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艺里上乐理课,可以拯救听众的音乐审美吗?
2021-09-09 星期四
以前有一句话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非常适用于今年的这档《明日创造计划》。我是万万没想到,一向以娱乐性>专业性的《明日之子》今年居然破天荒的180度大转弯,把目光放到了“专业市场”,在受众上开始针对我这种学音乐的人。
因为今年的这档《明日创作计划》,开始实打实地从和弦、和声进行、旋律、调式、律动、音乐风格、音乐史的角度给观众上课。差不多就是你把:和声级数、音程关系、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一些中古调式这些基础乐理+一些简单的和声学给简单学一遍,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懂这些科普了!
当然,这种门槛对于我们哎呀音乐的读者来说相当于没有门槛,就算有些读者乐理不好,看懂还是毫无压力的。但这也让我佩服节目组的勇气:不撕逼,不搞花里胡哨的浮夸环节,回归简单朴实的乐理环节。以当前的眼光来看,《明日创作计划》可能是目前最让“内行人”感到舒适的综艺。在第一期时,节目借着几位使用万能和弦进行的选手,很通俗详细地向大众科普了什么是万能和弦。尤其强调了一点:万能和弦是创作初期的人最喜欢用的和弦。当几位使用万能和弦进行的选手表演时,节目贴心的配上了和弦功能谱和钢琴键位图。
通过这几位选手的表演,节目组暗示了如今的华语原创音乐万能和弦泛滥的情况,并指出这些音乐:过于相似,缺乏惊喜。比如那位"要不要买菜"选手,他的作品主副歌之间的起伏对比不明显,副歌的旋律没有突出张力,而且321的下行走向不像是进到副歌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过渡段。副歌用到了大量重复的动机,每一句之间的变化听着就很小,而且所有的音都是在改变和弦的重拍上,也对应了邓紫棋在节目里说的节奏没有变化。但与此同时,节目组也指出了4536这类和弦进行的特性:性价比高,怎么写都是好听的。而后来大部分选手也大方承认了,自己是第一次写原创,印证了前面的观点:套用万能和弦是不成熟的创作者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当接下来的选手叶子洋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调外和弦这个技法后。节目组则是通过他,好好向大家科普了什么是降7和弦。值得称道的是,节目组并没有死板地向观众科普,而是以叶子洋为例子,发出了设问:为什么叶子洋的曲子与前面几位如此不同?
节目原文:在原本的1—3m—5—4走向里,他使用降7级(降7、2、4)代替了5级(5、7、2)解决。后期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解说这种和弦使用:放学回家的路上,原本可以直接回家,但是路上去买了一杯奶茶再回去。但在这里节目组没有提到的是:此处使用降7和弦代替5级和弦,实际上有调式互换的作用。首先G调的降7级是F,四级是C,如果按照五度圈推,如果把1视为F的话下,那么C为F的五级,这个解决的方式是通顺的。所以降7这个调外和弦的替代也合理,它相当于是一个从F调借来的和弦。节目非常钟爱那些在作曲上会用心的选手,在给了他们大量镜头的基础上,将这些选手别出心裁的地方以科普的形式告诉观众:为什么TA的曲子和别人不一样?例如第二期的李天姿选手,不光告诉了大家她的旋律运用了自然小调和多利亚,同时也向大家科普了这两种调式。
例如第一期的胡期浩,虽然同样是使用了万能的4321和声进行,但对R&B有经验的他通过经过和弦、三连音、副歌前置等技巧,丰富了歌曲的听感。在观众根本看不懂这些乐理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节目组对这些新生代的音乐人已经非常照顾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因为这档节目有了这些乐理科普环节,所以才变得诚意十足。除开给观众上乐理课,在流行音乐作曲技巧的科普上节目组也没闲着。
早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多次提到过一本书:研究流行音乐必读的《贩卖声音》,其中提到了一点:“尽管有很多所谓‘秘诀’,但是作曲有两个公认的规律:一是熟悉感;二是简单度。”第一期的初舞台,率先登台的壹月、GG龙虾两位选手,在他们的作品里,都使用了“重复”这个手法,来强化记忆点。节目组也对这种手法的原理进行了科普: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台复读机,重复的段落越多,被记住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也不是说什么元素都无脑重复就好。把一些本身不具有亮点的元素,反复循环,很可能在听觉上造成厌烦。他们的旋律、歌词本身都没有太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不停地重复“吃吃吃吃饭、写写写一些”以及“你们很酷但是我想吐”虽然很洗脑,但这种洗脑是偏负面的。这种元素的简单重复,前几年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首歌叫《逐梦演艺圈》。而不光是流行音乐,对于其他小众风格的音乐,节目组也十分认真地向观众科普,试图让观众明白这些被他们忽略的宝藏。甚至连九寸钉这种在国内冷门无比的乐队都得到了科普,这让我非常惊喜。(在这里给大家偷偷安利九寸钉和Johny Cash大爷两个版本的《Hurt》)
然而节目虽然在科普方面已经做得相当有诚意了,但在选手方面,表现正如马頔说的那样:良莠不齐。这个问题在另一档音综《我的音乐你听吗》也产生了讨论。节目中固然有优秀的选手,可绝大部分仍然距离老一辈音乐人有很大差距。需知道一个人的创作巅峰期也就是在他们这个年纪了。除开一些经常创作的选手外,很多选手的作品储存量真的很少,有些只写了一首歌就来参加节目了。并且很多人都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得的认可,并没有打过专场巡演、专辑销售这些硬仗。但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节目中选手的经济条件似乎都非常不错?单单是在第二期节目里,我就看到了两把价值不菲的吉他:一把吉普森蜂鸟、一把吉普森J45。后者的J45我看不出款型,如果是限定款,那么价格在5W~7W,如果是基础款,价格大概在1W~3W。这也让我有些感叹,如今我们的音乐人们有了更好的设备,更好的条件,但整体的原创市场却迟迟得不到的进步。(没有针对选手的意思)
这并非是创作者和选手的问题,而是多年来唱片公司背后对于音乐原创内容的轻视所导致的问题。现阶段《明日创作季》的比赛还在进行,选手们的表演也日臻成熟。近两期节目的科普内容,相对而言少了一些,转而增加了更多的幕后训练内容,以及导师的指导。
尽管如此,在选秀节目日益泛滥的当下,《明日创作季》依然有其可贵之处。作为一档选秀类音乐节目,这样的科普可以帮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让他们对音乐开始具备一些基础的素养。同时网络上的争端也会少掉很多,这样更有实力的音乐人也会被更多人看到。但我担心的地方在于,观众在对乐理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接受这些知识,这是否能对他们真正造成影响?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关注公众号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