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一师为什么能撤退:长津湖的生命线

2021-10-16 星期六


晓 博/文

知远后勤研究中心

 

长津湖战役中,美军陆战一师为什么能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突出重围?如果根据美国《海军历史杂志》的说法,是因为其“训练有素、领导有方,且出色地实施了作战的三个关键职能——指挥与控制、机动以及后勤”。1因此,本文将从后勤职能角度出发,分析后勤在美军成功撤退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美陆战一师简要行动经过

1950年10月25日,美陆战一师(下辖陆战1团、5团、7团、第11炮兵团和第1工兵营)在元山登陆,随后沿兴南、咸兴、真兴里、下碣隅里一线向长津湖推进。11月2日,美军在上通里遭志愿军124师阻击。11月25日,陆战一师5团、7团(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1营、4营和3营GI连部署于柳潭里,并计划于27日向西进攻;7团1营C连和2营F连部署于德洞山口及附近高地;陆战1团3营(欠G连)、陆战7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2营D连和3营H连、陆战1师第1工兵营D连、第10军第10工兵营D连以及一些排级零散支援单位部署于下碣隅里;陆战1团团部及第2营、陆战炮兵第11团2营E连、陆军第7师31团B连、陆军第185工兵营以及一些零散单位部署于古土里;陆战1团1营部署于真兴里。2

1950年11月27日-29日的战斗

11月27日,志愿军向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陆战一师发起攻击。11月30日,位于柳潭里的陆战5团、7团接到撤退命令,开始向下碣隅里突围,在德洞山口激烈交火,并于12月3日晚到达下碣隅里。12月1-5日,美军利用下碣隅里的机场撤离伤员并投送补给和兵员。12月6日,陆战7团率先向南突围,5团则断后控制机场,并于12月8日全部抵达古土里。与此同时,美军通过古土里简易机场又撤离了大量伤员。12月8日,美军继续向真兴里突围。12月9日,美军修复了被多次炸毁的车辙桥,使车辆装备得以通过。12月11日晚,被围的“联合国军”部队最终抵达兴南防御圈。12月24日,“联合国军”全部撤出兴南港。

主补给线上的危机

通往长津湖的主要补给路线 (MSR)始于兴南。海军陆战队官方历史描述了通往长津湖的行军路线:这条路——如果可以称之为牛车路的话——始于兴南,成川江在那里流入日本海。从兴南到咸兴12.9千米;咸兴至上通里46.7千米;上通里到真兴里9.7千米;从真兴里经过黄草岭山口到古土里高地16.1千米(1200米距离内海拔上升到1100米);从古土里穿过高原到下碣隅里17.7千米;从下碣隅里穿过海拔1220米的德洞山口到柳潭里22.5千米。这条总长约125.5千米的山路又窄又弯,满是泥土和砾石,每一步都十分难行,牛车都很难通过,更不用说坦克、卡车和大炮。

美军主补给线示意图

事实上,主补给线(MSR)在海军工程兵的艰苦努力下,从单向牛车路拓宽成了双向土路。如此,坦克、卡车和大炮才能推进到太白高原。最困难的部分是黄草岭山口,部队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的曲折山道上,需要缓慢、稳妥地爬16千米才能到达高地。古土里以北,穿过高原,到达水库南端的下碣隅里。道路在此分岔,向西攀登并蜿蜒穿过德洞山口,然后下延到柳潭里溪谷。环绕这条主补给线的太白山脉最高处达2440米,且多个山峰参差不齐。对海军陆战队的后勤保障来说,这条山路无异于一场噩梦。

主补给线上行进的陆战1师
 

史密斯师长的预见

朝鲜战争开始时,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57岁,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已满33年。1942年,史密斯曾担任过海军陆战队总部后勤部门的主管,并在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中以团长、副师长和军副参谋长的身份,参加了格洛斯特角行动、贝里琉战役和冲绳战役。两栖登岛作战对后勤的要求相当高,在决定选择哪个登陆地点时,补给线的安全问题始终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这些经历给史密斯带来了有益的经验,使他对空中力量和关键地形的价值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

