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产“活”的表情包,现实和艺术谁更荒诞?

2021-09-06 星期一

ZAIART  
X  
ZHANG XINYI

信息时代,表情包成为微信沟通必备工具之一。层出不穷的表情包图像,艺术家们是如何看待它的?


85后艺术家张心一,曾以emoji结合《山海经》创作了一组表情包版“山海经异兽”形象而倍受大众关注。近日,她的最新个展“等待戈多巴胺”(Panasonic Asks the Boy)在北京798艺术区的Tong Gallery+Projects开幕。这也是该画廊为她办的第三次个展。



张心一“等待戈多巴胺”海报



几年前,张心一创作的emoji版“山海经异兽”形象被疯狂转发,流量来得突然。面对网上的所谓“质疑”,张心一觉得挺有意思,“说明作品生效了。”


张心一创作的emoji版“开明兽”,2015



“山海经试图把零星的世界知识拼凑起来,形成一幅地图,这是古老民族的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而emoji 被看做一种新世界的秩序和文化输出,不断地将现代社会的画像以图像的形式传播出去。” ——张心一


张心一发现作为山海经中异兽的构成的拼贴性和emoji的思维有某种相关性,于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起初,她并没有把这些想法当成作品来做,而是带着一种反审美的趣味去创作,她希望作品能够通过自身的传播基因在网络中慢慢发酵。


果然,很快引发热烈讨论,去除对作品传统的价值判断,它在传播的链路上似乎生效了。emoji作为现代人的价值符号,与代表中国古老文化价值观的《山海经》发生碰撞,她想做的就是在去审美后探讨两者的联系。


关于部分网友评论“这就是艺术?”,调侃道:“我故意悄悄让朋友帮忙发布了那组作品,让它自然生长。”



《只能是乌尔比诺》,布面丙烯,张心一,2017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敏感点,有些人拥抱大自然,有些人纠结内心世界,乐于观察的张心一对大众文化现象比较敏感。

 

自小就对动画片和广告创意感兴趣的她, 因向往当代艺术,2014年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硕士,于同年底开始创作“扁平大师”系列作品。


icon系列是她最为大众熟知且喜爱的作品之一。当时,互联网美学正疯狂侵蚀人们的日常,她以icon图像作为创作思路的入口,将美术史的经典作品转化为符合互联网审美的icon图案。


作品《人群中的人》,立体的icon形象融入进人群,她用扁平绘画的形式做出了立体的雕塑,是对公共艺术的一次探索。

 


游客与张心一作品《人群中的人》互动


互联网表情符号成为张心一近几年研究的主题,“它们就像人的替身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社交网络中人的位置,尤其是脸,在媒体时代以新的方式变成社交剧场中自我展演的面具。”


她发现表情包风格选择并不是靠用户的阶层划分的,比如,当一位特别严肃的老师突然给她发了一个张学友衍生表情包,年龄差距好像就被缩小了,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的隔阂也被打破。劣质”消解了精致,这不仅是一场审丑的狂欢。


 “社交舞台呈现出人在公共场合表演的欲望,戏剧舞台和表演都具备了,我们可以把微信想象成一个剧场。起初我想找人分饰多角组建一个群,大家贡献表情包,把剧情推进下去。”

 

后来,她想到了《等待戈多》这部戏,延续着对表情符号的研究,嫁接对戏剧的认识,作品的雏形自然浮现出来。



《等待戈多》


 “世界上的眼泪自有其固定的量。某个地方有人哭起来,另一个地方就必然有人停住了哭,笑也一样。”


在一个光秃秃的舞台上,除了一棵孤零零的树和一块石头,只有两个角色在进行无关紧要的对话,他们在路边等着一个永远不会来的角色。《等待戈多》这个剧本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呈现了人类的阴暗面,其中夹杂着很多杂耍般的举止和闹剧式的喜剧元素。


剧中的有所行动和无动于衷似乎都在暗示一个普遍或始终存在的情况,“此时此地,不管我们是否接受,全人类即是我们。”疫情之下,我们仿佛就身处这部剧中。

 


