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外科医生三年拍下百余患者愈后笑脸:他们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2021-07-08 星期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近日,一组拍摄于医院门诊室的照片走红网络。来自宁波第六医院手外科的杨科跃医生在三年时间里,用镜头记录下百余名患者痊愈后的笑脸,累计3000多张。他们中有不到10岁的小女孩,也有为家庭生计奔波的父亲,还有忙碌了半辈子刚刚退休的手工劳动者……照片上的他们面对镜头满脸笑意,或伸手点赞,或抬手比心,真情流露的样子打动了不少人。
 
7月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杨科跃医生,他说,这些照片上的人物都是他治愈的患者,在出院时拍的。“我想通过这组照片,表现患者乐观的一面。他们经过治疗和康复保健,终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作为一名医生,患者痊愈时露出的笑容,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

 


手外科医生花3年时间
记录患者愈后笑脸


 

最近,手外科医生杨科跃为百余位患者拍摄的愈后笑脸照片,温暖了不少人的心。照片上,这些克服病痛、重拾希望的患者背靠平整的黑色幕布,咧开嘴角,笑得恣意灿烂。

杨科跃拍摄的患者愈后照片  受访者供图
 
有一位中年男子稍显拘谨,眯起眼睛,伸出左右手,比了个大大的赞;

杨科跃拍摄的患者愈后照片  受访者供图

另一位看上去不到10岁的小女孩扎着两个丸子头,手捧笑脸,抬起手臂对着镜头“比心”;

杨科跃拍摄的患者愈后照片  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位手上带着点点伤痕的小男孩抱着自己的弟弟,露出了微笑。
杨科跃拍摄的患者愈后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一百多位愈后患者,3000多张不同的笑脸,杨科跃告诉记者,他拍摄的这组照片时间跨度近3年。

谈起为什么会拍摄这组照片,杨科跃说,他所在的科室是手外科,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手部受伤前来求诊,“大部分患者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的手要废了吗?那我以后要怎么生活?’”

 
有些患者的抑郁情绪一直到出院的那一刻,从急诊到手术再到康复治疗,总是闷闷不乐的。直到杨科跃最后对他们说:“康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了。”他们才能卸下重重心事。“每到这时候,患者都会对我露出大大的笑脸,这种真情流露的笑意,热烈又真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我就尝试去记录这些画面。”

杨科跃说,在记录过程中,他发现当自己跳出医生的身份用镜头与患者交流时,每个患者会带给他不同的感觉和感动,“我很享受这种与患者对话的过程,所以就这样一直拍了下去,一拍就拍了三年,平均每位患者会拍一二十张,甚至三十多张都有可能。” 


主刀的外科医生是摄影迷
用照片记录医患之情



杨科跃告诉记者,最初他拍下这些照片时,没想到会火。他很早就迷上了摄影。他说,医生工作压力很大,摄影是他排解压力、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杨科跃医生是个摄影迷 受访者供图

2019年3月,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遇到了一位5个手指“离断伤”的艾滋病患者。杨科跃在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后,守在医院的手术室,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场长达6个多小时的伤口缝合过程。当天夜里12点,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还没有结束,手术台上医生的体力接近极限。这时,主刀医生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不小心被用过的针扎伤了,赶忙脱下手套开始挤血,用各种消毒液进行消毒,再重新回到手术台上坚持做完缝合。
 
“最后复查显示患者的三个手指被成功保住,而我的同事也开始了长达1个月的口服抗阻断药物治疗,所幸并无大碍。”杨科跃整理完这场手术的所有照片后,再三思考,为它取了个简短而又贴切的名字——《当“艾”遇上爱》。
 
“这五个字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大家通常会把治病救人的医生护士称为“白衣天使”,杨科跃说,他们有时候会把自己叫做“白衣战士”,“只要患者相信我们,愿意和我们一起面对痛苦与困难,任何疾病面前,我们都不会害怕,也绝对不会放弃他们。这是医患之情,也是医患之爱。”


手指断了两根的老人说:
我什么都愿意听他的


 

64岁的戈培军是这组照片的主人公之一,他是杨科跃印象最深刻的患者,“老爷子非常热情乐观,每次见他都是乐呵呵的,出了院逢人还总是为我做‘宣传’。给老爷子拍照的时候,他刚得知康复出院的消息,笑得比平时更开心,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真的很能感染人,看到患者开心,我也开心。”
 

 杨科跃医生镜头下的戈培军 受访者供图

两年前,杨科跃第一次在医院见到戈培军。当时戈培军因为在家装修房间伤到了手,两指根部断离。那时,戈培军已退休两年,他年轻时拼搏劳碌了大半生,从工厂车间的一线工人做到了厂长,退休后也闲不住,经常在家做手工艺。
 
“我当时害怕极了,以为手肯定要报废了,进了医院后,杨医生一直在安慰我,他对我说,‘没问题,一定会帮你保住的’。当时他的这句话相当于给我吃了定心丸,不相信他还能相信谁!”经过手术缝合、治疗和一系列的康复保健工作,戈培军的手指功能恢复到原来的90%,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
 
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戈培军说,虽然治疗期只有短短三个多月,但是他却有一种和杨医生相处很久的感觉,“我知道他是真心为我好,所以我什么都愿意听他的。”他嘿嘿一笑道:“就是有一点没听杨医生的,他跟我说,这么大岁数要把烟戒掉,对身体好,这一点我还没做到,不过争取尽快戒掉。”
 
“我一切都相信你,反正两个手指都是你给我接回来的。”戈培军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对杨科跃说这句话。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让杨科跃记忆尤新,“患者和医生之间的配合太重要了,我很感谢他对我的信任。” 


救人是医生的本能
被患者的笑脸感动



杨科跃今年39岁,2010年从南方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到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从业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从实习医生一步步走来,现在是科室副主任医师。杨科跃认为,医生一定要静得下心,吃得了苦。“比如外科手术,在显微镜底下利用细细的丝线去缝合病人的血管、神经,手术时间有时长达6小时以上,对人的眼力、体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杨科跃医生给患者治疗 受访者供图

从业11年,到底吃了多少苦,杨科跃不太记得了,但是他却越来越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对岗位负责,我是医生,穿上白大褂,就要清楚责任所在。”
 
七年前,宁波曾发生一起轿车连撞5人、造成1死4伤的事故。在120赶到前,一位路过的年轻医生手拿一卷白色绷带,抢救伤者生命的一幕被路人用手机拍了下来。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杨科跃,当时他开车载着怀孕七个多月的妻子,看到路边发生车祸,立马停车安置好妻子,帮助抢救伤者。身份被曝光后,还有不少市民推荐他为“最美江东(宁波江东区)人”候选人。
 
“算是医生的本能吧,只要身为医生,在任何时候都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职责。而我最高兴看到的事,就是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些笑容,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褒奖。”杨科跃说,他还会把患者的笑脸继续拍下去,希望这些笑脸越来越多。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孙庆云
编辑|万惠娟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视频素材来源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