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到来的未来:二十一世纪初的全隐身对陆打击舰队狂想

2021-06-04 星期五
2018年12月9日,美国缅因州通用动力公司巴斯钢铁造船厂,第3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DDG1002 林登·B·约翰逊号正式下水,这标志着这级外形科幻的先进战舰建造就此告一段落。仅仅三艘的建造规模对于这型原本被给予厚望的新锐战舰来说显得如此寒酸,而这背后,正体现出了从21世纪初到现在,美国海军经历的巨大环境变化。

由海到陆的构想

就冷战时期的主要任务而言,美国海军或者说整个北约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在全球各大洋与苏联红海军的战略决战”进行准备。诸如F-14战斗机、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宙斯盾系统等等都是以这一目标为前提研发的装备。
各种装备也核动力航母为核心,各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了一个以远洋舰队级决战为目标的作战体系。这套作战体系为北约在冷战时期维持对华约相对的海上优势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1991年,华约组织和苏联相继解体。美国海军在远洋的制海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海湾战争中,一系列任务错位引起的尴尬表现引起了美国海军的思考。
整个海湾战争,美军总共成功发射282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第一波攻击中就发射了112枚,最主要发射平台就是海军舰艇。不过这是集中了6个航母群之多的庞大兵力后的结果,而且能够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打击的仅有9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2艘核潜艇以及2艘衣阿华级战列舰,由于伊拉克海军那几乎不存在的抵抗,除了少数具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能力的舰艇以及航母上的舰载航空兵,剩下的大部分水面舰艇因为缺少对陆打击能力而几乎沦为了无所事事的看客。大量先进舰艇承担着无关紧要的封锁搜查之类的二线任务。
1 / 3
相比之下,两艘经过现代化改装的衣阿华级(Iowa Class)战列舰却意外活跃。改装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除了向陆上目标倾斜了大量巡航导弹外,还承担了不少近岸的舰炮射击任务。
几乎空转的先进舰队和异常活跃的老舰间的对比促使美国海军开始重新探讨其在后冷战时期的主要使命。
1991年海湾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美国海军开始了21世纪海上的作战样式的研究。接下来美国海军以白皮书形式连续公开发表了《由海向陆》、《前沿,由海向陆》等重要报告。这些报告表明美国海军的战略重心有了巨大变化。这些报告中,对近岸支援和陆上作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 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能确保在濒海通行无阻;
  • 能向岸上投送作战力量,支援岸上的联合机动作战;
  • 强调建立海上远征部队,确保与陆、空军联合作战;
  • 强调美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密切协作,组建陆海空联合特遣队以适应近海作战和海上机动行动。
这些报告表明,美海军破天荒地把近岸支援和陆上作战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究其原因,冷战结束后,局部冲突以及针对美国本土与其盟友的恐怖袭击成了美军需要面对的主要威胁。而全球军事基地数量也在冷战后呈现下降趋势。这使得美军的兵力部署形式逐步由前沿部署转变为快速投送。而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的一系列白皮书也提出了“海上前沿部署”,“从海上进行作战运动”等口号。
而根据此时负责相关计划和评估项目负责人马斯·莫菲利少将是如此阐述对于海军的期望:
当我们评估整体作战区域重量,什么武器适合担当全局控制角色时,经过反复论证终于认识到,如果海军的水面舰艇能够支援岸上部队的行动,那么它将凭借巨大的弹药储备量,持久的作战时间以及便于安装各种传感器的充裕空间而成为最优选择。其对陆军的火力支援和对敌方的远程精确打击将大幅减轻岸上作战部队的装备负荷和空军的出动压力。
当然,海军之所以提出这些口号,相当程度也是以海军的固有优势为出发点的。在各大洋巡航的航母编队是一旦事发赶往相关热点区域最方便的力量。相比之下,无论陆军还是空军奔赴目标都难免因为前进基地以及过境第三方而麻烦不断。之后伊拉克战争中围绕北线的诸多波折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些战略纲领的指导下,美国海军开始了军舰的家族化换代工作。