张心一“等待戈多巴胺”展览现场


“等待戈多巴胺”分为四个部分:剧场——等待——隐——多巴胺。展览包含张心一最新创作的8幅布面丙烯画、18件陶罐作品、3件大理石雕塑、6件全息投影和数字影像装置等。


展厅的所有设计和布置由她和Tong gallery画廊主孙彤共同完成。张心一还在央美院读研时,孙彤就对她的图像感兴趣。早年美术史系列作品,扁平式的勾线,在同龄人间显得跳跃。孙彤欣赏她作品特有的风格,就此开启了她们的长期合作。


这次展览也是张心一自我的全新突破,处女座的她不仅死磕作品,更不肯放过布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为了完美实现陶罐系列的制作,她还特地去甘肃,拜访了马家窑彩陶的传承人。

 


陶罐系列,陶土,张心一,2021



《Sun Boy&Moon Boy》,LED 3D全息投影仪、数字影像 0’18’’,张心一,2021



走进画廊入口,观众即穿越到有着别样虚拟美感的“社交剧场”。伴随展厅光影的变化,观众将跟着《等待戈多》剧中戈戈(G)和迪迪(D)的无聊对话,由黑夜抵达白昼。


张心一说:“这部剧的荒凉感像极了北京的冬天,干燥至极。巧的是,交道口有一个叫做“等待戈多”的咖啡馆,大概十年前,我曾在那里度过几个挤压灵感的下午,想到的是那里终日播放的爵士乐,没那么苦涩,反而有一种置身事外的轻松感。”



《风落松花细》,布面丙烯,张心一,2021



《Waiting for Giao》,数字影像 8’51’’,张心一,2020-2021



《Waiting for Giao》是现代互联网社交生活的产物。将戈多改为“Giao”,也就是短视频网红“Giao哥”的口头禅,本质上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语气词,是对生活的悲愤和轻叹。


“Godot”与“Giao”不仅是语音上的链接,同样也是一场对充满焦虑的社交生活的无声演绎。



《松下问童子》,布面丙烯,张心一,2021



“再次回到舞台上,一棵‘歪脖树‘渲染出一个荒芜的世界。剧中的终极追问,他还会来吗?不会,但仍要日复一日的等待,这是信仰崩塌后的解决方案。”


东方有一个故事,也发生在树下,也是两个人的对话。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寻者在苍松下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寻访不遇的焦急愈衬出对隐者的仰慕。


“这是有别于戈多式的结局。我在谷歌翻译中键入‘松下问童子’得到的是‘Panasonic asks the Boy’,滑稽却点题。时代背景和文本语境不同的两个故事结合,中文的隐逸与抽离,凝结成一簇‘金枝’。”



《Untitled-8》,天然大理石、橡木,张心一,2021



陶罐系列,陶土,张心一,2021



“如同陶罐里舞蹈的蛇,手机诱惑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作品《陶罐系列》上绘制了一些无法认读的符号,我试图来表达‘火星文’和弹幕最初带来的困顿与紧张感。“    


《陶罐系列》是这次展览中数量最多的展品,摆放在明亮展厅的各个角落。


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折射出黄河流域远古先民的生活哲思,罐上古老的原始神秘图纹和“火星文”“颜文字”结合,是张心一的巧思。时空在此交叠,视觉上却毫不违和,观赏与收藏的同时,人们仿佛留住了时间。



张心一在“等待戈多巴胺”展览现场



“世界上的眼泪不多也不少,天地不仁,万物刍狗。至此,我似乎真的不应该再说这个时代的坏话了,它不比以往的时代更糟。”


张心一用“有点狡黠”来形容这次的新展:“它不是等待戈多也不是等待多巴胺,前一个故事发生在信仰崩塌之后,而当下却是为满足人们即时的快乐而疯狂制造的多巴胺。



张心一





让观众自己在头脑里

形成故事




Q:展览题目是“等待戈多巴胺”,新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哪?


