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五人的新专辑为何引发一片争议

2023-02-16 星期四

告五人昨日发行新专辑《带你飞》,就我关注到的音乐号与乐迷评论来说,批评的声音居多。告五人如今的听众群体分为两部分,以2021年为分界线,一部分是2021年之前的,属于关注独立音乐与乐队音乐的乐迷;另一部分是2021年后的,是告五人在短视频平台爆红,以及伴随着小红书看演出的生活方式普及化以及“Livehouse”场景崛起后的歌迷。而这次新专辑的批评声,我想主要是发源于前者,然后逐渐蔓延向了后者,但是或许也不妨碍这张专辑里的不少歌曲会在短视频、汽水音乐之类的平台上依旧火爆。

在批评者来看,告五人做了一张“抖”化、俗化、幼稚化的专辑,令人意外。其实这张专辑的风格我并不意外,只是在表达深度上令我意外。告五人的属性本身就是一个在独立与主流的跷跷板上滑动的乐队,它起初就是独立乐队中写流行旋律最“好听”的类型,而且是具有金句传播属性与社交媒体文艺emo属性的乐队。告五人的跷跷板的两头,分别是独立审美与大众旋律,抽象金句与幼齿白话,乐队之声与抖式流行歌,它会滑向哪端,取决于创作者的心态、定力、境遇、市场反馈与价值观的综合力量。

告五人在某一段时期处在两者的平衡点上,所以让他们兼具口碑与商业、格调与传唱、文艺与流行、小众与大众,但是平衡状态是极难持久把握的,它微妙而易失,随时可能因为乐队的时代境遇与受众主体的变化,而滑向其中一端,成为失衡状态,这样的例子在乐坛里屡见不鲜,其中“爆红”就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因素。以我对告五人的了解,我认为他们绝不是一支会媚众的乐队,或主动向流量低头的乐队,但是人心的很多东西幽微而隐蔽,你的改变可能是浑然不觉的,时代的数字力量与眩晕景观,面对它们需要极大的清醒和定力。可以试想,当一位演讲者,闭上眼睛站在一个演讲台上,当他一睁眼,台下是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还是十万个人、千万个人、亿万个人,你面向听众体量所产生的巨大悬殊,会造成你说话语境、表达深浅与信息传递的直观和隐晦的极大差异,其实你的思想与擅长还是那些,就像告五人这张专辑的很多东西都是有迹可循的,但是下一秒你将要开口说的话立刻会变得截然不同,很多东西真的是真不知鬼不觉。所以对于告五人来说,这张专辑就像是短视频流量时代对于处在中心创作者的温水煮蛙、潜移默化、浸漫身体的异化与催变。

这张专辑让我听来,最大的问题是歌词与意义表达,告五人的歌词一向都是属于简单、真挚且暗含妙趣的,这种简单就像上面说的跷跷板,很容易滑向幼稚、矫情与无脑。如果说《迷雾之子》是迷雾青年面对过去未来的自我探索与存在,《我肯定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爱你》具有对时空维度与相遇机缘的哲学探讨,《运气来得若有似无》在2020年也算是疫情时代来临的第一年给予人们内心安全感的抚慰。那么《带你飞》究竟有何自我心声与生活体验,是小红书式的恋爱男女的甜腻情话与情侣秀恩爱的配图文案吗?整张都是这样的歌词会让人觉得缺乏营养,其实曲子都依然写得流行悦耳,但是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这样的歌词唱出来会给听众一种廉价感。

