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这么火爆的展了!预约秒空,值得二刷三刷

2022-09-13 星期二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横版全屏视频请见文末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是2022年姗姗来迟的重磅大展。
开幕一个月后,
仍需大约提前一周蹲点抢预约,

二刷三刷的,也大有人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出文物总计314件,
国家一级品就达到了67件/组,
文物涵盖89个河南的考古遗址。
20家河南文博机构,
包括明星文物云集的河南博物馆在内,
带着“国宝们”出差到上海。
为什么是河南?
距离我们3000多年的文物,
为何点燃了大众的观展热情?
这次传统文物策展,有什么亮点?
一条探访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

采访了策展人、上博研究馆员胡嘉麟。

撰文:叶   荔

责编:陈子文


观众们正在观看“商鞅方升”

文物大展,久违了。

8月末的一个普通工作日,我们来到上海博物馆,从入口开始排队近半小时,来到一层的“宅兹中国”展厅。不过早晨9点有余,玻璃展柜前早已人头攒动。

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看得投入:年轻人一手托着讲解器,另一只手高举相机,寻找着拍下青铜神兽的最佳角度;中年老爷叔们,正连比带划跟身边人抖着春秋战国的历史梗;小朋友们被家长拽着,趴在展柜上认甲骨文,觚、爵、簋、鼎,很快张口就来。

展览现场

这次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自7月30日起面向大众免费开放,已过去1个多月了。

8月起,博物馆还特别一周加开两个夜场,但热度没有一天降下来过,就连博物馆从业者们也感叹:“开幕一个月后依然每天火爆,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预料到的。”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夏代晚期
这场文物大展为什么火?
首先,展览文物大有来头。这个展览总共展出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国家一级品就达到了67件/组。

展览汇集的文博机构多。因为是关于河南的展,得到了河南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重要藏品,都来了。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
其中有几件,还是在河南的博物馆一线常设的“明星文物”。比如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常年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C位——这次,纷纷加入“国宝出差”的行列。
还有很多出土文物,平常是在考古挖掘现场附近的博物馆展出,比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距离洛阳市区近20公里。

这些机构通常散落在荒野,地理位置上极分散。假设有心一一前往,没有个十天半月下不来,但这次,都汇聚到了一个展览中。

一条专访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策展人胡嘉麟

策展人胡嘉麟告诉我们,展览开幕后,很多河南省内的文博专家都来看,很惊讶,说在河南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完整、能把这么多河南出土文物汇聚在一起的展览。

“这也是这次展览非常轰动,反响非常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加上,上海博物馆自身就有非常重量级的青铜器馆藏。一件“青铜商鞅方升”,极少展出,这次以独享一整个尾厅的方式亮相。

一件上博馆藏的商代青铜卣(yǒu),时隔多年,与河南博物院的“族亲”商代青铜斝(jiǎ)并排展出,两件器物都刻有铭文“徙”,大约出自名为“徙”的同一个家族。

展览序厅,夏商周各取一件鼎

高级别的青铜器展览,在文博粉丝们心中,向来是与书画大展不相上下的品类。
尽管这次展览并不直接以青铜器为主题,但因为是展现夏商周文明,这三个朝代恰又见证了青铜文明的崛起巅峰,青铜器类的展品最为重磅。
展览一上来,就在序厅中,挑出三个朝代的三件青铜鼎作为代表,青铜器发展中的“变与不变”,背后的礼制文化的发展,埋好了整个展览背后的暗线。

不同氧化状态后的青铜器

这次的青铜展品时间跨度长,从距今四千年的夏朝青铜容器残片,再到周代成套的青铜“九鼎八簋”。

数量多,占展品总数的2/3,器型丰富,从最早期“朴实无华”的青铜鼎,到代表第一个青铜技艺巅峰、重达几吨的大鼎,再到各类祭祀场合中使用的食器、酒器、乐器。

又因为各地埋藏条件不同,青铜表面的氧化程度也各不相同,对比着看颜色,非常有趣。

白陶象尊 商代晚期

除青铜器外,展览同样考虑到了其他丰富材质的文物,玉器、陶器、金银器等展品,也许体积与气势比不上青铜大件,工艺精湛,形态与纹饰又常常“脑洞大开”,“好像穿越过来的一样,放进当代艺术展,也能以假乱真。”

展厅现场的刻辞卜甲

展览现场,还有难得一见的一整件刻辞卜甲,展柜前常常挤满认甲骨文的观众,不少人现场感慨,“人生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教科书里的甲骨文。”

展览现场
为什么是河南?
展览名“宅兹中国”,出自西周青铜器“何尊”上的一句铭文,意思是“居住在天下之中”。这是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天下之中”,就是指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
还有一句流行的说法,“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一场讲述中国早期文明的展览,定要从河南这一核心地域开始。
在展厅中,一张河南省境内的地图,总是围满了观众。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识着省内重要考古发掘遗址。

考古遗址多,出土文物多,如何取舍?展示哪些文物,才最能代表夏商周三代的核心文化?

