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 " 风口上的猪 " ,这是 2018 年,人们对 AI 公司的预测。
2018 年李开复就预言过,很快会有一大批AI 创企将会 " 死亡 " 。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从 2022 年底开始, AI 以刹不住车的速度,再次狂飙起来。。。

有些人在装作专家,向你兜售各种 AI 课程,赚得盆满钵满。
那些曾经信仰 Web 3.0 和元宇宙的人,突然开始往朋友圈里转发 AI+ 元宇宙的项目。
甚至连李开复自己,都忍不住搞起大模型,还反被绊了一跤。。

往往越是被吹捧、编织的美好未来下面,破裂的泡沫就越多。
乐观、爆发的同时,亏损、倒闭也在同频发生。
>/ 4 个人的 AI 公司
恰巧,差评君有一个今年入局搞 AI ,并且快速经历 " 死亡 " 的朋友,他叫杨泽玮。
今年 25 岁, 2020 年从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是一个狂热的创业爱好者。
杨泽玮的创业备忘录

他相信自己能成为中国的马斯克,他把这个有些疯狂的名人奉为偶像,甚至于微信头像都用的偶像照片。
杨泽玮的微信头像

几乎要把深圳,乃至半个中国点燃了。
点燃的人中,当然也包括了杨泽玮。
连他这个完全没了解过的人,都敏锐地感觉到了:AI 在国内正打得火热,随便做做就能成功。

又花了几天,招了两个实习的大学生程序员,分别负责前端和后端。
一个草台班子,就这么搭起来了。。
这 4 个人里,没有一个是懂 AI 的,连杨泽玮这个发起人,之前对 AI 也是一窍不通。。
非要说的话, DALL · E 2 上线的时候,他上手试过几次,这就是他的全部了解。

他的项目,不是什么 AI 大模型,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工具——一个把 AI 和设计需求结合起来,专门供给设计师出图的网站。
你给张图,或者输入文字需求,它就能输出满足你需求的图片。
在 AI 火的这几个月,估计有成百上千类似的应用,被加工上架。
因为这件事并不是很难做,拿杨泽玮的项目举例,他的网站主要是基于 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这两个模型,把这俩东西调整得更适合新手。
就好像单反和手机,单反非常笨重,而且有大量的参数要手动调整,而手机就是更小白、更清晰,自动适配各种场景。

就比如你要生成椅子,他们就找了一堆优质的椅子图片,标注好,给模型学,这样它生成的椅子效果就会更好。
与此同时,他还整合进了一些面向行业的模型,通过一点点测试,调出更符合他这个设计师审美的参数。

所有的方法和教程,都是他们从 b 站上免费的教学视频里,现学、现扒的。

根据 @小饭桌 的采访,很多投资人都是从 @跟李沐学 AI 这里学的

他甚至觉得: " 很多大公司,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
根据他的说法,绝大部分的 AI 绘画网站,还都是集中在生成美少女图片。其他的 AI 产品,大多也是主要用于 " 玩 " ,或者单纯地复制别人的产品。
但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对设计师来说很实用,而且一家知名设计公司的老师,曾经表示他产品里是有设计思路,看得出是设计师做的。
这一把柴火丢进去,杨泽玮觉得自己马上就要一夜爆火了。
由于项目已经停摆,差评君只能放一些试用案例

最后赚了二百块。
然后,现实马上给了他一个结实的巴掌。
原来做产品才是整个链条里,最简单的一环。古语有云: " AI 热潮里,赚到钱的只有卖算力的和卖课的。 "
他以为走会员付费制,用模型的使用次数来收费,就能维持收支。然而,盈利问题恰恰是AI 的死穴。

几个人算了算账,光是房租再加上租用 GPU 的钱,每个月最少得花去一万多。
项目启动 6 个月,前后烧光了二十多万。但是,全部盈利只有几百块。

7 月份,一个叫妙鸭相机的软件,冲到了软件榜榜首。这应该是国内 AI 应用里,第一个现象级的出圈应用。

而且,即便是出圈了的妙鸭,也没有对外透露过盈利情况,并且热度也转瞬即逝。

一个做过设计工具的老师,明确和他们说:
" 别人愿意花几万块钱请客吃饭,都不愿意花几千块钱买你一个工具。 "
这并不是个例,国内外都是如此。国外一个 AI 绘画公司,成立 4 个月就关门歇业了,关门前,创始人痛心疾首地控诉说:这玩意根本赚不到钱。

他们发现多数的人只是冲着蹭流量来的。AI 成了一个全新的噱头,什么行业,跟 AI 沾点亲、带点故,就能卖得更香。
比如曾经一家号称要用 AI 来赋能教培的培训机构,主动找上了他们。
结果,聊完发现对方只是想借他们的 AI 绘画软件,来多卖几门画画课。

对于竞争力不强的小团队来说,大多数企业只是想空手套白狼,或者白嫖产品。
比如前面的教培机构,愿意给的唯一报酬是一句轻飘飘的 " 帮你们在学生之间做宣传。 "
杨泽玮不仅一分钱赚不到,还得往里搭人力和算力。
就算愿意付钱使用,企业也会把价格压得很低。实际每出一张图,他们都是在亏钱。

因为 AI 烧钱太猛,所以大部分投资人的原则是:多看,少投。反正 AI 项目遍地都是,勤奋的投资人每周可以看 10 个 AIGC 项目。
甚至还有很多人打着投资的名号,在创业者这里恶补 AI 知识。

你就觉得他们喜欢说一些假话 "
更让杨泽玮感觉到割裂的是,一边是赚不到钱的现状。而另外一边,辗转在各种 AI 创业者的大会上的时候。
" AI 就是未来 "、" 大模型将引发工业革命 " 等等的各种论调,还在满天飞。
在座的创业者也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吃到了风口的红利。
但,杨泽玮的合伙人可达鹅觉得这些说法都是虚空的, " 跟这些人相处久了,你就觉得他们喜欢说一些假话, "

就拿她自己来说,现在找一份 AI 相关的工作,工资比她原先翻了 3 倍,岗位选择也更多了。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了, 2030 年中国的 AI 顶尖人才缺口将达到 400 万人。
而在目前的招聘市场上,很多的 AI 求职者都不了解 AI 。像她这种有相关的运营经历的,已经算半个抢手的专家了。

但是,这个未来又会持续多久呢?没准 AI 创企的下一个寒潮,可能又很快要来了。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多的是怕被淘汰的人,也多的是下场淘金者。
有人一夜之间财富蒸发,有人趁机猛捞了一笔。

从立项到关停,前后只用了 6 个月。
他一再和我强调,停摆只是暂时的。等到有资金了,项目还是会重启。
因为即便是这样,杨泽玮依然坚信未来 AI 的潜力。他和他的产品,只是时机和环境还不对。
尽管现在,这个项目只剩下一块公司的牌子,在他的厨房里挂着。和调料瓶们挤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