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子网球选手更愿意谈及心理困境?

2023-02-12 星期日

运动员一定是勇往直前、拥有钢铁意志的吗?他们在赛场和人生过程中只有胜利一条路吗?如果他们感到恐惧、悲伤甚至崩溃,就会被看做弱者从而配不上“大场面”吗?
 
不管是在传统概念里和社交媒体上,类似的问题似乎都只有肯定的答案。人们忽视了运动员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尤其是当个人和公众的期待、国家荣誉等压力连续不断地涌来时,他们也会被恐惧和焦虑所困扰。为了害怕让他人失望,绝大部分选手都会把问题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任由这个隐形的杀手逐渐发酵,影响他们的竞技生涯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生命的代价。
 
不过,最近几年关于运动员心理讨论的内容逐渐增多,包括游泳世界冠军迈克尔·菲尔普斯、NBA球星凯文·乐福、体操奥运冠军西蒙·拜尔斯等人在接受采访和社交媒体上都谈到了自己曾经和正在面对的困境。最大的声浪来自于网球,女子选手们勇敢地在各种平台上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希望人们正视运动员们的情绪困境,同时努力地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
 
“双误女王”登顶澳网,向内挖掘的力量
 
“上帝啊,能不能有人帮我处理好这TMD的发球!”
 
2022赛季,阿瑞娜·萨巴伦卡在55场比赛中出现428次双误,其中包括9月圣何塞的单场23次双误。她说自己知道问题并不单纯出在技术而是自己的心理上,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办法。即便是聘请了心理医生,但还是在这一年里“荣登”WTA双误榜头名,还因为在美网半决赛决胜盘崩盘哭肿眼睛不得不得戴着墨镜出席发布会……
 

不过,在刚刚结束的2023澳网女单决赛中,从出道以来就因为“心理脆弱”而被质疑乃至诟病的白俄罗斯人最终以2比1力克上赛季温网女单冠军得主伊莲娜·莱巴金娜,取得职业生涯最大的突破,捧起达芙妮·阿克赫斯特纪念杯。
 
赛后,积压多年的情绪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她再次开诚布公地谈到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赛季开始前,我跟我的心理医生说:‘我必须自己来处理这个问题,如果每次我都希望有人能够替我修正错误,那么我就始终无法摆脱它。’所以,我决定不再和心理医生合作了,我就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认识到问题之所在,萨巴伦卡决定向内心深处挖掘力量。她变得比之前更加从容,即便是在领先之后被破发、错失盘点甚至赛点时,脸上仍然流露出微笑。这种力量让此前3次闯入大满贯半决赛全都铩羽而归的她在2023年的澳网终于摆脱过往的“噩梦”,完成蜕变。
 
谈到自己为什么会从之前的总是崩盘变成现在这样游刃有余,她说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犯错误,也允许自己在大场面中成为一名“普通人”。就像她在半决赛后被问到是不是会为决赛做什么特殊准备时所回答的的那样,“我不会(为决赛)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有点紧张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是一项重要的比赛,重要的决赛。你知道,如果你想要做点什么让它变得特别,那它(压力)就真的大了。所以,我就什么都不想。”
 
事实上,在生物力学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强大的自我调整,本届澳网曾经的“双误女王”在前6场的双误数量分别是3、0、4、4、4、9、2。决赛面对莱巴金娜,除了首盘因为紧张送出5记双误外,她在第二盘和第三盘的双误数都只有1记。
 
“问题”的普遍曝光:从大坂直美说开去
 
新科澳网冠军萨巴伦卡说“It's Ok to be nervous”,就像4届大满贯冠军大坂直美在2021年7月所说的“It's OK not to be OK”一样。
 
后者是日本姑娘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大标题。在那一期的杂志中,有一半以上的版面讲述的是运动员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大坂直美的一篇自述:“生命是一场旅程。过去几周,我的旅程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但它教会了我很多也帮助我成长。第一课,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第二课,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心理问题,或者知道谁正在经历着这些问题。人们给了我非常多的类似反馈,证明这个事实。我们都应该承认自己都是普通人,会被各种情绪和情感所影响着。”
 

