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湾:记我人生中被浪费的一个下午

2021-04-19 星期一

在刚刚过去的樱花季,环环去了趟无锡。虽然时间非常有限、交通也极其不便,但是环环还是去了趟距离无锡市中心几十公里的拈花湾。因为旅游专业出身且目前做着旅游小编这一工作的环环一直为没有去过拈花湾而深感“惭愧”。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惭愧”!。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拈花湾这个名字,在旅游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游客,相信你一定在某书或者某窝上刷到过以“国内小京都”“千与千寻的世界”为标题的网红文章。




如果你是一个旅游业者,那么你想必还看到过拈花湾的建造者如何为了将禅意自然展现,寻遍世界,只为求得最好的屋顶茅草、篱笆竹子、苔藓,还必须请日本匠人来扎篱笆的文章。毫无疑问,拈花湾在业界也树立了匠心打造、小镇标杆的形象。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标杆”型的产品、一个全国各地各色各样的文旅小镇争相模仿的对象,跟旅游打了多年交道的环环对没有去过拈花湾,感觉是非常“惭愧”的!于是这次,环环如同很多业者一样,怀着学习和瞻仰的心态,舟车辗转,来到了拈花湾。


在业界的认知中,拈花湾是一个文旅小镇。拈花湾对于自己的定位是“禅意小镇”“中国心灵度假目的地”。不过当环环购买了120元的门票进入这个理应充满禅意的“心灵度假地”后,却发出了,“咦,为什么这么多旅行团的惊叹?”



虽然这是一个完全新建的仿古景区,但是这并没有打消旅行团在门口集体合照的热情。无论是在樱花树下,还是在宽阔的草坪上,亦或是民宿的门口,都充满了热情且喧闹的拍照游客。



不过虽然有些诧异,但是环环当时觉着大概是疫情冲击下,拈花湾为了营收,向门票收入的妥协。


顾不上欣赏这些新造的仿古建筑以及建造团队寻遍世界才找来的茅草、青苔和篱笆,饥肠辘辘的环环决定先去寻个食肆解决下温饱问题,于是来到了湖边的食街。当然与想象中不同的是,湖滨食肆并非什么禅意美食场景,看看这些随意摆放和垃圾桶和塑料椅,请告诉我与街边大排档有什么区别?



在拈花湾的主干道迦叶路上,呼啸的车辆来来往往,还在修建的建筑被绿布遮挡,很多携老提幼的游客在车站等待着小火车。其实对于总共两公里左右的道路而言,买张售价40元的小火车票是否值得只能自由心证了。



直到此时,环环还是对能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头顶拍出一张日落斜晖下的拈花塔表示满意的,毕竟有了可以晒个朋友圈的照片了,而且晚上才是拈花湾的重头戏,传说中的禅意演出、灯光大秀、“千与千寻”只待夜幕降临了。


虽然环环在景区四处存在的“小火车”车票售票摊上都没寻得一张景区的导览图,但是感谢当下的科技,还有拈花湾的公众号和某书的攻略上有游览路线和夜间表演的介绍。夜间的表演主要有4个,分别是位于一苇渡江的水幕电影、位于拈花塔的亮塔仪式、位于五灯湖的花开五叶以及位于微笑广场拈花一笑。因为“拈花一笑”是规模最大、同时也传说有震撼无人机表演的演出,于是首站环环来到了“拈花一笑”。几根动态的雕塑(据拈花湾总设计师吴国平此前的演讲,这个雕塑是由雕塑家塔玛拉打造的现代雕塑)在音乐和水幕的背景下分分合合,最后无人机在空中打出了拈花微笑的图案,还有拈花湾的字样。为什么是“精心禅意的微笑之旅”,是因为那些莲花和微笑图案么?



顺着热闹的商业街来到五灯湖,隔着层层的观众,我观赏到了位于湖中的一个硕大莲花,塑料的质感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廉价,“花开五叶”的表演就是在音乐背景下,水幕和彩灯的变换。对了,这朵莲花还是会开花的。



在没有灯光照射的地方,一些废弃的彩灯惨兮兮地飘在河道里。



拈花塔亮灯仪式,就是艳丽变换的灯光打在木塔上。刚刚入园的旅行团刚好赶上了这场亮灯仪式,导游挥着小旗子、扯着嗓子让团员集中起来。在层层人群后看不到表演的小朋友被父亲扛到了肩上。



当我挤出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恍然发现,原来传说中的抄经场所“妙音台”就在木塔一侧。我不禁怀疑在如此人声鼎沸的场合下真的可以静静抄经么?



最后到了水幕电影,这里倒是没有什么人了,可能是因为春季的湖边依旧很冷,可能是因为水幕+灯光的“永恒组合”和不知所云的内容已经激不起人们的任何兴趣了。


欣赏完夜间演出,时针已经指向近九点,当环环一身疲惫走出出口时,看到又有举着荧光旗子的导游带着旅游团刚刚进门。导游催促着团员不要流连弥散着雾气的花园小景,要赶紧赶上下一场拈花塔的亮灯仪式。



在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到拈花湾之前,环环还为自己未能有时间在景区内住一晚而感到遗憾。毕竟观光的形式看起来很不符合这个充满禅意的“心灵度假地”。但是当我终于从一片嘈杂鼎沸的人声和五颜六色的艳色灯光中离开后,周边荒野的黑暗终于让我享受到了那份期待的宁静。


在拈花湾度假,等待你的大概不是品茗、行走、抄经、打坐的生活和“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的意境。真实情况可能是,推门即是街市、入睡伴着人声。对了,景区内除了客栈,还有一家酒店——波罗蜜多酒店。门外迎风招展的品牌旗帜昭显出这里另一个重要客源市场——会奖。




拈花湾的成功无疑得益于其建造时领先的理念。2016年正式开园,背靠江浙沪都市市场的拈花湾正好满足了周边城市游客度假休闲的需求,此外拈花湾又用“禅”这个文化主题进行了巧妙的包装,给这个产品打造了一个“灵魂”。也正是如此,拈花湾的成功让其成为文旅小镇的典范,据称,高峰时拈花湾每天要接待5-6个前来考察学习的团队。近年,在全国各地的小镇中,拈花湾的影子也比比皆是。


“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人在这里沉下心来,回归淡泊宁静的本质,品味禅意悠然,享受心灵气息。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让大家好好生活。”2019年12月,在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上,拈花湾总设计师吴国平如是说。但是现实的拈花湾显然并不如此。


根据演讲中吴国平透露的数据,2019年拈花湾旅游总收入,门票加住宿大概6到7亿左右,日高峰接待人数近4万人。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数据。但是这样的人声鼎沸和“流光溢彩”真的和其宣讲的理念及初心、度假市场的需求匹配么?这样的成功真的是有长久生命力的么?


或者,这也正是很多游客在游览后在点评网站上留下的疑惑吧。为什么一个商业街+民宿村还要卖门票呢?

本文图源: 自采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

环球时报时尚周刊

环球时报地产观察

环球时报前沿观察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