”又要“打赢战争”;军事问题分析不清不准,既想打“竞争”与“重回竞争”中的“超限战”,又将获取行动自由与获取胜利混为一谈,没能真正聚焦陆军本身的定位、能力和使命去思考问题并设计方案,而只是一心想要抢占联合作战理论研发的“制高点”,不加取舍地搬抄政府顶层战略文件中的指示精神,致使概念难以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经得起质询、验证与改进的作战方法。

概念的语言问题

主笔过“空地一体战”理论的德切格强调,一项优秀的作战概念必须行文清晰且通俗易懂,既要让一名18岁的美国步兵看得明白,也要让一位普通的盟军参谋读得懂。22清晰明了的语言不仅有助于美军内部的研讨交流,也有利于美军与政府机构、跨国盟友之间的协作,更为重要的是,“多域战”这一概念的问世本身实际上也是对敌实施“多域战”的一部分,作为一项威慑理论,如果对手都看得云里雾里,又谈何威慑?正因为如此,当年在开发“空地一体战”理论时,德切格与同僚们坚持两个用语原则,一是要使用最常见的英语单词和释义;二是要用12年级高中生能看得懂的英文去撰写概念。23遗憾的是,“多域战”概念的用语较为晦涩,其中最严重的语言问题出现在关键术语的界定上。在1.5版概念中,“对峙”(Standoff)和“域”(Domain)这两个关键术语先后分别出现52次和355次,由于界定不清及术语滥用,这两个高频词成了“多域战”概念研讨中备受诟病焦点。“对峙”(Standoff)一词原是上世纪70年代末美军的一个常用术语,特指“己方武器可以制敌而敌武器无法还击”的一种战术优势。这一术语可以用来表述多种情形下的作战方法,例如,构设反坦克壕抵御敌装甲部队袭击、使用直升机击毁敌方坦克目标、炮兵火力反击、空对空战斗、对敌陆基防空设施实施空中打击等。24“多域战”概念所引用的是这一术语的一个最直白的含义,即“伏击者相对于被伏击者的作战优势,或一个严阵以待的、防御坚固的防守方相对于贸然进攻一方的优势”,“对峙”一词在“武装冲突”中的含义比较清楚,指的就是中、俄等均势强敌威胁美军行动自由的高技术多域“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体系,但在“竞争”和“重回竞争”中,“对峙”一词的含义就变得含混不清,军事威胁、政治施压、金融制裁、外交孤立、舆论信息战、代理人战争似乎统统可以放进“分层对峙”(Layered-standoff)这个筐里。这种术语滥用不仅致使概念根本无法讲清楚联合部队及陆军到底应如何在“武装冲突”之外击败涵盖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和信息等领域的“分层对峙”,更将大国战略竞争过程过度简单化、抽象化、概括化,难以深刻揭示大国之间“总体战”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概念的另一个关键词“域”(Domain)更是饱受争议,对于“域”由何构成,“多域”到底包含哪几个“域”等问题,美军内部难以达成共识,“陆、海、空、天”等有形的作战领域相对较好理解,但无形的“网络空间、信息环境、电磁频谱”,以及较为抽象的“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电磁频谱”(EMS)、“人因域”(Human domain)等到底算不算“域”则成了棘手的难题。25加上北约盟友对于“域”的理解与美军完全不同,26导致概念的传播、交流与发展面临严重语言障碍。概念在术语表中的界定偏重于“域”的物理、技术与功能特性,未能将“域”的内涵与外延放在“陆战、海战、空战、太空对抗、网络攻防和信息作战”的具体作战背景下加以阐释。德切格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会僵硬死板地按照“域”来作战,但“多域战”概念却让人感觉似乎未来军队就会这么做。陆军不过是在挪用空军和海军的华丽辞藻,而这两个军种之所以把“域”挂在嘴边,不过是为了强调他们一贯的主张——从地面作战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战场的自主权。27


 

【1】U.S.Joint Chiefs of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1-02, DOD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GPO, January 2020).p.107.

【2】U.S.Joint Chiefs of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3-0,Joint operations.

【3】李庄前主编.当代美国军政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7年9月:238.