这篇文章发布的时候,刚好是大坂直美在巴黎宣布“拒绝参加法网发布会”两个月之后。当时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说她将不会在当年的法网期间参加发布会,并强调说她的抵制并非针对某个赛事或者某些记者,而是希望赛事组织者能够意识到球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被关注的,而不是用“来参加发布会否则你就会被罚款”就能够解决或者模糊掉的。同时,她也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因为不参加发布会而被罚款的结果,并且希望罚金能够用来支持球员心理健康的慈善事业。
 
作为当时WTA乃至职业网坛最炙手可热的球员之一,大坂直美在社交媒体上的这番话引发了非常广泛的讨论。
 
组委会对她抵制新闻发布会的行为罚款1.5万美元,并警告她如果继续抵制很可能被逐出大满贯赛事。几天后她宣布退赛,并在退赛声明中坦诚自己从2018年美网以来就陷入了抑郁当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内向,在比赛中见过我的人都会注意到我经常戴着耳机,这能够缓解我的社交焦虑。我不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和媒体讲话之前我总是不断焦虑。”

4届大满贯冠军的表述和行为不止在职业网坛引发讨论,更是在整个体育界和泛体育界引发讨论。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等“同事”以及菲尔普斯等人都对她表达了支持,F1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笑话,这是真实而严肃的,它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坦诚面对。希望我们能够让她知道,她并不孤单。”
 
此外,日本网球协会执行董事土橋登志久在声明中表示:“首先要考虑的是大坂女士的健康状况,希望她早日康复”。日本非营利性咨询服务TELL管理帮助热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社会需要“更加尊重和支持人们的心理健康”,“有没有谁问过她怎么样了?她发表声明说’我需要照顾好自己’,却受到了惩罚。我认为她很勇敢,需要支持。”
 
球员中的应对典范:斯瓦泰克的新举措
 
大坂直美的言行让自己登上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她也带动了人们对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关注,更多的人开始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也有更多的运动员挺身而出加入到讨论和寻找解决方式的人群中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增加了25%,超过3.5亿人饱受情绪问题的困扰。这个比率同样适用于运动员。在成绩、伤病、比赛前后情绪落差、存在和身份危机、自我认同缺失以及担心失业、退役后经济问题等重压之下,他们很难找到合理的出口和正确的通道。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单一作用,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它们往往形成让人难以招架的合力,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治愈”办法。
 
高山滑雪运动员、索契冬奥会金牌得主米卡拉·席弗琳出生于1995年,但作为3届冬奥会的“元老”运动员,她说自己的人生永远都在被动地重启:“奥运会之后的一切事情都只是‘呃……’最难接受的就是你的情绪低谷,因为比赛一旦结束,你就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了。” 
 
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件事,席弗琳的好友、WTA现排名世界第一、拥有3座大满贯冠军奖杯的伊佳·斯瓦泰克也曾经思考过。这位在19岁就拿到首个法网冠军的波兰姑娘,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WTA的超强竞争,早早地就在团队里聘请了“mental coach(心理教练)”达丽亚·阿布拉莫维茨。
 

作为运动心理学专家,今年35岁的达丽亚·阿布拉莫维茨对于波兰姑娘来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能够化解她在场上焦虑、纠结的情绪,引导其消解压力甚至把它们变成继续向前的动力。不管是2020年在法网以新人身份爆冷夺冠,2021年瓜达拉哈拉WTA年终总决赛在对手的赛点上崩溃流泪,还是在2022年取得37连胜并创造21世纪女子网坛连胜纪录,这些人生的重要时刻,阿布拉莫维茨都陪在斯瓦泰克的身边。
 
尤其是2022年3月。当时,排名WTA世界第一的阿什莉·巴蒂突然宣布退役,正在房间里准备迈阿密公开赛的斯瓦泰克在听到这条消息时,既为澳大利亚人难过又为自己即将接替巴蒂登顶球后宝座而感到恐惧。她哭了40分钟,在团队的劝慰下才努力调整好心态,投入到几个小时之后的比赛当中。
 
斯瓦泰克和她的心理教练阿布拉莫维茨

有感于阿布拉莫维茨对自己的帮助,她在2021年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捐出了自己在印第安维尔斯公开赛上的奖金。2022年同一天,她捐出了在捷克奥斯特拉瓦公开赛5.8万欧元的亚军奖金。
 
