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00万人看吐了的第一人称过山车录像,凭什么能火?

2022-08-16 星期二


文丨阿蒙


在第三次吐掉了自己的晚饭后,我终于开始后悔不应该在B站刷这一下午的“过山车”。


图源水印,下同


尽管自诩为过山车铁血爱好者,只要是生活过的城市没有一座过山车可以逃过我的屁股,但是这个星期在B站“云“的过山车大抵是这辈子坐过的三倍。


就算许多网友平时不是B站生活区的常客,但最近总不可避免地能在首页刷到这样的视频:点进去不留任何的反应时间,直接用第一人称视角把观众焊死在游乐园的座椅上,就开始俯冲、翻滚、旋转。



伴随着我们一起往前飞速冲刺的,是拍摄者或惨绝人寰、或淡定自若、或胡言乱语的现场录音。


拍摄者大多数来自国内的各个角落,他们慌不择口间脱口而出的方言口音,直接让网友梦回上一次过山车上难熬的30秒。



躺在单人床上,吹着空调刷着短视频,肉体停留在舒服的出租屋里,但灵魂好像已经被绑在了云霄飞车上,起起伏伏。


这些第一人称的游乐设施视频,拥有一种让人忘却时间与肉体的魔力,让人沉沦在拍摄者的呼喊与狂风的呼啸中,直到大脑发出生理性反胃的信号,才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面耗费了大半个下午。



就这样,这些画面眩晕且让人想吐的短视频,如疯狂暴涨的潮水一样淹没了我们的短视频推流,轻轻松松赚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播放量。



按道理来说,姆们老一代互联网人是最看不起短视频的,但这次我却深深陷入了这些如果旋涡般镜头畸变的小短片里,并不想抨击什么。


也许是因为它们足够粗糙到,称得上是一种难得的“质朴”。


投稿人大多只有几十个粉丝,视频也一镜到底


其中有一条视频,标题名为《哎呦,卧槽》



视频内容与标题完全一致,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拍摄小哥浓重东北口音的“还行嘛......哎呦,卧槽”,情绪在上坡下坡的加速间来回切换。


以及身后不知名路人的惨叫,随着过山车呼啸的行进而逐渐变得苍白而无力。


 当你只听音频,那就更有意思了


这二者混合而成的BGM,却比短视频平台音乐排行榜里任何一首都要来得带感,因为它足够真实且具有生命力。


列车飞速下坠,小哥压抑着一口不敢呼出的气,小声碎碎念叨着“哎呦我去”,观众也跟着坐在办公椅上屏住了呼吸;


等过完三个大圈,拍摄者强装镇定地安慰身边人“没事儿,死不了”的时候,弹幕才憋不住笑破功而出,然后突然反应过来,等等为啥我明明坐在办公室,干嘛就不敢呼吸了?


“代入感很强,已经开始后悔了”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类似的“第一人称挑战游乐项目”视频在油管已经有了非常多高质量的作品,在国内却没什么热度,最终火起来的还是这些看似不入流的手机直出短视频。


因为比过山车更值得一看的,是随着过山车上升下降时不停切换的天地;而比坐过山车更有趣的,是坐过山车的老哥的反应。



特别当拍摄者操着一口你老家纯正的乡音,出现在视频的背景音里时,一切都对味了。


你仿佛回到了人生第一次在老家的破旧游乐园里,鼓起勇气坐上过山车的瞬间。你好像已经感受到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座椅贴着自己紧张的大腿,座位任何一点点的晃动都会吓得你抓紧不存在的安全带。



随着进度条向前滚动,你开始憋气,往后仰起自己的脖子试图抗拒“推背感”,然后看着屏幕里的车轨一点点走到尽头,然后:


“恁娘勒!”


听着隔壁老哥中气十足的吼声,你在千里之外突然被迎面而来的狂风吹飞了头发,顺着几乎垂直的轨道冲向地面又拉起。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试着在地铁、公交或者任何移动的座位上点开这些视频,那你或许就能体验到最廉价最鲜活的“VR”。



每当这时,我就会忍不住佩服起屏幕上方密密麻麻的弹幕,我把地铁把杆都快捏断了,他们是怎样做到还能腾出手打字的?


而且你丝毫不能质疑他们的沉浸感,他们甚至能在眩晕度如此之高的视频中精确地发现碎掉的钢化玻璃,已经比大多数把垃圾桶都快吐满的人要认真了。


放心,拍摄者还活着


投入了过多关注的弹幕们,一边操心着拍摄者的生命安全,一边和视频里的背景音一起发出尖叫。


正是因为有人大呼小叫地指出视频角落的碎玻璃,才给这些视频赋予了可信度;也正是这些满屏幕的语气词,让我们坚信这一列车上,共同享受刺激的不仅仅是屏幕前的自己。



来不及思考而带有乡音的脏话、过山车上的损坏零件与弹幕的一惊一乍,共同完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极具真实感的“第一人称”。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它们成为虚幻互联网里最真实的一类视频。


而我们之所以如此渴望真实,如此向往一个过山车的座位,只是因为我们真的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坐过过山车了,甚至有人从来都只是站在脚下的看客。



我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发现了一个多次出现的高频词语,也是最近论坛里很流行的说法——“偷人生”



这个词原本来源于被部分韩国“偷文化”的行为惹怒了的中国网民,但却羡慕起了韩国人的一些生活,所以称自己被偷了人生。


但现在也被很多人用来广泛地形容自己没办法体验的生活,例如位于高山之上的“真·过山车”或者是外省的某个著名游乐设施。



疫情逐渐常态化的这几年,投影在每个人身上就是逐渐远离“过山车们”的过程,就像我前一天还在迪士尼嫌弃过长的队列,想着“要不等下次”?第二天迪士尼就随着浦东一起开始长草。


前段时间的上海迪士尼


没有人可以预言下一趟的“过山车们”到底多久以后才能等到,一次犹豫之后可能在很长时间里就只能在脚下或者评论区观望了。


不仅仅是三次元的过山车,《过山车之星》中游客的第一视角视频,也成为了短视频平台近期热榜的常客。


UP主@BiLL_PiTT 花费三个月用《过山车之星》模拟了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第一视角录像,在视频的弹幕里有很多人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去到迪士尼,甚至还有点小紧张;也有人花一整天的时间,沉浸地看完了这个20个小时的视频。


BV1xK4y1t7vT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人称”能在最近火起来的根本原因。没办法离开家门的人们聚集在这样的视频里,借用拍摄者的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


“第一人称”的热度很快就从过山车、大摆锤等需要体验才能品味乐趣的游乐项目,蔓延到了旅游视频,甚至是自行车骑行。


我们轻易就能在“生活区”的热榜上找到它们的踪迹。相比起其他主题明确、UP主粉丝破百万的稿件,这些仅仅用手机就能记录并上传的视频,在精致的生活区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它们往往才代表了我们真正经历过的生活。不是千里之外的探店,不是偶然参加的综艺,不是需要很多朋友才能玩的“不要做挑战”,而是普通人也能尝试的,骑单车跨过不知深浅的水塘;



在拥挤而忙碌高中食堂,用最短的时间吃一份午餐;



用8个小时,体验外卖小哥的一天;



又或者体验一次,曾经望而却步的过山车。



-END-



往期推荐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