展柜中的一组文物,配以出土遗址的介绍

胡嘉麟告诉我们,策展团队最终选择了以“王都”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夏商周三代文明。

这次展览涉及到的,总共有89个河南境内的考古遗址。平均下来,300多件展品,每个遗址有3件左右。

“相同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列在一起展示,上方标明出土的遗址名、地点,有的还配了发掘场景图。”

对普通观众来说,找到文物和它身处的具体场地,能在情感上建立起对某个具体城镇地点的联结。

三个单元,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重要遗址。

猪首形陶器盖 夏代早期

二里头遗址宫殿沙盘模型

二里头遗址,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夏朝王都所在地,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距今大约3800年。

现在考古发现的,有一处经过缜密规划的大型都邑,最早的含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有围墙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组合的青铜礼器。

展厅中还有其他几处早期遗址,如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了东亚最早的复合范锡青铜容器残片,说明在夏早期,青铜器铸造就开始了。

商代文物展厅

距今约3500年的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大型青铜礼器,比如青铜大方鼎,它的铸造难度高,不仅需要调度大量工匠,还需要整合铜矿资源,成为王权的象征。也是从那时起,兽面纹在青铜器上大范围流行。

左:司母辛方鼎

右: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的都城,即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展厅中,几件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工艺精湛,代表中国青铜文明到达第一个高峰。这个厅也成为观众最为密集的区域。

从1920年代开始,我国的初代考古学家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成为中国百年考古学的发端。在我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里,殷墟占榜首。

据保守估计,殷墟面积足有30万平方公里,50个故宫那么大。在过去的百年间,考古发现持续进行中。

妇好鸮尊细节

其中1976年,殷墟小屯村妇好墓的发掘,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也是展览现场妇好鸮尊的出处。妇好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将军,商王武丁的妻子,文武双全。

亚址方觚
与妇好墓临近的,还有商朝两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亚长、亚址的墓葬。商人重酒,一套成组的觚爵,就是礼制等级极高的酒器。

未来,像殷墟这样的大型王都遗址,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甚至可能刷新我们对过去文明的认知。

九鼎八簋

到了“周”这个单元,先通过洛阳一带出土的文物,讲述周文化,大量文物借展自洛阳博物馆。

 镶嵌绿松石神兽 春秋晚期

到了西周,分封制建立,各地大小封国的青铜器,有了地方特色。比如河南南阳淅川遗址,带出了楚国文化。镶嵌绿松石神兽,分五部分现场拼装而成。

 兽面纹建筑构件

商代中期

拉出一条历史时间轴,夏商周距离当代人遥远,又不像秦汉、唐宋那样有大众认知基础,做起展览来,难免有高门槛。如何离我们更近一些?

不少展示区,特意安排了镜面反射,360度旋转展盘,无论是阅读铭文,还是欣赏细节处的纹样,都更便捷。

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

展陈上,馆方做了不少通俗有趣的说明。在“九鼎八簋”区,特别安排了一张食物分装示意图,肉类入鼎,谷粟入簋,直观还原青铜器的使用方式,连带科普了周天子祭祀礼制。

还有一些“彩蛋”,埋藏在导览手册上,方便按图索骥。

“夏”单元主色为青色

“周”单元主色为赤色

中国传统元素,也被融入到展陈设计中。展厅平面设计,以甲骨文“水”字为灵感,展厅上方凸起的一角,象征“中岳”河南嵩山。

动线上,5个部分用了5种颜色,对应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其中夏为木,青色;商为金,白色;周为火,赤色。

“周”单元起始区

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出现在展览中。在“周”单元的起始位置,醒目列出每一代周王的年表。这是近几年来,我国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集合考古学、历史学、天文学、科学史学者共同攻关,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通过文献资料,青铜器上的铭文及天文星象,学者们确定了周武王伐商,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而中国最早的文献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纪年大大往前推进,周朝历代世系年表,也就非常齐全了。

展览现场

这次“宅兹中国”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一篇章。

“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特质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展览来探讨的问题。”

过去做文物展,各大博物馆最惯常的操作,就是做“精品展”,目的主要是展示最精华的文物。如今这种模式慢慢被摒弃了。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艺术的美,还要有深度的思考,通过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给观众呈现出完整的文明的面貌。”

展览现场

一条也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观众对这类高门槛的文博大展,也乐于分享各种“最佳打开方式”。

有很多文博爱好者“自来水”般地在网上发布看展攻略和心得,有人把青铜器上的每种纹饰都找了出来。有人推荐,看展前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物纪录片,可作为提前预习;看完这次展览意犹未尽的,则列出了一串历史书单,高居榜首的有恰与展览同名的《宅兹中国》。

展览与展览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有了连锁反应。同期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晋国青铜器展,因为都涉及到周朝,文博迷们爱对比着分析。在上海看完展,还有人开始计划着去河南各个小众考古博物馆打卡,如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等。

夏商周三代,茫茫片羽,在今天又鲜活了起来。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也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

器身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千余年而无一松动脱落。该器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器身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整个器物为站立的鸮鸟(猫头鹰)形态,栩栩如生,融写实与夸张为一体,纷繁复杂的器表纹饰使其显得凝重、威严,同时又展现出作器者丰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构图能力,是这一时代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

跽坐是商代非常重要的坐姿模式,目前出土的商周时期的人物形象中,圆雕器物大多都采用了这一姿态。玉人的颈下,与后脑有一小孔相通,身下两腿之间也有一孔,用于佩带或插嵌。

一组十二件,可分为四类,三角龙形带饰一件,兽首形带扣三件,圆形环七件,方形环一件。据同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推断,墓主人虢季是虢国的一代国君。而从金腰带饰的墓葬情况来看,金腰带饰的使用并不广泛,仅在高等级贵族阶级中使用。

神兽身上镶嵌绿松石,图案有龙、凤鸟、虎、云纹、涡纹等,整体造型奇特,制作精致。

整体布局匀称和谐,纹样图案对称、工整,四瓣花纹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错金银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

长方形有柄量器,外壁刻有七十五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皇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前壁的“重泉”为县名,在今陕西蒲城县南。左壁的“临”是地名,在今山西临县。这是商鞅方升两次所置之地。底部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

展品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与司母辛觥于8月30日结束展期

部分图片提供:上海博物馆

资料参考:上海博物馆编《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图录

点击观看横版全屏视频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