“谢谢我的心理咨询师,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这一领域。我认为强大的心理素质才是当下网坛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能打出最高的竞技水平,但只有心理强大、能够掌控压力的人,才会成为最厉害的那一个。”
 
为什么会是她和她:网球项目的职业化
 
每个人都会提到“压力”,在美网比赛地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中央球场——阿瑟·阿什球场的墙上就有一句这样的话:“pressure is a privilege”
 

压力是特权,这正是比利·简·金自己的话。
 
这位1943年11月22日出生的美国人今年即将年满80,是女子职业网坛乃至全球体育界最传奇、最具影响力的名宿。职业生涯中,她一共赢得12个大满贯单打冠军、16个大满贯女双冠军和11个大满贯混双冠军,其中10次温网女双冠军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1973年,她和其他多名女子球员一起创立了WTA(女子网球联合会),为女子职业网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领导女子球员在平权运动上不断前行。
 
在金的自传《全力以赴》以及2017年上映的电影《性别之战》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她的故事。而当今女子职业网坛的一切,包括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随之而来的综合影响力,都要从她和鲍比·里格斯的那场惊世骇俗的“性别之战”开始。
 
1972年,金连续赢得了法网、温网和美网冠军。不过,在纽约她只获得了1500美元的冠军奖金,而男子冠军得到了12000美元。
 
金转身离开,和其他8位女性一起举办新的赛事“Virginia Slims”锦标赛,她们给自己标注的出场费只有1美元。她们要证明不管是女子网球比赛还是男子网球比赛,无论是现场票房还是收视率收听率,都和男子选手同等重要,应该受到同等的关注。
 
1973年的网球“性别大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温网男单冠军、55岁的里格斯向金发起挑战,但是在1973年9月20日的比赛中以1比2告负。
 
这场“性别之战”轰动了整个体育界,在金、WTA以及之后一代又一代女子职业球员的努力下,美网在1973年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2001年澳网成为第二个实现男女同酬的大满贯。2006年,法网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一年之后,温网终于宣布给予男女选手在奖金上平等的待遇。
 
除了同工同酬,从1973年成立以来,WTA在管理和运营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向内和向外开发球员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最近几年一个名为“WTA大学”的全新教育平台被全面推出,已经有几百名球员报名,参与由金融专家、体能教练、心理辅导、领导力启蒙等各种课程。与此同时,他们也对于能够在竞赛之余保持学习的选手给与极大的尊重。2021年8月辛辛那提公开赛期间,WTA和WTBA(Women’s Tennis Benefits Association)以及常春藤名校东印第安纳大学联合就曾为3位现役以及1位退役的来自不同大学的球员集体举行毕业仪式,庆祝玛格达·里内特完成工商管理学硕士、妮可·梅里查在完成传播学学士、谢尔比·罗杰斯完成心理学学士、特奥多拉·米尔西奇完成心理学学士以及西班牙语辅修。
 
如今,像球员论坛(PlayersTribune)这样的网站给职业运动员提供了更多吐露心声的平台,而女子网球选手在发布会、新闻媒体上对心理问题的触及将这一话题推向了更广阔的讨论。她们愿意向世界打开自我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成长经历,或许其中一部分力量也来自于她们所属的国际组织。相比于其他项目,网球不止有ITF(国际网球协会),还有WTA和ATP(职业网球联合会)来分别引领女子和男子职业球员,它们不断在球员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促进和提升,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职业、最商业、最包容的体育项目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子网球选手们可以在更多时刻、更多舞台上去展现“真我”——不管那个“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它是可感知的、可探讨的、可创新的。



END

文 | 卡门
编辑 | Abby



Girls United‍‍‍‍

GirlsUnited 是翻滚坚果RollingNut制作的实体Mook刊物。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出版物,能够在日渐式微的体育内容出版物中为女性打造一块自留地。

往期推荐

女网运动员韩馨蕴:我为什么在32岁选择“单飞”?
25岁的大坂直美“英年早孕”,妈妈球员成群而来
对女运动员而言,比伤病更疼的可能是月经第一天

我们需要你的关注和支持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