SC-21的初步探索

早在1987年,阿利伯克级设计完成不久后,新一代的水面舰艇的概念探索也相应展开。期间开展的水面舰艇作战特性研究(Ship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Study,SOCS)从隐身性能、舰桥与CIC设计、电力驱动与人员配置精简优化等诸多课题对未来的水面舰艇需求展开了一系列深入探讨。不过此时的相关研究依旧建立在在大洋上与苏联海军进行舰队级决战的前提下。
在冷战结束后军费趋向减少的总体趋势下,海军很难在冷战后继续保持一支数量庞大、分工明确的水面舰队。为了适应军费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海军提出的思路就是让一线舰艇、二线舰艇以及辅助舰艇之间形成家族化设计,通过共享基础设计和模块化设计来降低整个舰队的造价。以此为前提,美国海军提出了SC-21计划。
SC-21计划最初在1994年由国防部国防系统采购和评估委员会(DASARC)批准,进入了阶段0概念探索与定义阶段。海军找到了民间咨询机构与政府工业部门对军方的任务需求进行论证与风险评估。此阶段中,首先由海军分析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简称CNA)以2015~2025年的全球安全状态下的兵力投送、海军舰艇建造与经费预算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关概念。最终相关机构提交了三个概念:
  1. 以新技术改造现有舰艇
  2. 基于现有舰体的衍生型进行对陆打击能力升级
  3. 设计全新的舰艇。
概念1将考虑在现有阿利伯克基础上,通过增加直升机库、调整垂发系统并取消鱼叉导弹的形式增强对陆打击能力。
概念2分别考虑以阿利伯克级和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的船体为基础进行大改以进行登陆火力支援。其中基于圣安东尼奥级的方案更是考虑以该级舰舰体为基础,增加运用垂直起降攻击机或武装直升机的能力。
而概念3则设计了A到D四个系列,分别对应全能型舰艇、反潜与对陆攻击舰、廉价版全能舰艇、模块化军舰。由于概念探索阶段并未限制为传统舰型,而是整合和传统驱护舰等作用的全新概念探索。因此概念3的各个子系列均包含相当有特色的子方案,如:
  1. 具备区域反导能力的全能舰:具备256管垂直发射系统、两门先进舰炮、可容纳两架直升机的机库与双波段雷达。预计排水量15100吨;
  2. 航空巡洋舰:在1的基础上增加可容纳12架SH-60的机库和6-10个起降点的飞行甲板。预计排水量23500吨;
  3. 强化两栖作战能力的巡洋舰:在2的基础上将机库减少到容纳2架SH-60、甲板减少到2-6个起降点、垂直发射系统减少到128管,不过增加气垫登陆艇用的船坞。预计排水量16400吨;
  4. 沿岸战斗舰:基于方案1,去掉防空反导能力、垂直发射系统减少到128管。不过依旧保留两门先进舰炮。预计排水量9400吨;
  5. 廉价版全能舰:保留全能舰的防空反导能力,垂直发射系统减少到64管、先进舰炮减少到1门、航速降低。预计排水量5500吨;
  6. 模块化战斗舰:武器减少至一门先进舰炮和8管垂直发射系统。可以搭载快速更换的任务系统模块。航速维持在30节。预计排水量4200吨。
各个方案将采用模块化配置的动力系统,所有舰型的动力都将由燃气涡轮机组、辅助发电机、分离式辅助发电机和推进电机四个模组按需组成。同时,各个舰型的武器系统与电子系统也将采用通用设计,预期所有搭载宙斯盾系统的舰型都将采用S/C、X双波段相控阵雷达。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等机构共同参与下,通过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比较各个舰种方案,最终选出三个效费比最佳的方案以供海军选择。1997年7月,美国海军完成了“21世纪水面作战舰艇成本与使用效果分析”研究,美海军负责人丹尼尔·墨菲少将宣布SC-21计划中率先进入实际型号研发与制造阶段的将是以“海上火力支援舰”概念为基础发展的DD-21。

名为武库舰的短暂插曲

在SC-21进行初期概念研究的同时,美国海军同步在研究可以搭载大量导弹的新概念舰艇计划,即所谓武库舰(Arsenal Ship)概念。
最初提出类似武库舰概念的是美海军水面作战副部长麦克卡夫中将的相关研究,其认为巡航导弹对海军带来的革命将不亚于无畏舰。以此为基础,其提出了搭载大量垂直发射系统的新概念舰艇。最初开始概念研究时,依旧是为了高强度的海上对抗考虑。因此此时提出的“未来打击巡洋舰”(Future Strike Crusier)是以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新一代通讯传输技术以及大量垂直发射系统为核心的全新舰艇,通过最优化的隐身能力保证生存性。舰艇本身不搭载搜索雷达系统,所有火控数据完全由友军提供。
相关概念最初为公众所知则是通过《Popular Mechanics》杂志1988年七月刊的相关文章。杂志通过封面图和大篇幅文章形式介绍了这一独特的全新舰种。
在初期的构想中,未来打击巡洋舰设计不需要搭载复杂的探测和指挥控制系统,因此除了载员数量能够大幅减少,舰桥之类的上层结构也能大幅简化,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该舰的信号特征。而搭载的大规模垂发系统除了能携带大量的战斧巡航导弹用于倾泻对海对地打击火力外,还能搭载大量防空导弹用于应对舰队级的饱和空袭。
不过此时美国海军正在按部就班进行更关键的阿利伯克级(Arleigh Burke-class)驱逐舰以及提康德罗加级(Ticonderoga-class)巡洋舰的一系列改进与建造工作,显然没有精力来实现这一颇为超前的概念。
时间来到1993年,对陆打击需求牵引下,相关研究机构正在进行能够搭载大量导弹的新型舰艇概念的研究,最终研究人员提出的概念酷似未来打击巡洋舰概念的进一步发展。而SC-21相关研发机构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相当极端化设计的武库舰方案设计。
两个方案都是在13700吨排水的舰体中塞进了512管垂直发射系统的设计。且火控数据完全通过协同作战系统从友军处获取,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搭载海麻雀导弹作为基本自卫手段。不过即使搭载海麻雀导弹的版本依旧不能独立完成对防空导弹的引导,火控数据依旧需要依赖战场网络从友军获取。
麦克卡夫最初提出未来打击巡洋舰概念时,同时考虑由该类型舰承担区域防空导弹与对地对海导弹运载发射平台。而在SC-21的相关论证中,武库舰的任务进一步简化,主要任务是为舰队提供充足的对地打击火力。
不过未来打击巡洋舰概念中本舰不搭载探测器系统,完全由友军提供火控数据的概念依旧得以保留与发展。而全新的武库舰将更加突出自动化控制与隐身技术的重要性。

