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East! 苏联旅游小史

2021-09-04 星期六

在大部分欧美人眼里,即便是现在也会认为曾经的苏联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家,代表着与欧美自由价值观相冲突的中心,但其实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刚刚诞生的苏联却和美国以及西欧国家有着一段非比寻常的蜜月期,在这段时期有数十万的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前往苏联探访这个神秘的共产主义国度,感受黑海沿岸的阳光和沙滩,外高加索地区的异域风情,以及莫斯科列宁格勒的繁荣与先进。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和苏联政府希望他们看到的体制的“优越”。


首先,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段蜜月期。在三十年代,美国股市暴跌造成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大萧条应该算是一个契机,美国财团为了能够尽快打开苏联这个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市场宽广的宝地,向两党和政府施压,进一步发展对苏贸易,包括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都主张发展贸易以解决美国农产品过剩等问题。所以在1933年,刚上任的罗斯福便决定与苏联建交,随着与加里宁的通电以及随后李维诺夫的访美,终于在当年十一月十六日建交,苏联方面承诺对美公民和游客在苏享有充分自由及权力。而其他欧洲各国也纷纷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美苏建交文件




这个时候,苏联和美国之间的障碍就基本被扫清了,且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使得美国经济的恢复以及苏联希望重构国际形象的愿望强烈,所以苏联人就想到了旅游业。但是光有旅游局,没有旅行社带怎么行?所以苏联人就想到了这个官方对外国游客旅行机构——“Intourist(Иностранный турист缩写)”,一个由商业人民委员部、铁路人民委员部和苏联商船队于 1929 年创立的综合政府管辖的旅行机构。

虽然它早在1929年就成立了,但是初期更像是一个管理以及“监视”外国游客的机构,随着蜜月期的到来,这个机构摇身一变成为了苏联第一家也是官方的旅行社,负责外国游客的出入境证件办理以及导游等工作。Intourist 通过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组织音乐和戏剧节来进行“文化外交”。除了交通和酒店,Intourist 还安排了导游和口译员,这些工作人员都是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的性格与欧洲国家的典型商业导游截然不同。他们用豪华的旅行环境和商品包围着客人,让他们远离任何与和平与繁荣形象相矛盾的东西。第一个国际办事处很快就在伦敦开设,紧随其后的是纽约、柏林和阿姆斯特丹,一个广泛的宣传网在欧洲建立起来。

▲Intourist某个办事处

如此一来,海报和宣传册就成为了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来吸引美国和欧洲游客,那么自然要有一个好的设计才行。Intourist希望用一种更时尚更符合欧美人审美的,作为一种象征来给欧美有旅游倾向的人们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在三十年代Intourist还专门举办过宣传画设计大赛,鼓励艺术家参与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去发行分送到欧美各国。包括Maria Nesterova-Berzina、Nikolay Zhukov、Aleksandr Zhitomrisky(英语译名)等泰斗级苏联海报设计师绘师都参与了这个活动,而事实上,这些作品也相当不错。








▲宣传画比赛入选作品

虽然这些宣传画在苏联本土并没有被接受并且也不被认可其背后的“资本主义”气息,但是在欧洲各个办事处,包括莫斯科的,在橱窗里都摆出了这些宣传画,除了宣传画和小册子之外,Intourist还出版了以英文和法文的《苏联旅行(Soviet Travel)》杂志,来吸引那些对于“秘境”感兴趣的西方人们。


在风格上,这些宣传画等作品各不相同。但是传达的意义往往相当纯真与田园牧歌,甚至是一种模糊的东方主义,尤其是在比较“异国情调”的苏维埃共和国方面。另外一些作品则更加前卫,具有建构主义的大胆和抽象。但是更多的作品尤其是三十年代后期主要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有古典主义色彩的新官方风格为主。





除了海报,包括宣传册、导游手册、观光卡、旅游纪念品卡片、杂志插图等五花八门的广告产物都无不透露着苏联的美丽风景与异域风情还有制度优越,在早期的纪念品与印刷物上还能感受到共产主义美学扑面而来的氛围,这也是为什么苏联政府急于要在设计上大动干戈。一个以旅游和轻工业产品构成的宣传机器全速运转,从女性权利到民族解放,还有一大批因为现实主义艺术压制下无所事事的前卫艺术家和学生们,所有美好与值得被宣扬的事物都成为宣传与旅行的一部分被放大。



▲各种旅行手册


▲纪念品瓷盘

▼纪念品手绢





在这些宣传作品当中,也不难看出Intourist 急于表明苏联不仅仅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个苏联。苏维埃的 16 个加盟共和国共有 189 个自治国家,根据宣传,这些国家在沙皇时代受到压迫后现在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乌克兰、克里米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还有横跨西伯利亚的火车都是值得在这个广袤的新生国家当中的风情。

▲巴库、索契、敖德萨、明斯克、雅尔塔,任你选择

而代表着现代与工业化实力的“铁路”则是承载旅行和目的地之间最好的宣传工具,二十年间,苏联铁路网的长度从 80,000 公里扩大到 106,000 公里,而货运量翻了两番,客运速度也提升了两倍,这符合斯大林的大规模工业化计划,所有在各种旅行路线当中,搭乘火车也是游客们的不二选择。在宣传当中充满异域风情和远东幻想的描述吸引着西方游客,而在宣传册内描述列车上豪华的包厢,餐车内丰盛的鱼子酱和香槟,似乎与艰苦的铁路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快车路线图

▼十二天横穿西伯利亚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二战的爆发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短暂的蜜月期戛然而止,而这些质量参差不齐五颜六色的小册子和广告也随之急剧减少,最后直至消失,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苏联本身国力的加强对于旅游业的放松,还有美国及西欧的新旅游业开发,使得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年都有超过百万旅客来到苏联,可往往只是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畅游后短暂驻足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还有一些人选择还有黑海的沙滩和外高加索的雪山,但也只是寥寥无几。1991年苏联解体后,Intourist变成了一家纯粹的商业公司,不再作为宣传口径而工作。2011 年,Intourist成为托马斯库克集团的一家下属企业。




而随着航空产业发展,更多前往苏联的游客们选择搭乘苏联民航局的飞机来旅游,更多宣传册和宣传画也被继承给民航局。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说到这里,苏联的旅行广告时代就彻底落幕了,但是三十年代的旅游宣传画和手册对苏联以及解体后的苏联还有欧洲的影响都颇为重大,或许在美国和西欧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早已不记得自己曾经是否去过苏联的什么地方,但是却可以在旧书桌的柜子里找出一本苏联旅游手册,不管去过与否,但这终归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曾经被写入每一个中产阶级高质量生活名单上的一条。

 

“走,去苏联。”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