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春运:50岁北漂母亲舍不得坐高铁 铁路员工想念家乡炸糕

2022-02-01 星期二

家乡在江苏徐州的李伟宁已经数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个电话了。疫情前两年,李伟宁都没能回家,“老家那边就直接打电话,跟你说别回去了。”他只能和妻子、快满3岁的女儿留守在北京。李伟宁的爷爷奶奶快90了,每到年底就盼着儿孙们到家一块吃顿团圆饭。1月17日,今年的春运正式拉开帷幕,他打定主意要买票回家。结果,北京出现了新增病例。

李伟宁给徐州市防疫办公室、区防疫办、街道居委会挨个打电话,一轮一轮地咨询返乡政策,“整体的意思就是按徐州市防疫政策来,好像北京低风险地区的话拿48小时核酸就可以。”一颗心短暂落到了实处。腊月二十六,他和妻子提前请了假,带着女儿坐进了北京南站的候车厅。他们的身边还放着一个塑料壳包装,五彩斑斓的独角兽玩具,那是李伟宁带给弟弟的孩子的礼物。

2022年1月30日,北京,虎年春节将近,北京南站候车室内秩序井然,返乡旅客步履匆匆。

不远处的张阿姨独自带着一个不大的包,在候车厅等待着。半小时的旅程后,还有七天的居家隔离在等着她。此刻,在家里隔离也比独自在北京过年幸福。“就是想回去。太累了,没有别的想法”。因为疫情,她已经两年没在春节回过家了,去年春节,说回家要居家隔离14天,一家人也要跟着隔离,她想,那还是算了,别回去了。

连着两年的除夕都是孤单的,她一个人在北京待着,印象中好像也没吃到什么,快递停了之后,家里年货也没寄来。

春节是张阿姨全家难得的团圆时刻。这个家庭似乎十分奔波——儿子三十多岁了,在外地工作,还没有结婚。她原来还会趁着春节见面的时候,催催孩子结婚,现在也不说了,“他很辛苦,每年见不到几次”。

这位母亲也还在外打拼,“忙点儿总比闲着好,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才出来找点活儿干”。疫情之下,心有余悸的年轻人们多少在衡量返乡的性价比,过完年返工会不会有变数?工作会不会受影响?家里的宠物谁来照顾?对张阿姨来说,回家才是首要问题。

火车站二层的快餐店门口,一排排行李整齐排列。

春节回家,所有的辛苦似乎都将按下暂停键。到了这个岁数,张阿姨对过年已经没有特别的期待了。“长大了就不像小孩儿似的(期待过年),就是休息休息,家里人一块儿关在家里隔离,也出不去”。

家在山东济宁的董大哥是连锁超市的配货员,常常在全国各地奔走,习惯了在外漂泊的生活,“走哪儿都挺适应的”。但过年回家还是顺理成章的“规矩”。山东人家族观念重,无论平时在忙什么,“老辈的风俗嘛,都得回家”。

印象中,往年的春节是被小饼、烤鸭等满目琳琅的食物包裹着的。初一开始,热热闹闹的年会就要开始了,一家人一起去逛,有好多传统又实诚的山东小吃在摊儿上等着,年糕、炸串儿、臭豆腐、烤鸡、烤鱼、烤猪蹄儿。董大哥家亲戚多,父母那一辈有八九个兄弟姐妹都算正常,一大家子相互串门儿,能从初一一直串到十五。

疫情之后,氛围冷清了许多。年会没有了,饭店里隆重的年夜饭取消了,也不能串门儿了。原来还能放鞭炮呢,现在变成了各自在家里,看看电视,埋头玩手机。

但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亲情的纽带是不变的。只要有条件,董大哥想着尽量在家的时间久一些。每年两次,清明和春节的祭祖延续下来,儿孙辈无论多忙,都要到场。至少这三天是轻松的,在饭桌上吃吃喝喝,聊聊天,还能和20岁的儿子喝上一杯。

一波又一波乘客拉着行李箱登上列车,奔向一个个称之为“家”的地方。而他们的身后。是每一个没能回家、保障春运工作的铁路人。

家在河北秦皇岛的客运员韩文文已经忘了上一次回家过年是什么时候了。她在北京南站工作了十年,疫情以来,她每天戴上N95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负责中央服务台的值守工作,每天处理大量的乘客问询,比如各地的返乡政策,能否进京,或者是检票口在哪里。

今年的除夕夜,她得在车站度过了。她计划着结束工作后,和同事们一块在车站食堂吃饺子,“也挺热闹的。”下了夜班,应该还赶得上回北京的家,和年幼的孩子团聚一下。

她尤其想念家乡的炸糕。那是以前回家过年时,妈妈总会做的食物,炸糕是圆形的,代表着团团圆圆,里头的馅料香甜,代表着甜美圆满的生活,她已经好久没吃过了。

43岁的张润秋已经在铁路部门工作了22个年头,这也是她经历的第22个春运。现在她在售票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售票车间的党务工作。因为要值班,张润秋今年同样不能回家过年。家人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她的母亲叮嘱道,“做好自己的工作,家里的事情都不用管。”十岁的女儿得知她不能回家,主动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姥姥的。”

她感到亏欠。女儿喜欢吃糖,她早早地把糖和巧克力都备足了,给女儿买了两身新衣服。母亲喜欢的点心也是一包接一包地往家里带,还包了一个大红包。她只能这样尽力弥补不能团圆的缺憾。

对张润秋来说,二十二年的春运意味着责任和坚守。“每一个铁路人坚守在春运的第一线上,是为了让万家团圆。”

尽管我们仍处在一个变动的世界,不确定性会突然降临,疫情不知何时消散,但家总是那个恒定的锚点。张阿姨已经顺利登上高铁,回到了天津。对她来说,只要回家,年夜饭都可以是随意的,“我可能会做菜吧。就能回去,年夜饭谁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对于这个北方家庭来说,该有的仪式还是不能落下的,“除夕晚上,饺子必须得包,春晚必须得看。”

(李伟宁为化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