内容因剧透、敏感不适等原因被隐藏

点击查看
高度简化的系统使得计划中的武库舰将只需要50名人员配置。考虑到概念中的武库舰几乎就是一艘将货物换成导弹发射器的巨型货轮,那么类比仅需要十几人就能完成日常作业的大型货轮,几十名专业的海军士兵也足以支持功能和系统都极其简单的武库舰运作了。
诸多优势使得美国海军在时任海军作战部长杰里米·布尔达(Jeremy Boord)的主导下,暂时搁置了SC-21计划所属的DD-21项目推进,而优先发展武库舰(Arsenal Ship)或另一称呼火力投送舰(Bombardment Ship)。
论证阶段时,美国海军同时评估了三个替代方案,即分别由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阿利伯克级舰体放大和现成的大型油轮改装武库舰的可行性。
经过简单论证后,基于阿利伯克级舰体改装的方案因为成本、生存性和搭载导弹数量方面的全面落后而率先出局。基于油轮改装的方案虽然能携带大量导弹,且有一定生存性优势,不过改造后舰体寿命较短且航速完全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因此被淘汰。基于俄亥俄级的改装方案拥有最佳的生存性能且能携带足够的导弹,但是分摊到每管垂直发射系统上的单位成本显然过高,因此海军最终的结论是设计全新的舰体才是最佳选择。在布尔达上将的强力推动下,美国海军在1995年正式提出武库舰的研发预算要求并正式列入了1997年度预算中。
相关论证完成后,1996年,美国海军正式发出了武库舰的研制招标,邀标书中要求武库舰全长250米、最大航速25节左右;除了要搭载500个垂发系统外,还需要将舰员数量控制在50人以下;舰上不要求配备任何雷达探测系统与相应的作战系统,所有情报与目标数据均由协同作战网络提供。
随后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巴斯钢铁以及纽波特纽斯船厂作出回应,提出了各自的武库舰概念方案。所有方案除了都搭载大量垂直发射系统外,同时在低信号特征方面做出了各自努力。
1 / 4
武库舰的研发流程打破了以往由海军先指定草案,然后再发包给厂商进行细部设计与原型建造的惯例,而是直接由各大军火商参与了概念制定阶段。各大军火商提供的方案也显然要好于海军自己研究机构提供的方案。
各个方案虽然普遍采用商用规格建造以降低成本,但是同样吸取了两伊战争时期的相关经验,普遍采用了双壳体设计。而且内部设置了大量水密隔舱并在垂直发射系统周围安装凯夫拉装甲层以提供最佳生存性。同时设置大量的自动化消费损管系统以降低对人力的需求。
而火力方面,搭载了大量对地打击武器的武库舰能在开战的前4天内攻击4000个目标。这一指标远在空军16架B-2相同时间内打击420个目标以及1个航母舰载机联队1800个目标的攻击能力,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敌方指挥系统与作战单位进行毁灭性打击。除了巡航导弹外,评估阶段认为适应武库舰任务需求的武器还包括155mm先进舰炮,战术弹道导弹等一系列对地打击武器。因此海军在招标中赋予厂商很大的自由度来设计武装配备。不过就各厂商最终提交的方案而言,只有洛克希德马丁方案采用了额外的MLRS火箭炮系统,其他方案都选择以垂直发射系统搭载的巡航导弹作为主要火力构成。
由于不需要搭载昂贵的探测系统,造价有望控制在5亿美元以下,明显低于航母45亿级的造价(以同期尼米兹级的造价为标准)。由于功能单一且高度自动化,配合自动损管系统,舰员数量最终有望控制在20人左右。根据美国海军测算,武库舰的年运作成本能控制在数千万美元水平,相比航母以及配套舰队的天文数字级运作费用而言可以说相当低廉。
