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乌克兰教训——不打台湾,还是怎样打台湾?

2023-06-25 星期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为何说乌克兰战争可能不会吓阻中国?》,作者Yaroslav Trofimov指出,鉴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和理论、乃至军衔徽章方面都具备历史相似性,所以中国军队指挥官现在仔细分析俄乌战争并不奇怪。一些西方高级官员说,中国从分析中得出的一个可能的战略结论是,俄罗斯投入的兵力太少了,以为乌克兰会投降而不是决意战斗到底,因此势必会受挫。这些西方高级官员警告说,中国学到的军事教训是,中国将需要以大规模的极具震慑力的打击来对付台湾,会组建一支庞大得多的部队,并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出核威胁这张牌。

文章引述台湾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高级成员王定宇的话说,希望习近平已经从乌克兰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如果你入侵并试图欺负一个邻国,你将会失败,整个世界将站在一起,团结程度超过你的想象;但如果习近平吸取的教训是:他不会像普京那样犯战略和战术错误,普京是愚蠢的,而他自己是聪明的,学到了如何打赢一场战争而不是如何不开战,那么乌克兰的教训可能会成为中国的悲剧。

布林肯访华呈现"复古"趋势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布林肯的北京之行,中美关系是"破冰"还是"分级隔离"?》,作者杨山认为,这次布林肯的访问,展现出了一种"复古"的趋势:中美关系变得更依赖台下功夫和正式外交之外的渠道了。这样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中美双方对布林肯是次访问北京的"预告"之中。在此之前,先是习近平在四月底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随后是中情局长伯恩斯在五月秘密访问北京。这些前后相连的事情,我们很难判断说就一定没有某些台面下的沟通和协调过程。再然后,才出现了布林肯访华的安排。相比年初被气球"搅黄了"的布林肯到访,拜登这次提前数周就开始吹风称中美关系将有所改观。甚至,其后由《华尔街日报》放出的中国在古巴建设窃听设施的新闻,也没有再像气球事件那样对布林肯访华的安排甚至双方气氛构成影响。可以合理推测的是,中美在会谈之前就已经对此次会谈的形式、内容和结果有了大致的安排和期待。而这些都是台面之下完成的。

文章说,秘密外交的存在,也说明中美双方对于如何处理彼此关系,都没有明确的战略。

中美双方至为止都在进行某种"火力试探"--你戳一下我这里,我碰一下你那里,看看对方反应如何,然后再看自己还能做什么。显然,中美都没有做好真的"共治"的准备,新冷战仍然是一场零和游戏。至少在当前,对核心议题的"隔离",其实意味着双方都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对方会主动或者被迫在核心利益上作出一定的让步。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通过"隔离",更耐心地在不自我损失过大的前提下等待机会。不过这也意味着,中美的冲突,至少还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角力阶段,才会让人看到某种稳态或根本性的变化。

  • 布林肯抵达北京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不铺红地毯、只给画红线

    布林肯此次北京之行是美国国务卿5年来首次访华,也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方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不过,当布林肯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没有红地毯,没有人献花,到场迎接的中方官员只有相对级别较低的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有意思的是,机场地面还画有几道红线,而现场照片也正好捕捉到布林肯脚踩“红线”的瞬间。在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性低谷之际,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具有象征性意义。不过,也有专家指出,除了希拉里·克林顿2012年作为国务卿访华时中方为她铺了红地毯外,克里、蒂勒森、蓬佩奥等美国国务卿抵达中国时,停机坪也没有红地毯。

  • 秦刚会晤布林肯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中国官媒不提布林肯说了什么

    布林肯6月18日早上抵达北京,下午抵达钓鱼台国宾馆,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会谈。不过,中国央视18日晚上7时播出的《新闻联播》却没报道此事。对于布林肯和秦刚长达6、7个小时的会谈,中国官媒新华社等只报道了秦刚以训诫口气表达的中方立场,但未提布林肯说了什么。新华社称,秦刚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最突出的风险”。

