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768 篇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德川时期(1603-1868)的纸币呈现出一个有趣的谜题:尽管纸币币值一再暴跌,它仍然被普遍使用。D'Amico在2023年发表于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的文章试图解开这个谜题。文章通过研究日本东北部的仙台领地,揭示了普通民众如何将原本服务于国家财政的纸币转变为适合日常交易的低面额货币。
现代早期日本的货币
德川时代的日本被划分为幕府直辖地和260多个半独立的领地。幕府发行了三种主要货币:不同面额的金币、按重量计的银币和主要由铜制成的小额货币。西日本主要使用银币,而东日本使用金币进行高价值交易,但到了18世纪晚期,金币成为全国实际交易中的标准货币。由于政治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幕府发行的货币主要集中在其控制区域内,导致领地面临货币短缺。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领地发行了多种形式和面额的纸币,作为在其领土内流通的地方货币。
17世纪上半叶,日本的一些领地首次发行纸币,到18世纪晚期这种做法变得普遍。约80%的领地使用纸币,共发行1694种不同的钞票。贵族家庭、寺庙和商人团体也发行了自己的纸币。纸币占流通货币总量的比例估计从18%到50%不等。在日本的许多地区,纸币和小额硬币成为日常使用的主要货币形式。在某些领地,甚至使用纸币支付武士津贴和村庄税收。19世纪时,日本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纸币,与其东亚邻国,如朝鲜、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晚期德川时代的仙台领地
仙台领地,位于日本东北部,当时的人口约为70万。尽管东北地区在传统文献中被描述为经济相对落后且对稻米农业过度依赖,但到了19世纪中叶,仙台生产了红花、染料、烟草、生丝、海产品和铁器等多种商品。为管理和支持稻米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领地依赖于与商人金融家的合作,他们筹集现金或发行纸币购买盈余商品并管理其运输和销售。
像日本其他地区一样,仙台领地发行纸币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684年。到1871年,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旧纸币仍在流通。此外,仙台领地还被幕府允许自行铸造小额铜铁钱币,以缓解领地预算压力。这些铸币活动受到幕府的种种限制,但实际上,仙台的铁钱在日本全国流通。
表一 德川时代晚期的物价
在德川时代的最后几十年,日本的货币和财政环境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由于对西方帝国主义威胁的军事反应,日本各个领地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以仙台领地为例,为了防御俄罗斯的入侵威胁、进行军事训练和建造新战舰,领地进行了过度借贷,导致严重财务压力,最终在1850年代晚期曾经历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其次,开放对西方贸易后,日本经历了显著的通货膨胀。历史学家山本雄三指出,1857年至1860年间,日本价格年度增长率显著上升(如表一所示)。1860年,为了调整金银兑换率,幕府进行了重新铸币,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恶性通货膨胀。尽管当时人们常将高物价归咎于领地政府过度发行纸币,但山本认为1860年后的主要通胀原因是幕府的重新铸币政策。
为维持财政,仙台领地开始向商人寻求帮助。商人中井源左卫门在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财政支持者和改革的关键角色。中井在1855年被任命为官方供应商委员会的成员,随后成为领地的主要金融家,负责筹集资金并控制包括大米出口、货币发行等多项政策。而纸币管理成为中井和武士当局改革计划中的核心问题。
创造新货币
在1850年代,流通中的纸币价值跌至面值的四分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井源左卫门在1855年提出了振兴纸币系统的计划,以应对纸币价值的急剧下跌。在大阪和京都的金融家的支持下,中井发行了新纸币,以解决领地的财政困难。新纸币主要由小面额纸币组成,目的是恢复人们对纸币的信心。为应对晚期德川时代的财政压力,领地使用纸币购买大米和商品,并在江户销售以换取硬币。销售所得用于支付领地开支和偿还债务,同时投资于支持纸币的贵金属储备基金。
为稳定汇率并增强人们对纸币可持续性的信心,不断注入贵金属到储备基金中至关重要。中井纸币的背面醒目地写着“可以与黄金或白银兑换”的承诺(参见图一),其目的在于创造有助于平衡财政和增加流通货币量的良性循环。中井通过控制新纸币获得了对领地大米和商品出口系统的控制权,这些出口计划依赖于以纸币支付从小生产者那里购买的剩余商品。确保人民对新纸币的支持成为中井和官员们的核心关注点,他们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将旧纸币兑换成新纸币。
图一 中井源左卫门发行的纸币
民众对于新纸币的反应
中井的纸币系统依赖于不稳定的债务融资体系,即通过未来大米的销售来支持纸币发行。纸币主要用于购买大米和资助领地内土地开发,以增加大米产量和促进当地商品生产。这一系统的成功依赖于大米和金钱的流通、大阪和江户市场上债权人的合作以及民众的接受。
然而,由于不良收成和不利环境条件,1857年领地实施了大米出口禁令。该禁令对债务融资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中井明确承诺可以用当时发行的新纸币兑换金币,而这些金币的价值是以江户的大米出口为支撑的。当公众意识到由于大米出口的停止而不会有更多的金币流入市场时,他们对新货币的信任迅速崩溃。民众和武士纷纷将纸币兑换为硬通货,导致仙台交换所的黄金储备耗尽。为了适应民众的货币需求,中井提出将所有纸币兑换为更小面额的新纸币。
随着外贸的开放,大量硬币外流,导致仙台出现铜铁小额货币短缺。为应对这一问题,中井发行了以铜铁小额货币为单位的纸币。但由于铜铁小额货币短缺,当地商人和驿站开始制作自己的替代货币。尽管中井在1859年底发行了大量以铜铁为单位的纸币,但这些纸币在1860年停止流通。
到1860年底,中井纸币对黄金的兑换率稳定在16:1,使面值1两的纸币价值约为四分之一的小额黄金。虽然中井失去了对领地大米出口系统的控制,但他们的纸币在1870年代仍在领地内流通,作为小额货币得到了振兴。
结 论
本文始于这样一个谜题:为什么德川时代的纸币即使在许多情况下未能保持其价值,仍然能够持久并受到欢迎?答案在于民众对小额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本用于支持商品出口计划的纸币转变成了低面额货币。
为了打破依赖债务和赤字支出的预算困境,仙台领地的官员和商人在德川时代后期试图创造可以以面值流通的纸币。但普通民众对这些纸币的抵制、对领地出口计划的不信任、对准备金的担忧,以及对小额货币的需求削弱了这些努力。
在整个日本,纸币在价值崩溃后仍继续使用。德川领地无法单方面强制执行新货币的价值。中井发现,只有当他们生产出满足大众需求的货币时,这些货币才有望被以面值接受。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川小农户和普通民众抵抗国家驱动的货币政策的能力,以及领地在单方面创建货币时的无力感。货币既不完全是私人的,也不完全是公共的。在德川时期的日本,纸币的创造是由多方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其中普通民众——一个在过去文献中被忽视的群体——扮演了决定性角色。
文献来源: D'Amico, J. (2023). The making of paper money in early modern Japa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email protected]。
轮值主编:蒋 勤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