虽然武库舰凭借其一系列优势,一度成为部分美国海军相关人士心目中的完美舰型。不过即使有时任海军作战部长的全力推动,在美国海军内部依旧没有对其形成一致的支持。究其原因,武库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难以平衡的问题是武库舰的航速问题,25节的最高航速显然很难跟得上航母编队。而武库舰由于完全没有独立的目标搜索、指挥控制乃至自卫能力,其需要与友军协助才能有效执行任务。这导致动用其作战需要编组完整的舰队为其提供情报、火控乃至护卫。而且传统驱护舰可以独立执行诸如巡航等任务,而武库舰除了倾泻火力外就几乎毫无作用。就控制舰队整体成本而言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虽然可以通过在平时就将武库舰部署在热点区域的形式加快其响应速度,然而其低人力需求却大幅提升了其独立部署时的危险性。自动化的损管系统一旦故障或舰船面临突发状况,那么很可能会因为人力缺乏而演变成导致舰船瘫痪乃至受损的大事故。而且,缺乏人力的武库舰在面对敌对武装人员的登船作战乃至恐怖分子与海盗的袭击中将变得不堪一击。
由于该型舰完全放弃了独立探测能力,这导致作战时协同作战系统一旦瘫痪,武库舰就会迅速变成无用的炸药桶。而且完全以巡航导弹作为打击手段也存在很大限制,不但除了对地打击外就毫无作用,而且打完备弹后在前线重新填满500管垂发系统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务。相比之下,舰载航空兵无论是任务灵活性还是弹药补充方便程度都更胜一筹。
虽说武库舰通过种种手段将舰艇本身的造价控制在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价位。然而以此时标准战斧140万美元单价计算,填满512管垂发需要7.2亿美元,即使是之后价格大幅降低的战术战斧,总价也超过5亿。也就是说,填满舰上的512管垂直发射系统的弹药费用足以再造一艘该舰。考虑巡航导弹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产品,这导致其弹药成本远高于同等火力下的海军航空兵舰载机联队。而且此时巡航导弹发射后就无法更新目标,任务灵活性方面远不如舰载机联队,更不要说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也很难比得上有加油机加持的舰载机。随着舰载机联队优化机型构成,引入大量F/A-18这样的多任务机型,其单日的对地打击出动架次大幅提升,从对地打击效率上宣告了武库舰概念的淘汰。
1 / 2
可以说,和越发注重装备多功能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整体趋势而言,彻底单一功能化且快速反应能力有极大缺陷的武库舰是一种和整体趋势背道而驰的装备。因此实际上美国海军中力挺武库舰的高层军官其实寥寥无几,除了布尔达上将外几乎没有像样职位的高级军官支持这一舰种。然而布尔达上将因为V字勋章坠饰事件在1996年5月16举枪自杀。
1 / 2
最大支持者的突然自杀使得武库舰项目陷入尴尬境地。由于本就没有在内部没有获得一至支持,失去最大靠山后,海军对于武库舰的热情迅速冷却。虽然因为布尔达上将生前的大力推进,从海军到国防部乃至到国会都有一些武库舰的支持者,使得相关计划依旧向前推进。不过接替布尔达的新任海军作战部长杰伊·约翰逊(Jay Johnson)上将在上任后立刻宣布重启之前被暂时冻结的DD-21项目。
虽然国家安全委员会尝试让武库舰与DD-21项目以各自独立的军舰发展计划形式平行推进。然而在1997年4月,美国海军将武库舰改名为了海上火力支援舰(Maritime Fire Support Demonstrator MFSD),降级为了整个SC-21计划所属的技术实验平台。而在1997年10月,参众议院联席会议将MSFD计划追加的1.15亿美元追加投资砍到了3500万美元。因为难以为继,国防部正式在12月1日宣布MSFD取消,寄予厚望的武库舰计划就此宣告结束。
不过之前以备份方案形式出现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改装巡航导弹发射平台的计划最终还是得到了付诸实施。类似武库舰能力的舰艇需求得到了部分替代性解决。
1 / 3

从DD-21到DD(X)