史密斯师长

史密斯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着部队行军的安全,全然不顾第十军催促他加速前进的命令。通过对志愿军兵力的判断以及对复杂地形条件的了解,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拓宽主补给线,并确保部队始终能够控制沿线的高地以便于防卫。二是放慢前进速度,并在从兴南港到下碣隅里的坚固营地建立所需补给的库存(下碣隅里储备了六天的口粮和两个单位的弹药)。每个大型营地都有强大的外围防御,以及一个可用的简易机场。三是特别关照几座桥梁,并命令工程师建立一个锯木厂,以生产用于桥梁修复的木材。四是命令工程人员在下碣隅里建造一个远征机场,以备空运重要物资和运送伤员。史密斯预见到,如果被迫进行突围,这个机场可能成为整个行动的关键。上述一系列举措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奇微评价说:在这次美国军事史上最成功的撤退行动中,这支部队之所以能杀出重围,全靠这些教科书式的预防措施。3

强建远征机场

11月16日,第10军参谋长哈里斯应军长阿尔蒙德的要求,来到下碣隅里与史密斯会面,并确定远征机场的选址问题。两位将军在镇子上绕了一圈,发现镇子南边有一块合适的场地。土壤由厚厚的黑土组成,他们都认为地面结冰后可以作为着陆跑道使用。

约翰·帕特里奇中校的第1工兵营自11月10日以来一直在加宽通过黄草岭山口的道路,以便卡车、装甲车和大炮能机动到长津湖。11月18日完成上述任务后,该营开始建设下碣隅里机场。史密斯曾考虑调用第10军工程兵,但未得获准,所以这项工作只得交给海军陆战队工程兵。下碣隅里海拔近1220米。作业手册规定C-47在该海拔起降的跑道长度不得低于约1200米,但实际只有910米可用。

1950年11月28-29日美军在下碣隅里的防御部署

1950年12月1日注定是长津湖战役的转折点。第1工兵营在12天危险的全天候作业中成功地建造了一条可用的跑道。跑道相当简陋,长1158千米,宽15米,没有滑行道,向北有2% 的坡度。道面是黑色的壤土,但已经结冰。即便如此,简易机场也只完成了40%。粗糙的跑道远低于运输机在这种高度和温度下的规定要求。考虑到伤员后送问题十分紧迫,根据飞行员的建议,美军决定在12月1日下午使用一架C-47进行试运行。飞机在大约15时00分成功着陆。

伤员后送

尽管天气非常寒冷,但海军陆战队的伤员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前线的保暖帐篷、医疗用品、毯子和担架对伤员存活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即时战场护理的海军士兵学会了将吗啡注射器含在嘴里以保持温度,而血袋则塞在靠近身体的衣服里。每个营都配有由外科医生和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排,可以为伤口提供即时护理。另外极度寒冷的一个好处是,出血会迅速凝固,受了重伤的人员可能不会立即死亡。在师团被包围之前,那些不需要立即后送的伤员会被送到黄草岭山口,然后乘坐返程车辆回到后方。

然而,战斗发起后,大量的伤亡还是让师野战医院不堪重负。师外科医生赫林上尉向史密斯通报了情况。即使加上前一天从兴南乘直升机飞来的另外两个手术队,第1医疗营的C连和E连仍然有大约600名伤员需要救治。赫林预计柳潭里将有500多人伤亡,水库以东的陆军部队将有400多人伤亡。尽管他对伤亡人数的预测很严重,但事实证明赫林还是太乐观了。在简易机场投入使用之前,对最严重病例的空中后送仅限于陆战队的9架直升机和10架轻型飞机。从11月27-12月1日,第六中队后送出152名伤员。
 