【4】战役法()是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凭借其技能、知识、经验、创造力和判断力来筹划战略、战役和大规模作战行动,以及通过将目标、途径和手段融为一体来组织和运用军事力量的认知方法(联合出版物JP3-0

【5】Brigadier Justin Kelly and Dr.Michael James Brennan,Alien: How Operational Art devoured Strategy(Carlisle,PA: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2009),p.viii.

【6】Colin Gray,Another Bloody Century:Future Warfare(London:Orion,2005), p.111.

【7】刘畅.特朗普《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J].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1期

【8】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 Version 1.5, Pamphlet 525-3-1,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 Dec 2018.

【9】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xxi.

【10】Christopher Parker Rushing to Defeat: The Strategic Flaw in Contemporary U.S. Army Thinking .July6, 2020 (/thebridge/2020/7/6/rushing-to-defeat-the-strategic-flaw-in-contemporary-us-army-thinking)

【11】姚云竹,战后美国威慑理论与政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10:26

【12】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5.

【13】姚云竹,战后美国威慑理论与政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10:18-19.

【14】威慑以实力为基础,其实力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基于军事实力的威慑,如进攻、防御、战争升级、报复打击等;②基于经济实力的威慑,如禁运、停止贸易、中断经济援助、经济封锁等;③基于政治实力的威慑,如意识形态攻击、国际孤立、排挤出国际组织等;④基于外交实力的威慑,驱逐外交官员、取消高层会谈、断绝外交关系、拒绝达成协议等;冷战后,美国的威慑理论和政策强调运用军事实力,而不是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作为理论和政策的侧重点,军事实力是美国对外威慑的依托和基础。由威慑目的与手段的军事属性所决定,战后美国的威慑政策超越了传统的国际政治和对外关系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的专门领域。详见姚云竹,战后美国威慑理论与政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10:8

【15】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xxi.

【16】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10.

【17】德切格认为,“多域战”概念有欠考虑的关键战略性问题有:①中、俄等敌手的哪些做法是会越过战争红线的“不可容忍”(Intolerable)行为?为什么这些行为会触发战争?它们将造成何种后果?②美国及盟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的哪些弱点易被中、俄的分层对峙策略所利用?对手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是要征服领土、颠覆联盟还是彻底改变美国的经济政策?是否这些目标难以达成就意味着各方兵戎相见?③为什么威慑会失败?何种措施能慑止敌方行为?己方防御体系存有哪些缺陷促使敌人以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占领美国缔约盟友领土?在何种情况下敌方对盟友迅速有效的击溃将使得美军及盟友部队束手无措?④盟友收复敌以“既成事实”袭击所侵占领土的反击作战将面临哪些问题?⑤从早期明确预警到武装侵犯开始的过程中,盟友的力量增援将面临哪些问题?详见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13.

【18】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xx.

【19】Ibid.xx.

【20】Ibid.14.

【21】Ibid.15.

【22】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 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xiii.

【23】Ibid.16.

【24】Ibid.16

【25】Jared Donnelly and JonFarley.Defining the“Domain”in Multi Domain.September 17,2018.https://www.japcc.org/defining-the-domain-in-multi-domain/

【26】北约和美军对“域”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在《北约联合行动计划指令》中(NATO Combined Operations Planning Directive,缩写为COPD),“域”一词用来表述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等要素(PMESII)相关的问题,而美军联合出版物JP5-0中将这些要素统称为“系统”(Systems)。北约作战条令将“域”视为某一作战环境的不同维度(Dimensions of an operation environment),“包括陆地、空/天、海洋等维度,以及主要对手的PMESII体系”(参见《北约联合行动计划指令4-7》),而美军的军种与联合条令中尚没有对于“域”的权威界定。详见Jared Donnelly and Jon Farley.Defining theDomainin Multi Domain.September 17,2018.https://www.japcc.org/defining-the-domain-in-multi-domain/

【27】Huba Wass de Czege.COMMENTARYON “THE US ARMY IN MULTI-DOMAIN OPERATIONS 2028”,U.S. ARMY WAR COLLEG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17.


(平台编辑:黄潇潇)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