随着DD-21计划的重启,相关设计部门开始对DD-21的主题:沿岸战斗舰概念进行细化的方案设计,并提出三个备选方案。
  1. 阿利伯克级为基础进行小幅修改:通过增加直升机库、取消鱼叉导弹并调整垂发系统的形式增强阿利伯克级的对陆打击能力;
  2. 以阿利伯克级的船体为基础:彻底移除宙斯盾系统并增加垂发模块的形式设计独立的对陆打击型号;
  3. 设计全新的型号,并在通用的动力系统、电子系统和船体基础上衍生出对陆打击型号和防空型号两个版本。
以此时依旧在建造的阿利伯克级为基础进行修改无疑是成本与时间最优的选择。不过海军认为以阿利伯克级为基础在隐身性上有先天不足,因此否决了所有以阿利伯克级进行修改的方案。最终决定以通用化船体形式研发对陆型号DD-21和防空型号CG-21。1997年底,国防部国防系统采购和评估委员会正式批准DD-21计划进入阶段0的概念探索与定义阶段(CE/D)
单就此时美国海军最现实的换代需求而言,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即将在21世纪初大量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将是DD-21最主要的换代目标。斯普鲁恩斯级通过现代化升级与改进,逐步从原本的反潜任务为主转向对岸打击任务为主。而以沿岸战斗舰概念深入发展来的的DD-21将进一步增强对岸攻击能力。根据模拟计算结果,DD-21的武装初步敲定以同步发展中的两门先进垂直舰炮(Vertical Gun for Advanced Ships VGAS)为主要武器,再加上32~128单元的垂发系统作为辅助武装。由于需要考虑以相同舰体设计以防空反导任务为主的CG-21,因此舰体需要预留扩展至128至256单元垂发系统的空间。
由于主要任务将是对地打击,并不需要兼顾复杂的区域防空以及反导任务,因此并不需要搭载昂贵的宙斯盾系统。如一切顺利,DD-21的平均采购单价将控制在7.5亿美元,比同期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便宜1.5亿。而全寿命服役期内的使用费用将控制在2700美元,为常规水面舰艇的三分之一。
随后美国海军正式向各承包商发出了DD-21项目的招标并提出详细需求:
  • 无论单舰还是编队作战都能发挥作战能力;
  • 满足海军作战部提出的三级生存需求,能够在遭受核武器袭击以及高技术常规武器袭击时保证生存性;
  • 能以标准化的分系统满足多种任务和未来发展需求;
  • 能够满足直升机以及无人机起降、维护与装弹的需求;
  • 具备和其他军种以及盟友部队进行联合作战的能力;
  • 满足巴拿马运河通行条件。
由于之前武库舰项目,由各大军火商参与概念制定的形式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结果。因此DD-21项目依旧由海军制定基本需求和设计指标,而由厂商进行自由发挥。
提出招标发出后,得到了多家厂商的积极响应。最终由英格尔斯造船厂(后被诺诺斯罗普·格鲁曼收购)、雷神与波音组成金队,巴斯钢铁造船厂(后被通用动力收购)、洛克希德·马丁组成蓝队。两支设计团队均是造船厂与系统整合商的组合。1998年,美国海军向两个团队拨款1.05亿美元,开始限时3年的初步设计工作。
为了平衡隐身性能和航行性能的需求,美国海军在论证阶段就评估了双体船、三体船、传统单体船以及穿浪船体四种船型。而设计正式开始后,两支设计团队也在海军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筛选。
传统单体船设计技术风险最低,但是隐身方面存在固有缺陷。外倾的船体在海上横向摇摆时会形成近似垂直的雷达反射面。而参与项目的各个承包商在双体和三体船方面经验严重不足,在预计排水量将达到15000吨级的DD-21上应用双体或三体船设计存在难以接受的技术风险。
最终两支设计团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内倾式穿浪船体设计,这种看上去颇为复古的船型除了可以大幅降低舰船的雷达反射信号外,配合专门设计的球鼻艏还能大幅提升高海况下的航速与适航性。而武装方面,由于VGAS垂直舰炮系统研发风险过高,两队都同意选择相对较为传统的155mm先进舰炮系统(Advanced Gun System AGS)。
