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我读了很多有关PKM:个人知识管理的书籍和文章,依据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调整我的阅读工作流。随着阅读内容的变化,新工具的出现,我的阅读工作流不断更新迭代,现在它已经是个完善的工作流。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分享在2021年底这个时间点,我在的阅读工作流。信息源
稍后阅读
划线批注
临时笔记
永久笔记(知识库)
回顾系统
创作输出
01 信息源
文章
文章是我日常读的最多的阅读材料,我会从Newsletter、公众号、blogger或是朋友推荐的文章中筛选出我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在我关注的领域(效率工具、互联网、商业),我会保证我的信息源是最优质的。每两周我也会在我阅读的文章中,挑选出有用或有趣的文章,在我的Newsletter中推荐。如果你也对这些领域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或将这份Newsletter订阅到你的邮箱。书籍
书籍相较于文章,内容更加系统。想要系统地学习一个领域,离不开阅读书籍。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时,我追求的是高效阅读和记录,会优先选择电子书,便于记笔记和存档;阅读非虚构类书籍,如散文或是小说时,我则会选择纸质书更加容易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动态
除了文章与书籍,推特/即刻/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还有许多KOC/KOL的动态也值得一读。动态的篇幅或许非常短,却是作者思想的浓缩,且实时性更高。关注认可的社交媒体账号,可以了解到他们正在关注的领域,思考的问题。像是王兴的饭否账号,张一鸣在2013-2017年间的微博动态、Naval的推特账号等等,都很值得关注。02 稍后阅读
真正开始阅读之后,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都不是应该读哪些书,而是想读的东西太多了,怎么也读不完。文章和动态亦是如此,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有限,想读的又太多,永远也无法读完。因此,将发现内容和消费内容两个步骤分开,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稍后阅读」(read it later)。在看到想读的内容时,先收藏起来,稍后在阅读。收藏家谬误
但稍后阅读非常容易陷入「收藏家谬误」(收藏了=我读过了)read it later 就 变成了read it never。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看看你的微信收藏夹和浮窗里,有多少收藏了但还没读的文章呢?克服收藏家谬误,我总结出来的方法是——只收藏真正有用的内容很多人在收藏时,并不是真的想读。往往是因为内容字数太多,自己当下无法处理完。所以先收藏起来。此时,收藏的动作其实是一种逃避,而不是真正的收藏。正确的收藏方式,应当是先将内容大体过一遍,知道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个?
要怎么用这个知识?
什么时候可以使用?
最后,应该给收藏的内容做上标记,确保下一次自己看到这内容时,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阅读它?稍后阅读工具:Cubox
在稍后阅读这一步,我选择的国产的cubox这款产品。他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收藏链接、文字、图片、文件等。相较于国外的pocket、Instapaper、Raindrop等服务,Cubox胜在本土化,更加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如图,使用cubox的微信收藏助手服务,在微信中查看公众号消息时,看到一篇曹政老师的文章,只需要转发到cubox微信收藏助手,在转发时加上“#元宇宙 “就可以自动将文章收藏到cubox中,标签功能也满足了我对内容进行标记的需求。微信发送到cubox快速收藏
除了收藏功能外,cubox还支持后续在阅读过程中的划线批注,高亮回顾,保存页面快照等等。但因为其他功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没有深入使用,后面会再将其原因。
03 划线批注
在阅读的过程中,批注是很自然的事,从学生时代用荧光笔划考试重点开始,在阅读的过程中划线和批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重点以及有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把自己的见解、共鸣、不解和想法批注在书本的内容上;
划线批注工具:Hypothesis
Hypothesis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网页和pdf文件进行划线&批注,并且支持API导出,可以和其他的软件完美适配,是我工作流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由于它目前只支持阅读pdf文件和网页,阅读文章我会尽量在浏览器上进行,阅读书籍,我甚至会将其他所有格式的电子书(.mobi .equb等)转化为pdf再阅读。例如下图,是我在阅读《这就是OKR》一书时的划线&批注:不过Hypithesis目前对移动端的支持比较差,在手机上阅读时的批注行为,只能寻找替代方案。恰好前面提到的Cubox,支持在移动端阅读时划线&批注,多端同步(如图)。可惜手机那样小小的屏幕,用来阅读始终还是太费劲,我就比较少使用这个功能。如果你是在微信读书阅读公众号文章或书籍,使用微信读书自带的划线和批注功能,是最方便的。但也必须接收微信读书的划线导出方式单一,只能按整本书或整个公众号的维度导出划线。04 临时笔记
我在阅读时会记录临时笔记,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是书的一个篇章后,用自己的话将作者论述的过程记录下来,简单描述论据,把知识写进一张知识卡片里。
临时笔记与永久笔记有什么区别?