美军将伤员送上直升机

面对巨大的伤员后送压力,史密斯决定立即使用未完工的机场。12月1日下午14时30分,第一架C-47降落在冰雪覆盖的跑道上。30 分钟后,这架载有24名伤员的飞机从崎岖的跑道飞离战场。当天下午又有3架C-47降落,运出60多名伤员。第一天结束后,史密斯收到赫林的报告,虽然当天就疏散了919名伤员,但其中却有大量装病者。于是第二天,史密斯出台了一项规定:没有医务人员签发的证明,不允许任何人登机。从下碣隅里起飞的飞机降落在连浦(Yonpo)机场。第10军医疗队在此设立了医疗站以分流伤员,其中30天或更短时间内能康复的伤员,被送往海军陆战队医院、第121医院以及停靠在港口的USS“安慰”号上,而那些需要更长时间恢复的伤员则被空运到日本。从机场开放的12月1-12月5日,共有3150名海军陆战队员、1137名陆军士兵和25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伤员被疏散。

在撤退过程中,古土里的简易机场得到改善,可以起降TBM-3R通用运输机4。随着第六中队的OY-2运输机和HO3S-1直升机的加入,美军在12月7日撤离了2000名伤员,第二天又有225名伤员撤离。

空中补给线

长津湖之战,美军握有绝对的制空权,陆战1师在整个行动中始终能获得远东空军、第七舰队航母舰载机及海军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800余架飞机的空中支援,使空运空投成为部队撤退期间重要的补给方式。

直升机崭露头角

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第六观察中队(VMO-6)的9架直升机在陆战队服役不到三年,在此战中对史密斯实施有效指挥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困难的地形和广泛散布的部队,史密斯经常通过直升机进行机动,以便亲眼观察部队、评估士气、接受建议,并亲自向下属发布命令。11月28日,他乘直升机将指挥所从兴南转移到下碣隅里,这是唯一可行的运输手段,因为主补给线(MSR)已被志愿军切断。在陆战5团和7团从柳潭里成功突围后,他又再次通过直升机将指挥所南迁至古土里,最终返回兴南。史密斯在1953年给海军历史学家林恩·蒙特罗斯的信中称,“在11月27日中国发动猛攻之后,直升机成为正确行使指挥职能的重要因素。”

VMO-6的直升机还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功,例如使用西科斯基HO3S-1直升机,在炮火下向德洞山口孤立无援的F连空投了电池和部分补给。F连的无线电电池在寒区使用寿命很短,如果没有无线电通信,就无法呼叫炮火、近距空中支援或协调空投补给。

“鲍德温”

在从下碣隅里机场撤离伤员的过程中,远东空军的飞机(驻日本)每天都在投放预先包装好的“鲍德温”(Bald-wins)。一个“鲍德温”通常包括:2门30口径机枪、2门50口径机枪、4个3.5英寸口径火箭发射器、1门81毫米迫击炮、包含血浆在内的医疗补给品、1000份口粮、100个5加仑油桶、60个5加仑水桶以及一个步兵营一个基数的弹药。通常,一个“鲍德温”需要8架C-47或6架C-119来运输,需要使用14个降落伞包以及14个无伞空投平台。5

远东空军作战货运司令部最初估计,每天只能运送70吨补给,以满足一个团战斗队的需求。但在接下来的四天里,随着越来越多的运输工具降落在跑道上以及在附近实施空投,空军在12月4日之前将交付量提高到了每天100吨。与此同时,古土里的陆战队也开始接收更多的空中补给。虽然空投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且空投物资并不总是包含陆战队所需要的东西,但这些频繁的空中补给已经足够了,足以支持陆战队完成撤退任务。

德洞山口空投

德洞山口位于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之间的主补给线上,是陆战5团和7团成功撤退到下碣隅里的关键。F连虽然控制着该山口,但已孤立无援,弹药、给养等补给短缺。作战货运司令部接到支援命令后,出动C-119运输机抵达德洞山口实施空投补给。空军要求F连在山坳设置一个大“X”标志,但空投最终偏离了600码。由于志愿军的猛烈攻击,F连当时只回收了一部分物资,剩下的物资直到夜幕降临后才回收。F连经过此次补给得到了充足的弹药,并一直坚持到撤出阵地。

重建车辙桥

车辙桥位于古土里与真兴里之间的黄草岭,志愿军已完全将原来的水泥桥和两个临时替代桥炸毁。此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装备让撤退的大军跨过下方咆哮的湖水。师工兵营的帕特里奇中校于12月6日进行了空中侦察,并确定这个问题可以使用M-2钢制“Treadway”桥解决。虽然他手上没有这样的桥,但位于古土里的陆军第58工兵营Treadway桥分队恰好有两辆布罗克威卡车,可以运送该桥段。剩下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空运Treadway桥段了。