2000年7月,时任总统克林顿正式将DD-21首舰以在同年1月刚刚去世的小埃尔默·朱姆沃尔特(Admiri Elmo Zumwalt)上将名字命名为朱姆沃尔特号。不过此时DD-21项目的最终设计方案尚未敲定,两队依旧在进行紧张的设计工作。
2001年初蓝队率先公布自己的DD-21方案。稍后金队也公布了自己的设计。由于内倾式穿浪船体设计是某种意义上的唯一解。最终双方提交的方案基本的船型设计方面相当接近,主要区别在于武器系统布局和设计细节。由于英格尔斯造船厂和巴斯钢铁造船厂此时已经分别被诺斯鲁普·格鲁曼和通用动力收购,金蓝两队之间的对决因此成了诺斯罗普·格鲁曼、雷神与波音团队对决通用动力与洛克希德·马丁团队之间的顶级防务承包商间的对决。
蓝队公布的DD-21方案中,武器系统布局采用了相当传统的前后分离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一门先进舰炮和一组垂发系统。同时机库上方布置了两座57mm舰炮作为近防火力。航空甲板设计是类似阿利伯克Flight IIA的下沉式设计。
蓝队的DD-21将由一支由15人组成的值班团队在高度自动化的舰桥与先进的任务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 Center MCC)中控制整舰。MCC将取代传统的CIC、声呐控制和损管控制中心职能。而全舰人员配置将控制在95人(不含随舰航空队人员)。推进系统方面除了采用电推进技术外,预计还将采用吊舱式推进器。
单就外形而言,金队提交的DD-21方案除了采用平甲板船型外,和蓝队极其相似,都是高度集成化的上层建筑设计。和蓝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两门先进舰炮都部署于前方,而垂发系统则是全新概念的侧舷式布局,四组垂发系统分别部署于前后两舷。
这样设计的最直观好处就是能在舰尾设计一个极其宽敞的飞行甲板,拥有双起降点的飞行甲板除了能直接起降MH-60乃至MV-22一级的飞行器外,还能起降各种无人机。金队的设计同样选择用57mm舰炮作为近防火力。不过推进系统则采用传统的螺旋桨推进。
如果一切顺利,海军将很快在两队方案中选出赢家,进入原型建造与验证阶段。不过随着2001年美国政府换届,新上任的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任命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Henry Rumsfeld)担任国防部长一职。
拉姆斯菲尔德随后就率领其团队开始逐一审核前任政府留下的国防项目,虽说DD-21项目是典型的后冷战时代项目,制定之初就已经考虑新时代的局势变化且同时获得了海军与陆战队支持。不过拉姆斯菲尔德团队还是批评该项目过于偏重对陆攻击能力而过于忽视其他方面能力。
由于担心和DD-21项目关系密切的CG-21项目会被取消,海军开始在DD-21项目中塞入更多功能,排水量也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来到了18000吨级别,预计的造价自然也跟着起飞。结果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直接宣布将DD-21项目在下一年的预算削减75%以示不满。
海军只得暂停DD-21项目并在稍后宣布取消整个计划。而DD-21的空缺将由“经过进一步调整和转型”而来的DD(X)项目替代。同时,海军重点强调DD(X)在整个SC-21计划中的基础地位。相关技术除了可用于研发大型的CG(X)巡洋舰也能惠及国会更热衷的滨海战斗舰(Littoral Combat Ship LCS)项目。
1 / 2
当然,海军的“转型”其实只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DD-21和之后的DD(X)除了项目名称区别外,从规格需求到两支竞标团队的人员都是完全相同的。明白海军不会妥协后,拉姆斯菲尔德也只得顺势接受了海军就换一个名的“转型”。
2002年4月底,海军宣布诺斯罗·格鲁曼与雷神组成的金队获得DD(X)项目竞标胜利。项目正式进入原型舰发展阶段。

