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观察丨武汉逼近“零门槛“落户背后三问

2021-09-16 星期四

总而言之,就是让想留在武汉的人都能留下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武汉报道

在湖北省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之后,武汉落户政策再次放松。

近日,武汉市发布《关于调整完善落户政策相关条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引进企业员工落户条件、大幅降低就业创业落户和随迁落户等条件,与“零门槛落户”几乎一步之遥。

武汉“落户自由度”不断升级,引发坊间诸多讨论。此番操作,背后意图何在?

意在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城?

大力出手留人,武汉这一举措被民间解读为,力图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城。

根据今年5月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河南郑州以1260万人口力压武汉的1232.65万人口,首次登上中部人口“第一城”的位置。“七普”数据公布后不久,河南还发布相关文件,称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郑州中心城区落户条件,试点推进郑州都市圈户口通迁。

不过,对于两个人口已经超过千万级别的城市来说,1260万和1232.65万之间的差距其实可以忽略不计。武汉市公安机关在今年7月公布了另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底,武汉流动人口总数达515.6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达425.5万人,较“七普”时净增105.5万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351.5万。

如何在半年时间达到如此大的增量?当地媒体分析称,受2020年疫情影响,很多常住人口暂时没有返回武汉,这一定程度影响了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武汉结果的准确性。到2021年上半年,外出的常住人口陆续回到武汉,这才有了1351.5万的数据。

“常住人口数量不是考核城市发展程度的唯一指标。”湖北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竞争中还要考虑深度,也就是人口素质。在做大人口规模的同时,也要提升人口素质。

武汉的人口素质优势在七普数据中,其实已经有所体现。10年间,武汉市常住人口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5191人上升到33867人,提高了8.6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41980人)、上海(33872人),高于深圳(28849人)、广州(27277人)。

坊间一直议论的”武汉人才产出巨大,但是留不住人的“问题,近年也有所改善。根据武汉市人社局8月份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过去4年,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其中落户64.4万人。而从2016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从42.18%逐年上升至目前的65.12%。

目前,武汉对于大学生落户几乎没有门槛,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凭毕业证即可落户,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在此次户籍调整的《意见》中,武汉继续提高了大学生落户的便利性,推出本市在校大学生落户“随时办”,最大限度“减程序、减时限、减材料”,完善“窗口一次办、网上全程办、按需预约办”等措施。

人口增长空间有多大?

2019年5月,武汉市曾提出“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的目标。而在不久前结束公示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武汉提出到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也就是说,未来15年内,武汉常住人口将在1232.65万人的基础上,再增长428万人左右,年均增长28.49万人。

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汉这个人口增长目标难度不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已经公布2035年国土空间总规草案的城市发现,成都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根据七普数据,未来15年成都市人口增长空间为306万人。

与成都相似,杭州未来15年的人口增长空间也同样在306万人左右,即年均增量空间约为20万人。

不过,若以最新公布的1351.5万人为基数,从2022年算起,未来14年,武汉需再增260万人就能达到规划目标,年均增量空间为18.57万人。对比来看,武汉在过去十年共增加常住人口254.11万人,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发展加持之下,2020年比前一年增加了111万人,武汉未来的人口增长目标并不难实现。

但是,对于特大城市来说,人并不是越多越好。有熟悉空间规划的业内人士介绍,各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是需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以底线思维设定人口发展的规模。

比如杭州,其设定的2035年人口天花板,一度被外界质疑过于“保守”。杭州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团队曾回应,为实现杭州宜居舒适天堂的目标,就得合理控制人口,保持适宜的总量,避免大城市拥挤、嘈杂、污染的老路。

那么,武汉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承载力?以深圳和武汉为例,深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上限为1900万人,对比武汉1660万人的规划体量,只多了240万人。但是武汉总面积为8569平方公里,是深圳面积的4倍。如此差异下,深圳今年5月开始收紧落户政策,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且武汉在提出人口上限值的同时,也留出了弹性空间。总规草案中提出,武汉要按照2000万人的服务人口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常住人口上限多出了340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武汉GDP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将在四大副城,四大副城通过构建独立且丰富的产业体系和教育、医疗水平,将成为武汉人口和人才的“蓄水池”。

所谓的“四大副城“,即武汉在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草案中提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的战略,构建“一主四副”的城镇空间格局,在市域范围内按照100-200万人的“大城市”标准,建设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综合节点城市,即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和长江新区副城。

武汉四大副城.png

(武汉规划部门公布的”一主四副“城镇空间格局)

其实,武汉已经有意在将人口向四大副城导入,避免人口过快过多向中心城区集聚。此次《意见》中就大幅降低了非武汉户籍人员在新城区、功能区的落户条件,将非武汉户籍人员在新城区、功能区就业创业需要满2年,调整在新城区、功能区就业创业连续6个月以上即可申请落户,还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了政策范围。

“武汉可以通过推进多中心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去中心化,将城市功能向外转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武汉当然具备人口承载力,只是要在城市规划布局上有所调整,以增加城市运行的有效性,防止“大城市病“等问题。

人口增长抓手在哪里?

尽管武汉落户政策在重点城市中相当宽松,不过纵观全国来看,不少省会城市已经实现了零门槛落户。

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是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使然,只要人口不超过城市承载力,放开落户反而有利于劳动力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只是当“零门槛落户”成为“标配”,对于很多非一线城市来说,增加户籍的含金量迫在眉睫。

盘和林认为,人口竞争的质量是关键,人口竞争最终要落脚于人才的争夺。尤其是武汉依托发达的院校体系,存在非常庞大的人才产出。从年龄层来看,年轻人更有活力。从产业来看,关键产业领域人才引入是重中之重。

得益于近年来武汉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重仓布局,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纷纷在武汉建立研发总部、区域总部乃至“第二总部”,头部企业扎堆对人才流入影响明显。猎聘大数据报告显示,从2020年全国中高端人才供给城市分布TOP20来看,武汉以2.43%的占比位居前十。

今年上半年,IT行业成为武汉最热门的就业领域。武汉市人社局公布的分析报告显示,IT行业最受学生青睐,投递人数占比超过30%,其次是房地产建筑、生物制药和批发零售行业,IT行业和物流仓储行业求职竞争热度最高。同时,IT产业的薪酬最高,达到7004元。

武汉也拿出了更多的诚意招引高端人才。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首批光谷招贤榜,35家单位提供60余个百万元年薪岗位。据介绍,东湖高新区还将按照实际年薪的50%给予无偿资金资助,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

f194-0c9147eb035b73caff7141b62a5e62bd.png

产业发展之外,武汉力求改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让宜业和宜居互相协调推进。

作为影响人口分布最重要的住房因素来说,武汉近日发布了相关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心城区新建商品住房,按照不低于住宅面积6%的比例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并且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租金不得高于市场价的85%。

同时,武汉还计划从文化、教育、健康、体育、全年龄友好等各个方面完善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12分钟文体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和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对于此次落户调整《意见》的出台,武汉公安部门更多的解读为——为了更好、更多地服务企业和关注民生,包括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就业创业、服务普通劳动者安居乐业、提高办事效率。

总而言之,就是让想留在武汉的人都能留下来。

(作者:刘茜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