临时笔记工具:flomo
flomo是一款轻量级的笔记工具,我在这篇文章中有介绍过这款工具。创始人刘少楠,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很深入,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很多用户都是受到少楠笔记理念的影响开始使用flomo。flomo的功能非常简单但有效,简单到像是一个只有一个人使用的微博或饭否:记录卡片式的笔记;
支持给笔记加上标签;
笔记支持随机回顾;
少楠的笔记理念,和产品功能,你可以在官网查看:https://help.flomoapp.com除了flomo的基础功能外,神通广大的用户们也利用flomo开放的API接口,给flomo开发了如导入微信读书划线,导入kindle读书笔记等功能(flomoplus插件)。在flomo的最新版本中,支持了自动将flomo笔记导入到Notion中,也成功将我的工作流变得更加自动化。
出于对flomo笔记理念的认可,和对创始人的信任,相信flomo未来一定会越做越好,买它!用它!如果有一天,我需要和别的产品去pk功能丰富度,请把我卸载掉,因为我丧失了灵魂
——flomo创始人.刘少楠
05 永久笔记(知识库)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里,作者分享了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使用的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书籍中论述到:「我们的大脑擅长思考,却并不擅长记忆。而知识库擅长的便是存储和记忆。创造一个知识库,其实是大脑的延伸。让大脑和知识库都做自己更擅长的事,大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知识库帮助大脑更好地记忆。」如费孝通先生在形容社会结构时所说: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存储什么样的知识。
相信在笔记系统里也有一样的道理的,使用网络结构存储的知识更适合存储我们碎片化的思想,例如读一篇论文的想法,读一篇公众号文章的想法。而对于那些有明确归属学科的,线性的的知识,例如一门机器语言的学习,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则可以使用树状结构来承接。
永久笔记工具:Notion
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Notion,只能说遇到Notion的时刻,它比心动女生更让我心动!使用Notion作为知识库,如所有河流终将东流入海一样,所有的知识,最终都会流入Notion。06 回顾系统
人类的大脑有遗忘机制,唯有理解与重复,才能把知识牢记于心。① 划线批注回顾:Readwise
Readwise——这款将我的阅读工作流串在一起的工具。
整合了20多种阅读服务工具,像我使用的Hypothesis,kindle,Inoreader等等,都支持将划线和批注实时同步到Readwise;
支持将你的划线和批注同步到知识库软件中(Norion/Roam/Obsidian)
按照记忆遗忘规律,每日提供15条回顾,发送回顾消息到你的Readwise和邮箱;
有了Readwise,我可以将我的划线和批注,流入到notion,定期回顾,实现了阅读工作流的闭环。
PS. cubox目前也支持了高亮回顾的功能,但功能相对比较初级,此处便不展开描述。flomo也提供了在微信或是小组件中回顾笔记,支持设计更新频率和回顾规则。flomo设置回顾规则
为了提醒自己多回顾,我甚至手机首页大部分篇幅(4X4的小组件)都给了他们。Cubox/Readwise/flomo的回顾小组件③ 永久笔记回顾:Notion
07 表达创作
在学习到一个知识后,需要将它用自己的话把他讲出来。费曼学习法
物理学家费曼公认地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总结道:理解一个知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这个理念被后人成为费曼学习法或费曼技巧:只有当你把一个知识表达清楚,才算真的掌握它。选择你想要学习的知识,讲起写在白纸上;
假装你正在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解释这个知识;
如果解释遇到困难时,回到书中寻找答案;
简化你的解释,并创造类比;
在消费盛行的时代里,去创作吧
大多数人在结束了教育生涯后,便不再写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消费——消费金钱,消费内容,消费情绪...消费主义确实让人很爽,但人活在世界上,人生的意义,其实是靠创造性的行为,一点一点地构建起来的。你可以选择你擅长的方式,向世界表达。做视频、写文章、画画....任何创造性的行为....写作是创造性行为中的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如果你不知道写点什么。就从写日记开始吧,写日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察觉自我,察觉生活中细小的美好,这些美好一点一点构建出了生活。写作工具:任何软件/硬件
只要你愿意写,用手机或是电脑,用word或是记事本,甚至是纸和笔,都是可以的。最后:不足与展望
全局标签系统的缺失
标签的出现是因为树状的分类不再适合对这个多维度,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可以看到,阅读工作流的每一环都离不开#标签 ,但现在还没有一个工具,可以将所有工具的标签串联起来。理想的效果,是点击#营销 标签,我就能看到所有与营销相关的划线批注、临时笔记和永久笔记。那得多酷啊!但目前还没有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而且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分散在各个系统中,这样的标签系统似乎难以实现。Cubox有望替代全流程
cubox的功能非常多,在收藏、阅读、划线、回顾等阶段,都可以看到cubox的身影。但对我来说,我只用它来收藏文章,其他的功能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别扭:使用它来划线批注,但cubox里的批注不支持导出到知识库;
cubox目前的归档系统设定并不好,归档后的文章无法再回顾;
cubox的回顾目前只支持小组件回顾, 回顾规则也比较简单;
因为cubox的不完善,我目前仍需要使用Hypothesis和Readwise来连接我的工作流。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明显地察觉,我无法将所有学习到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表述出来,越写想表达的东西越多,难以取舍。所以这篇文章只写了我目前在使用的方法。后续我会将这些知识更好地梳理,将最重要的内容写进文章里。如果你也对阅读、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公众号,不错过新文章。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可以点赞文章,或是转发给你喜欢的人,或是给我买杯咖啡,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一起学习,你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不苟活日记 潦草学者 的 思考与感受
4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