A:在社交网络中这些表情包是我们的替身,比如我给你发送表情就是想让你看到我的一种情绪,它作为我的替身而存在,这些表情包变成了舞台上的替身演员。从这个角度讲,它具有很强的喜剧属性。


在不断使用图片时,似乎可以产生某种戏剧情节比如两个人之间最后要结束这段对话,可能是为了寒喧,大家会发比心的图片,这也是终结对话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最初想到类似于《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剧目,后来发现表情包的对话不适合讲述明确的剧情,如果硬要做一些表情包推进剧情,那意义就不大了。最后自然地想到了《等待戈多》。


Q:听说你去过一个叫等待戈多的咖啡馆,在那发生了什么?


A:那家咖啡馆我大概有十年没去,我以为已经关了,没想到那天一搜还开着,挺惊喜的。


读本科时,我对胡同里的生活特别有感情,那时南锣鼓巷只有几家咖啡馆,每天早上附近居民会起来上街泼一盆水。那时候还流行“小资”一词,去那个等待戈多咖啡馆,环境很暗,像一个包裹性很强又很温暖的洞穴。


在那会有安全感,外面的世界很热闹,而自己能躲在一个角落作为旁观者向外望,这样的创作习惯保留至今。


Q:这次展览布展过程有什么特别之处?


A:本次展览的特别性在于布展的方式,通过空间位置将作品串联起来,让每个作品之间都有衔接,使观者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连续的画面。比如由《松下问童子》想到树下的苹果和苹果箱,再到影像中无尽的公路,最终引出关于陶罐的故事。



《未择之路》,数字影像 2’56’’,张心一,2021



Q: 这次的作品也涉及到表情包文化,你平时爱用表情包吗?


A: 虽然我也常用表情包,但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表情包爱好者,使用的时候也会分具体的场景和情绪,比如特别熟的朋友,就不会考虑太多。遇到工作或者严肃的问题就很少发。


Q:很多人来这个展会拍照打卡,你怎么看自己的作品被再次消费,在你预期内吗?


A:我很多时候都会先考虑到作品在传播路径中产生的效果,这可能与我从小对海报和广告创意比较感兴趣有关。甚至是电视购物我也特别喜欢看,他们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以做到最精准的传达。


我最早的作品《只有不属于时间的东西才能在时间里永不消失》(hello Mona),重构了蒙娜丽莎的形象。当然这种图像的消费是一定存在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不断被重演,也是图像基因存在的形式。


Q:提到爱看广告,是被什么吸引?


A:广告每一秒钟都特别精华,几秒钟内要精准地抓住人眼球,还要记住这个品牌,这是挺神奇的事,做艺术家敏感是最重要的,我会对大众文化现象比较敏感。


Q:那当你发现了一个敏感点,会很快把它落实成一个项目吗?


A:不会,这个图像剧场的想法已经有两三年了,但一直没找到好的形式,后来在疫情的状态下特别适合做这个作品。


疫情期间,尤其因为要做线上展览,当观众点击视频,视频又跳到他的手机上成为他所暂时拥有的一个作品,这种意义变得很有趣。有时候呈现一件作品需要契机或强大的驱动力。



陶罐系列,陶土,张心一,2021



Q:类似图像剧场这种形式,还做过哪些好玩的尝试?


A:有个作品挺逗的,只在线上群里展出过,我用Siri说相声。Siri说话很标准,永远不会出错,但是相声贯口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的技术,所以这就像一个永不NG的表演。


Q:提到内心情绪,你的作品给人感觉很快乐,你会有痛苦的时候吗?


A:痛苦一定会有,比如创作,尤其这次展览,很疲惫。因为这次展览涉及到新的创作方式,随时都会出现问题。我希望我的作品给观众视觉上的愉悦,又能发现它沉重的部分,有点像喜剧的内核其实是悲剧。


Q:就像展览主题中“眼泪”的那句话。


A:那句话作为主题特别恰当。由于疫情,大家没有前几年那么高歌猛进,稍微有点儿悲观。好事和坏事会同时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特别会寻找平衡,希望大家能用这种观念对待每个时代遇到的挫折。



张心一“等待戈多巴胺”展览现场



Q:最早的美术史系列会选择最经典的画作为原型,这方面是受到了某些艺术家的影响吗?