其次的问题是听感越来越主流化,愈发缺少独立的个性与具有创新性的色彩,告五人的迷人气质其实在《迷雾之子》里就已经确立,是一种不确定中的确定,迷雾里的坚定与前进,他们早期的非主流工业化、粗砺声响与种种尝试,以及并未收到大规模“群众反馈”而流露出的一些个性而自我的声音,都充满着一种真情而隐秘的气质,而在这张《带你飞》中,那种迷人的不确定感变得笃定又直白,他们成了确定的本身,而曾经他们和听众一样是身处不确定中的个体,如今甚至唯恐听众感受不到确定从而变成一种趴在耳边喊出来的直白口号,回味度大幅下降。其实这张专辑并不是很多批评所说的粗制滥造,音色、细节、制作等技术性方面都是精致的,但是他们曾经的流行悦耳与传唱好蹦只是音乐的副产物,然而在这张专辑里把副产物做成十道主菜来呈现,难免让人感觉甜腻,或者说偶尔做一首《给你一瓶魔法药水》是俏皮有趣,但耐不住是一个阶段的开端。听得出告五人在做这种10w+歌曲的同时也并不想失去“音乐性”上的追求,比如说《啊我忘了带伞》中的噪音流行元素,《我想要占据你》精巧的迪斯科/放克律动,《你所到之处》的拉丁节奏与非洲鼓配电子元素,若细究下来,都有技术上的可取之处。但对于老歌迷来说,你都唱“我多久没跟你去买菜”这种歌词了,我还何必在意那些精致的细枝末节?而对于抖歌迷来说,你让我好蹦就好,搞那些吵吵闹闹的东西做什么,这样的操作好比是小甜水里加辣椒面,这种音乐上的割裂也是这个短视频音乐时代的下沉市场与独立受众、音乐性与传唱度割裂的映现一角,因为创作者也身处这种受众割裂的中心。得益于短视频时代流量的每一个人,也终有那么一个时刻会尝到它的苦果。

在乐坛中常见两种创作者的转变之路,这种例子不是少数:

一种是年少成名,横空出世,第一张专辑便引发大众市场的轰动,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误读、批判与争议,在未尝到爆红的快乐时先尝到爆红的代价,面对批评比面对赞扬更敏感,于是厌恶大众审美并想极力证明自己,从而一张比一张告别大众主流,在先锋、实验的路上越来越让群众听不懂,而终于使得专家心服口服,可是多年后却也不再拥有歌唱时代的号召力,而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象牙塔之声。

而另一种是早期蛰伏,潜心创作的作品并未受到主流关注,风格独立,未走进大众视野,突然有一天某首歌因为某种机缘而“出圈”爆红,猛然享受到了流量所带来的快感与眩晕,他们不像第一种创作者所对流量有那种“与生俱来”感,于是既对流量诚惶诚恐,又唯恐流量如昙花一现,如果出圈的那首歌恰好是他们最通俗的作品,那么便一头扎进了大众通俗的创作中,从严肃创作者变成了通俗创作者,开始令大众疯狂,令老粉哭泣。

在我的观察中,第一种对于大众审美的厌恶与第二种对于大众审美的拥抱,他们认为都是出于自我真心,但都存在着遗憾。前者容易理解,那是一种受到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真心,但对于后者,我一直难以理解,曾经写出过那么纯粹而独特的作品的人,为何成名后不断地痴迷于平庸创作,而且发自真心且真诚地认为自己后来的作品更好。后来我明白,人是一种需要在他人的反馈与共鸣中得到自我确认的动物,以至于,这种确认的重要性,会把曾经的自己认为是平庸但获得广泛共鸣的作品,生出它是优秀的作品的错觉,而自己面对这种自恋却浑然不知,以至于在本质平庸的创作中不断走下去,并认为自己保持了真心。可是在不知不觉中,那股天然地对艺术之灵的感知也在不断被降低与破坏,直到有一天,有不少支持者开始反水,继而又有跟随者加入了批判,对于清醒的批判者来说,那是长期欲言又止终于忍耐不住的爆发,而对于跟随批判者来说,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朦胧又不太好的感受被唤醒,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水大军。我想这个道理,不仅是音乐人,任何艺术创作者,甚至是自媒体都需要警惕与共勉。

于是我很佩服那些被流量冲击而宠辱不惊不动摇艺术感知的人,佩服回响稀落而坚持纯粹创作的人,也佩服因爆红遭受争议依然坚持自我不躲避真实表达的人,他们是时代喧哗中岿然不动的创作者。告五人是我喜欢的一支乐队,这次所遭遇的批评未必是坏事,昔日的迷雾之子想要带你飞,飞到甜美又眩晕的云端上,才发现那是一场空虚之景,是一场若有似无的运气,而在打开了虚浮速朽的礼物后,下一次也许又会重新落地,变回那个视线混沌却理想明晰的迷雾之子。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