全新技术的整合体

由于DD(X)的船体、武器系统、电子系统乃至动力系统都可以说全新产品,因此美国海军要求承包商针对各个技术难题通过工程发展模型(Engineer Development Model EDM)形式进行实际验证。
为了最大化隐身性能,DD(X)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内倾式的穿浪船体设计,海军中一直对这一船型的抗浪性能有所质疑,因此作为主承包的诺斯罗普·格鲁曼除了进行详细的流体试验,还建造了缩比例的验证艇用于检验相关船型,最终相关技术发展为了AESD(Advanced Electric Ship Demonstrator先进电力推进船只展示平台)验证艇。排水量150吨左右的该验证艇除了验证船型设计外,也用于在之后检验全电推进系统。
由于预计会在地方近岸直接面对对方的反舰火力威胁,因此从1994年的DD-21项目任务需求书和作战使用需求书制定阶段就明确要求新舰必须采用新型船型、材料、共形阵列天线等设计来降低改舰的雷达信号特征。通过较低的电磁、声音与红外信号特征降低被探测概率来提高生存性。
因此DD(X)除了选用内倾式的穿浪船体设计来兼顾航行性能与隐身设计外,还在传统信号特征最明显的上层建筑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传统舰艇从舰桥到主机烟囱排烟管再到直升机库在内的一系列结构都被整合到了这一岛状结构中。除了外形进行了隐身修形外,内部设计了主动力的排烟道,通过海水和冷空气双重冷却形式降低废气温度,大幅降温后的废气将从顶部排气孔排出。
整个舰岛结构采用了复合材料制造,基底长约60米,宽约24米的该结构是目前最大的单一舰艇复合材料结构。整座复合材料舰岛及其天线的设计都由雷神公司完成,为了测试雷达反射信号与红外信号,雷神为此在中国湖试验场建立了一个缩比例模型。而诺斯罗普·格鲁曼的英格尔斯造船厂为建造这一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专门在密西西比州建造了大型的复合材料制造工厂。
为最优化舰艇的射频信号管理,上层结构上半部外壁开设了70个左右的天线孔,用来安装舰载的所有电子设备的射频天线。大部分天线系统的都以平面天线阵列形式安装于上层结构表面。而通讯、测距、导航等功能的天线则集成与顶部的六面锥形的封闭式桅杆中。
除了综合射频管理外,DD(X)电子系统方面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便是双波段雷达(Dual Band Radar DBR)。整套系统包括承担承担多功能雷达(Multi Fuction Radar MFR)任务,工作于X波段SPY-3,以及承担长距离广域搜索雷达(Volume Search Radar VSR)任务,工作于S波段的SPY-4两套雷达。整套系统由雷神和洛克希德·马丁共同研制。
其中SPY-3天线尺寸为2.72m×2.08m,具备优异的低空搜索性能,辅助对各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等目标提供早期探测,并对舰载的防空导弹提供目标指示。而SPY-4天线尺寸达到了4.06m×3.86m,作用距离达到500米,主要进行广域搜跟踪,并负责海上气象观测。两部雷达的天线以共坐标形式工作。S/X两个波段均能和舰载火力进行无缝切换。整套双波段雷达系统同时兼顾防空、势态感知、舰艇导航、海上搜索以及空中管制等一系列功能。同时整套雷达系统采用了少见的三面阵构型,每个天线的波束扫描范围几乎达到了理论的极限值,整舰的雷达天线数量得以大幅减少。
除了对空对海搜索的双波段雷达系统外,DD(X)还安装了AN/SQQ-90整合式水下作战系统以应对反潜和反鱼雷作战需求,该系统也是美国海军首款双频段舰壳声呐系统。整套系统包括AN/SQQ-60中频舰壳声呐、AN/SQQ-61高频舰壳声呐以及AN/SQR-20拖曳式阵列声呐。雷神公司将声纳电子设备组装并集成到电子模块化外壳(Electronic Modular Enclosure EME)中。相对独立的声呐模块舱能够独立进行检测和维护。
DD(X)在设计时就相当重视降噪设计,不但采用选用低噪音设备,为机械设备安装隔音罩等常见措施,DD(X)还采用了水面舰艇少见的减震浮筏设计来大幅削减噪音传出。一系列努力使得DD(X)水面航行时的噪音只有110分贝,接近早期型洛杉矶级核潜艇的水平,能有效降低潜艇发现该舰的距离。而且该舰拥有一个能容量两架直升机的大型机库以及双起飞点甲板设计,必要时能够搭载两架MH-60R反潜直升机,理论上该舰非常适合作为反潜平台使用。不过DD(X)的声呐系统主要考虑在近海用于探测和应对水雷威胁,其大洋深处的反潜能力反而较弱,不得不说是一遗憾。
1 / 3
传统的舰艇动力系统一般采用分离式设计,主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减速齿轮箱等结构直接用于驱动推进系统。而舰载电子系统和武器系统则由专用的发电机系统供能。实际运作时,船舰推进系统全功率满载的情况不多,而舰上的各种用电设备则时刻需要电力供应。这导致发电机组的工作负担远高于舰艇动力系统,而且一旦子系统电机故障,就会导致该部分系统设备瘫痪,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给全舰搭载的大量电子系统以及电力推进系统供电,DD(X)采用了划时代的综合电力系统(integrated power system IPS)技术。这是由美国海军在1994年最先提出的概念。这一结构下,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通过发电机系统转换为电力,再通过配电系统供应全舰包括推进电机在内的所有负载。
这样的设计大幅简化舰艇的能量传输,将原本复杂的机械、液压和电力等能量传输形式简化为单一的电力传输。除了能量省去沉重的传动轴结构,整舰还能根据需要分配电力供给:如雷达进行大功率扫描时候只需要减少驱动电力而不需要关闭其他电子战系统,不需要过多电力时也能关闭部分主机或辅助动力来节省燃料,增加续航力。
DD(X)的涡轮发电机组包括2台MT-30燃气轮机担任的主涡轮发电机和两台MT-5型燃气轮机担任的辅助涡轮发电机,其中MT-30燃气轮机功率为36兆瓦而45000燃气轮机的功率则为4兆瓦。两型燃气轮机均为罗·罗(Rolls-Royce)公司研发生产。主涡轮发电机的主要部件大修间隔达到24000小时,舰上可维护的平均故障间隔也达到了2000小时。正是因为优异的可靠性和更高的单机功率,MT-30与4500的组合成功战胜了WR-21与LM-2500+G4的组合,成为DD(X)的动力选择。
在全功率运转情况下,DD(X)的航速可超过30节。即使关闭一台主涡轮发电机的情况下,舰艇航速依旧可以达到27节。