A:从我的求学经历来讲,我基本是在研究生期间才开始真正接触当代艺术。我的很多创作灵感不是从艺术中获得,比如说我看一个作品会觉得很好,有时候会记不住这个艺术家是谁,也不会对崇拜的艺术家如数家珍,反而都是从生活或者大众文化中获得的。


这种特别克制的线条,比如早期对蒙娜丽莎的解构,这是我最先想到最有名的,起了个名字叫“hello Mona”,因为想到了Hello kitty。Hello kitty没有嘴巴只有鼻子。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解剖日本文化,Hello kitty原来是英国国籍,为什么在日本这么流行?为什么没有嘴,为什么很酷?解读说她有嘴但是被她的毛挡住了。


Q:挺有意思,之前还看到“没有嘴巴是为了不让女性说话”这样的解读。


A:Hello kitty作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很多女生认为她是可爱的代表,但是这种可爱背后有特别强大的消费主义的东西。



《Untitled-3》,天然大理石、橡木,张心一,2021



不做艺术家

我想去当群众演员


Q:对今后的年轻人来说可能网络世界会更像他们的现实世界,你怎么看?


A:我认为网络世界的逻辑是从现实世界中来的,应该有一个平衡,如果你不懂得现实世界的真实,你也体会不到网络世界的虚拟。现在网络世界还在不断地模拟现实,现实世界不断地虚拟化。


比如说我们去地铁,去飞机场,你被各种东西指引,是现实世界吗?其实有点儿像虚拟世界,让你下一步、再下一步。但虚拟世界又不断地去模拟,AI、VR爱再现现实,其实人还是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环境,因为虚拟世界的养分是从现实中来的


以后两方融合会更多,如果活在纯粹的虚拟世界,人的灵感会枯竭。


Q:对你来说,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A:现在其实就挺理想的,只是希望可以让生活更慢一些,现在的工作太多,时间被排得满满的。


Q:为什么想去当老师?


A:大学老师的状态既可以不断学习,也有时间兼顾自己的生活。可以跟学生交流,而不是每天起床就去工作室。接触年轻人,要思考,做科研,这些都能让我的思维变得活跃,不会对生活懈怠,这应该是最理想的一份工作,我的创作经验也可以分享给学生,这是相辅相成的。


Q:如果不做艺术家,你会在做什么?


A:以前艺术家是我的梦想,并且一度认为实现这个梦想之后就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我很想体验不同的职业,比如去当群众演员,放弃自我,去体验另外一种身份,从镜头前匆匆而过,我就是那个路人。


Q:哈哈你做不了路人,只能当女主角。


A:我真的不是表演型人格,我以前特别困扰,好多艺术家和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表演性很强。我特别不像那种艺术家,做不到酷一点、不合作。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Tong Gallery+Projects、在艺app
©️禁二改丨盗用

采访、文字、编辑丨rr
(本文引用部分节选自:张心一《世界上的眼泪自有其固定的量》)




#今日份视频号


世界最大 3D 渲染大赛第三届「动力机器」前 100 名作品出炉!这次 3D 艺术家 pwnisher 依然提供了一个固定场景和镜头,参赛人员必须遵循其中规则来制作,比如小球掉下和落入的时间是都是固定的,而边框和里面的内容可以随意发挥。此次活动功有2000多名艺术家参与最终选出了top100。想看100位艺术家的完整视频?点击@设计门。

#遇见艺术#艺术家#设计#创意#CG#动画#脑洞


#欢迎加入我们


新媒体编辑、视频号运营、直播&视频剪辑虚位以待

联系及简历投递:

[email protected]/13581996254(微信同号)

更多详情:在艺招聘丨寻找热爱艺术写作、创意视频的你





往期文章回顾


1596年,董其昌的“双城记”

三大画廊强强联手成立新公司,超级模式将颠覆艺术市场?

闫博:归隐山林八年,只想做好这一件事

2021NFT艺术市场的下半年要被它接管了吗?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