  • China | US Außenminister Antony Blinken in Peking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分析:为习近平11月出席旧金山APEC峰会铺路

    布林肯在与秦刚会谈后在推特写道,双方讨论了如何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负责任地管理两国的关系。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出,布林肯强调了双方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提出和中国在一些议题上可以合作,但同时表示,美国将继续保护美国人的利益,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华尔街日报》先前分析,美中最近恢复对话的驱动力之一,是定于1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北京希望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该会议并与美国总统拜登单独会面铺平道路。

  • China Peking | Blinken Treffen Wang Yi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口罩的意义

    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到,在布林肯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分别与中国外长秦刚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为首的中方代表团会晤时,除秦刚、王毅以外的中方人员都戴着口罩,美方人员除布林肯外也“入乡随俗”地戴上了口罩。今年3月北京斡旋沙伊两国达成协议的画面显示,在三方会谈上,所有官员都没戴口罩,与现在布林肯会晤北京官员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 习近平接见布林肯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悬念揭晓

    直到最后一刻,中国国家主席、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是否会接见布林肯一直是一个悬念。就在布林肯抵达北京的前夕,中国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微软前总裁盖茨,称其是老朋友,并表示他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分析家认为,如果习近平不见布林肯,那中美关系将会更加堪忧。如果见,双方关系可望进一步缓和,习近平11月赴旧金山参加APEC峰会时也可能对美国进行一次正式访问。

  •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布林肯完成此行的主要目标

    按惯例,美国国务卿访华,中国领导人都会与之会晤。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布林肯前任蓬佩奥2018年10月访问中国时,习近平就没有见他。当时,中美贸易战已经登场,美国副总统彭斯刚刚发表强硬的对华政策演讲,双方关系非常紧张。如今,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在中国气球侵入美国领空事件后推迟访华的布林肯,意味着中美将保持高层沟通,而布林肯也达成访华前宣布的与中国进行“坦率、直接和具有建设性”讨论的主要目标。会谈中,习近平坐在正中,左右手的长桌分别坐着中美官员。习近平和布林肯均没有戴口罩,而此前在与布林肯会晤中没有戴口罩的秦刚和王毅则和其他官员一样戴上了口罩。


"指鼠为鸭":中央集权下的基层焦虑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中国"指鼠为鸭"争议:地方治理失灵中》,作者方琮嬿认为,中国江西省近日发生的"指鼠为鸭"事件看似荒诞,其实反映出当今中共政权下地方治理面临困境,因而产生治理失灵之问题。

文章说,自习近平上任后,中共采取高压与强硬治理手段因应社会不满与需求,同时打击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维权力量,使得国家与社会互不信任,造成恶性循环--一旦有风吹草动官方就打压或者分化社会异议,即便多数社会争议与集体行动为利益取向,鲜少上升到政治诉求。从这次的事件可看出,连基层都充满了焦虑,深怕诚实以对会带来更多民怨及上级的问责,导致校方与基层官员"指鼠为鸭",意图透过荒诞说法来强迫学生收回质疑,平息网民批评的"维稳"回应。

作者认为,江西基层官员的"指鼠为鸭"回应可说是地方为了执行"维稳"而操作过头,除了强迫学生改口外更试图在舆论上反制,借此掌控人民思想以避免上级问责。此因应模式会增加中共整体的治理成本--地方的极端回应反而引发更多的民众不满,当民怨累积后才惊动高层介入,最后才促使地方采取较为合适的手段"补救"。在这次江西的事件中,代表中央的"央广网"和央视在网路争议延烧数日发声质疑校方与基层政府的处理,才有了省级政府大动作组成联合调查组与后续处置。即便调查组的结果认定饭菜内的异物是鼠头,但官方的威信已经被削弱。地方的治理失灵乃是中央过度集权下的后果,因此类似的现象很可能再次发生,逐渐影响中共的政权正当性。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