黄草岭山口的车辙桥
 

Treadway桥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重4000磅。日本有八个这样的桥段,并于12月6日被卡车运往东京郊外的立川空军基地。8架C-119从芦屋空军基地起飞,接载这些桥段后返回芦屋。随后,陆军第2348军需空降补给与装配连使用投物伞将桥段捆绑起来,并分别将8个桥段装上8架飞机。为了确保空投顺利,C-119在连浦机场进行了试投并取得成功。

12月7日09时30分,8架C-119抵达古土里外标有橙色标记的空投区。在空投前,系留桥段的绳索将被切断,只留一根绳索以防桥段过早出舱。空投过程中,首先使用弹簧将引导伞投入飞机尾流,随后牵引出主伞并将桥梁拉出机舱。机组人员需要看准时机切断最后一根系留绳。整个操作仅耗时5秒钟。

第一个桥段成功地投向了目标。其余的C-119紧随其后,并按照地面工程兵的命令完成空投。前五个都成功投下,第六个落入志愿军防区,第七个在着陆时损坏无法使用。当最后一架C-119接近空投区时,机组乘员拉动弹簧释放装置并切断最后一根绳子,但不幸的是滑道装置失灵。飞机越过空投区,但第八个桥段仍滞留在飞机上。在经过一番危险的操作后,飞机于15分钟后成功空投了桥段。

布罗克韦卡车在装载完桥梁后一直滞留在古土里,直到12月9日天亮。此时,帕特里奇中校认为主补给线已足够安全,可以向黄草岭山口推进。在桥梁施工期间,陆军和陆战队工程兵用沙袋和木材重建了桥台,第一辆布罗克韦卡车铺设了钢踏板和胶合板甲板。桥梁四个部分的安装只用了3个多小时。18时00分,陆战1师的第一批车辆过桥,撤退路上的最后一道关卡被突破了。

寒区生存

虽然陆战1师的官兵们大多缺乏寒区生活经验,但师长史密斯、1团团长普勒等指挥员却拥有难得的寒区作战经历。尤其是海军陆战队军需官希尔少将,他曾在1920年代探索过戈壁沙漠,并且非常了解海军陆战队正面临的天气条件。希尔于1950年10月上旬开始,向韩国运送包括海军派克大衣在内的防寒服。因此,海军陆战队的寒区装备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对冬装实行“分层原则”,这意味着人们会尽可能多地叠穿冬衣。一名士兵的标准着装是棉质内裤和衬衫,厚重的棉质或羊毛“长裤”,法兰绒衬衫、工装裤或绿色羊毛裤,一件毛衣搭配羊驼毛背心,然后是一件实用外套和羊毛衫,此外还有一件长长的、有毛绒衬里的、带帽子的海军风派克大衣。最常见的手套是将皮革和针织物结合在一起的羊毛手套。海军陆战队携带的睡袋衬里较重,但卷起来很容易,可以绑在背包的底部。睡袋不但为士兵睡觉提供了温暖,还能防止伤员冻伤或冻死。

陆战1师的指挥官着装

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鞋子。它由系带皮革鞋面和橡胶鞋底组成,在仁川和其他地方运作良好,但在长津湖却危及战士的身体。在行军或进攻期间积累的脚汗会在身体不活动时冻结,如果不加以补救,就会引起冻伤。突围期间有近2700名人员非战斗伤亡,其中大约2000名是冻伤病例,其中又有95%是足部病例。

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还必须随身携带C口粮。它装在一个鞋盒大小的纸板箱里,里面装着六个锡罐——三个“重”和三个“轻”——以及一天的卫生纸和一包香烟。“重”罐头装有肉类食品,而且比二战时令人讨厌的C口粮种类更多。汉堡包、鸡肉、蔬菜、火腿、利马豆、肉和豆类都很受欢迎。“轻”罐头至少装有一种水果,这是最受欢迎的。除此之外还有硬饼干以及盐、胡椒、速溶咖啡和糖果包。B口粮包括大方罐的磨碎咖啡。口粮中还有燕麦片,可以煮沸,加糖和奶粉调味。糖果被用来快速提供能量,最流行的是巧克力盘和硬糖。水的供应很成问题,5加仑扁提桶或食堂中的水会很快结成冰。

