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刚刚过去的 2023 年,天下大事可真不少。今天我要和您聊一件表情包领域的大事,那就是" 吗喽 "表情包火遍全网,点开好多微信群,就像上了花果山。


这个 " 马留 " 可不是啥新词,起码在大约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这个词看着很简单,可要说起它的起源,专家们从宋朝吵到现在,一直都没吵明白。

耍猴摆小摊,写诗赠状元
北宋的首都是汴京,就是现代的河南开封。据北宋学者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诙谐上》引《倦游杂录》这本书记载,当时汴京有一种猴戏,就是在地上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喊哪个东西的名,猴子就去捡哪样东西。如果猴子拿对了,耍猴的人就喜滋滋夸奖它:" 着也,马留!"
" 着 "(zh á o)是 " 命中,达到 " 的意思," 马留 " 当然就是猴了。

北宋熙宁三年(1070)科举考试,有个叫叶祖洽的人靠拍皇上、朝廷的马屁,从第五等一跃升为当年的状元。有没中举的考生送给状元一首诗:
着甚来由去赏春,
也应有意惜芳辰。
马蹄莫踏乱花碎,
留与愁人作醉茵。
这诗表面上是在哀求大状元:您 " 春风得意马蹄疾 " 的时候可看着点,我们这些失败者正躲在草坪上喝闷酒呢,求求您别把草坪踩坏喽!可诗里暗藏玄机:它是一首藏头诗。把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那就是咱刚才见的那句吆喝:" 着也,马留!" 您看,这人是骂状元就像那个人家指啥它拿啥的大猴子!
听完故事,咱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故事除了告诉咱们 " 马留 " 一词产生时间不晚于北宋中期的熙宁三年,还讲了它流行的地点。今天 " 吗喽 " 是南方话,可您仔细看看,故事里可强调了,那句吆喝声来自 " 京师 ",那是正宗的河南话。
无独有偶。生活在两宋之际的学者胡仔(z ǐ)所著《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五《宋朝杂记下》引《桐江诗话》说,同样在北宋中期,山东的东平县里,有一伙人专门给人起外号。有个大官叫吕惠卿,长得瘦,说话时手上动作又多,这伙人就叫他 " 说法马留 "。
" 说法 " 是讲说佛法的意思。那时有一批人到处讲佛教故事宣传佛教,为了吸引路人注意,嗓门大,动作多,这是后来说书人的前辈之一。那些东平人说吕惠卿是 " 说法 " 的 " 马留 ",把吕惠卿气坏了。
从这两段记载看," 马留 " 一开始就是北方人的说法。

那 " 马留 " 这个词从何而来呢?其实,古人的看法已不一致。
假说 1
大军南征气势足,突然变猴找谁哭?
《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引用的东晋《俞益期笺》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留下过一小支驻军,都让他们姓马,这些 " 流 " 动到云南的 " 马 " 家人后来形成了一个小族群,就叫 " 马流 " 人。

在后来的几百年里,这段故事被讲了无数遍。在这些转述中," 马流人 " 的户口数一直都没变(可见这些记载极有可能都是从《俞益期笺》里抄的,记录者自己根本没调查过这群人),但故事里别的佐料多了不少。比如《新唐书 · 南蛮传》吧,其中 " 马流人 " 写作 " 马留人 ",特爱打架;当地还盛产 " 猩猩兽 "。

再到宋朝,指代猴子的 " 马留 " 这个词出现以后,有些学者就联想到了文献中的 " 马留人 "。比如两宋之际的《邵氏闻见后录》说:" 马留人 " 长得像猴,所以用 " 马留 " 喻指猴子。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则说," 北人谚语曰胡孙为‘马流’ ",这是因为 " 马流人 " 说话声音很怪,听着像猴叫。

可是,马流人(或称马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二百户的小族群,晋代以后是否还独立存在尚不好说。就算这个族群到宋朝还有,当时生活河南、山东一带的人想必也和这群人不太熟。北方人为何选用这样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族群去借喻常见的猴子呢?所以,后世学者一般都觉得这种假说只是古人的脑洞,谁也不信它。
假说 2
活蹦乱跳小猢狲,留在马厩 " 辟马瘟 "
古人相信,把猴子和马养在一起,马就不容易生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引《术》说,养马人:" 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 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一大堆常用古籍中都引用或转述过类似说法。明人谢肈淛《五杂俎 · 物部》甚至明确地说:" 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辞也。"

按照李时珍的说法," 马留 " 就是 " 留在马厩的动物 ",也就是猴子。这种假说避免了地理位置上的疑点,但它本身也有问题:假如古人想用两个字表达 " 养在马厩的动物 " 这个意思,最可能采用表述大概是 " 厩兽 "" 侣马 "" 马医 " 什么的。偏说 " 马留 ",谁听得懂呢?何况,如果 " 马留 " 之名真的来自这条传说,那这个名字可以快速流行,说明这一构词理据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宋代那些熟谙文献掌故的学者却给出了 " 错误 " 的解释,这说不通吧?所以,在现代,李时珍的这种观点也没得到广泛认可。
假说 3
百思不解怪 " 马留 ",古音、外语两处求
" 马留 " 的来源如此神秘,现代学者开始怀疑它会不会来自古语或外语。比如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在学术名著《上古音系》中将上古汉语的 " 猱 "(n á o)拟音为 *ml u:(星号表示后面的音是现代专家推测、构拟的古音,下同),这和现代的 " 吗喽 " 听着有点像;另一位学者潘悟云在《汉语历史音韵学》一书中更是将 " 猱 " 的上古音构拟为多音节的 *malu,与 " 吗喽 " 近在咫尺。不过,上古音一般指六朝之前的语音,如何与北宋中期才出现的 " 马留 " 记录联系在一起,是需要解释的。
再看外语。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一书提出,南方侗台语中,不少语言对 " 猴子 " 的叫法都和郑张尚芳、潘悟云对 " 猱 " 的上古构拟差不多,比如 " 武潘壮语 " 中 " 猴子 " 叫 ma4lau2,仫佬语中 " 猴子 " 叫 mu6lau2,都和 " 吗喽 " 差不多。不过,宋代文献中提到的 " 马留 " 大抵是当时豫鲁地区的方言。如果与侗台语有关,也需要进一步解释说明。
此外,呼斯乐《" 马流 " 词源考》一文又提出它可能来自女真语表示猴子的单词 *monio。可是,在北宋中期,女真尚未崛起,它的语言恐怕尚且很难影响到辽朝的腹地,更别提进入遥远的北宋了。更何况,按照现代学术界一般理解,不算声调的话," 马 " 的宋代发音很可能与 mo 不像;" 留 " 的宋音与 nio 相差更远……
除了以上三大类学说,专家们还提出过好几种不同的可能,但同样各有各的问题。时至今日,学术界仍然没法确定 " 马留 " 的词源。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 - 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清洁工 南开大学博士生
审核丨刘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徐来
责编丨徐来 杨雅萍
相关推荐
2. 洗澡后 " 秒穿 " 衣物会得阴道炎?9 个女性相关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
点亮 " 在看 "
了解吗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