帐篷使海军陆战队比志愿军拥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它们可以快速搭建并使用M1941炉子取暖。整个战役过程中陆战1师都使用了保暖帐篷,配备标准是每排一顶。人们循环通过帐篷,因为当时的情况只允许一次停留大约20分钟。

下碣隅里的美军帐篷
 
决定性因素

从前文论述的内容看,陆战一师从长津湖成功撤退可以归结为诸多后勤相关的因素:高级指挥员对补给线安全的重视和正确预判;工程兵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空中运输投送的优势;强大的建制保障能力和优良的装备。下面,我们逐一假设每个因素可能的缺失,并粗略评估这些缺失对战局可能的影响(假定一项因素缺失时,其他因素不受影响)。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这样做主要是为帮助我们从不同视角审视哪些因素会对战局起到决定性作用。

1.假设史密斯师长缺少预见性,忽视补给线的安全而遵照上级意图冒进,且未在下碣隅里储备物资和规划机场。这一假设的结局似乎已经被陆军第31团战斗队的惨败所揭示。也就是说,如果陆战一师像陆军第七师那样行动,被歼灭的风险将增加。关于机场的假设在下面论述。

2.假设美军只有有限的工程建设能力,无法强建下碣隅里的机场,也重建不了黄草岭的车辙桥。下碣隅里机场后送了4000余名伤员,空运了足够的补给,并运送了600名战斗员到前线。如果没有机场,上述这些情况也将不存在。那么,陆战一师无疑要带着这些伤员一同撤退,这将增加部队的行军负担,对士气也会造成影响。但考虑到伤员已经无法参加战斗,且陆战一师拥有1400余台车辆,因此对作战行动造成的制约是有限的,主要影响的应是最终的伤亡人数。而通过机场空运补给的缺失可以通过空投来解决。600人的兵力补充对2万多人的队伍来说也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工程能力的不足也许不会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

3.假设美军的空中优势受到苏联空军制衡,空运空投能力无法及时有效地发挥。这个假设会直接导致陆战1师的补给出现问题。德洞山口的F连在得不到及时补给的情况下将无法控制隘口,可能导致陆战5团、7团无法撤退到下碣隅里。部队在柳潭里、下碣隅里滞留的时间会延长,给养、弹药都会出现短缺,陆战队战斗力将下降,防御圈可能会被志愿军突破。空投桥梁的行动将无法实施,从而导致黄草岭山口以北的部队都会由于陆上补给中断和空投补给受限而出现战斗力下降,面临被歼灭的风险。

4.假设陆战队仓促入朝,只携行少许补给,人员未配发寒区被装。鉴于美军强大的运输投送能力,这一问题可以在11月27日前的部队行军途中,通过空投补给得到解决。在得到补给之前,人员非战斗伤亡可能会增加,但并不影响部队的作战行动。

从上述四个假设的粗略评估看,指挥员的能力素质和空中优势的缺失对战局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都可能造成陆战一师覆灭的风险。反过来说,当一个对手拥有对后勤有洞察力的指挥员且具备空中投送优势时,这个对手将是很难对付的。

参考文献

1.Thomas McKelvey Cleaver. The Frozen Chosen-The 1st Marine Division and the Battle of the Chosin Reservoir.Osprey General Military,2016.

2.Charles River.The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Victory That Pushed UN Forces Out of North Korea During the Korean War.

3. Edwin H Simmons.Frozen Chosin -U.S.Marines at the Changjin Reservoir.

4.Commandership at the Chosin Reservoir:A Triumph of Optimism and Resilience. Marine Corps History Division,2018.

5. Lynn Montross.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 Historical Branch, G-3 Headquarters U. S. Marine Corps,1957.

6.口述历史——史密斯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局,1973.

(平台编辑:黄潇潇)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