面向对陆攻击任务的武器系统

自从水面舰艇进入导弹武器时代后,舰炮在舰载武器中的地位便越发边缘化。岸防系统中越发普及的反舰导弹也在大部分时间将水面舰艇驱离了舰炮的有效对岸射程。各种舰艇依旧保留的中口径舰炮除了承担少部分对海对岸射击任务,更主要倾向于防空作战。
不过即使在这种整体趋势下,美国海军一直没有放弃以舰炮火力进行对岸火力支援的尝试。早在1976年,美军就在大口径轻型火炮(Major Caliber Lightweight Gun MCLWG)计划的框架下,研发了一型可以搭载于驱逐舰上的MK71 203mm舰炮。
该型203mm55倍径单管舰炮以用于填补一系列战列舰以及搭载8英寸火炮的巡洋舰退役后的近岸支援火力空白。配合203mm激光制导炮弹,能取得相当优秀的射击精度。
1 / 3
尽管该项目最终因为成本过高等理由和一系列新型武器开发计划一起被吉米·卡特政府取消,不过美国海军一直对其念念不忘。不但在之后提出了将身管升级为60倍径的modX型改进方案,更是在1986年设计了搭载1至2座MK71舰炮以及多管火箭系统的两栖火力支援舰。
不过这些和MK71有关的计划最终全部无疾而终,而美国海军的主力舰炮逐步统一为了127mm的Mk45型舰炮。
随着由海向陆战略的提出,美国海军开始重新探讨对地支援火力的火力与成本平衡。显然纯粹以对陆攻击导弹攻击数量庞大但单独价值有限的陆上目标在成本上无法接受,而且随着两艘保留的衣阿华级在海湾战争后先后退役,美国海军一时也没有合适的舰炮火力用于执行对岸打击任务。
美国海军计划以两个阶段解决对地支援炮击火力的不足。第一阶段是对现役Mk45 127mm火炮系统进行改进。除了从54倍径的Mod 2型升级到了62倍径的Mod 4型外,同步还开启了127mm舰炮的增程制导弹药研发工作。第二阶段则是研发新型的火炮系统。
1 / 2
在SC-21的概念探索阶段与DD-21项目的初期,海军主要考虑的舰炮系统是全新概念的先进垂直舰炮VGAS。这种全新概念的舰炮将炮管以多管一组的方式垂直安装进舰体,整体外形接近垂直发射系统。火炮发射时,炮弹会先垂直飞上4500米的空中然后在转向后飞向目标。
相较于传统构型的舰炮,VGAS由于没有炮塔结构且炮管以垂直形式安装。火炮的后座力只会垂直作用于坚固的舰体结构,因此除了能够安装远长于传统火炮系统的身管外,还能设计更高的膛压与后座力。因此VGAS即使发射传统无制导弹药都能达到96km水平的射程。
这种先进概念火炮一度是SC-21和DD-21早期标配的火炮系统。不过随着论证深入,这种火炮的一系列缺点开始显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种发射形式难以射击近距离目标,一旦需要射击近距离目标,VGAS将会变得异常尴尬。炮弹会在垂直转向俯冲的弹道形式中浪费大量时间。而且根据计算,在使用相同发射药量和相同弹丸的情况下,会比传统火炮射程低5%~10%左右,高膛压优势一定程度上被抵消。因此VGAS舰炮的研发计划最终在1999年被放弃,而DD-21的火炮系统改为了更为传统的先进舰炮系统(AGS)。
AGS舰炮采用了62倍径的155mm身管。最初设计中炮塔为多面体外形设计并在炮管外安装隐身外罩以保证隐身性,只是62倍径的长身管火炮本身重量就相当可观,如果加上隐身外罩的重量会大幅加重火炮俯仰机构的工作负荷。最终炮管系统采用了可折叠式的护罩设计,非使用状态,炮管收纳进专用护罩形成完整的隐身外形。
1 / 2
选用超长的62倍径155mm炮管的主要考虑就是为了其射程要求考虑。根据海军由海向陆相关理论探讨的结论,舰载火炮的射程指标需要综合考虑载舰离岸距离(24海里左右)、己方岸上部队离海岸距离(14海里)和敌方常见沿岸目标距离。作为主要对岸打击火力的舰炮系统的射程需要覆盖41海里(76km)至83海里(150km)的目标,最终最大射程指标要求提高到了100海里(185km)。这样的射程指标意味着AGS舰炮火力需要覆盖沿岸目标,接替大部分导弹系统的近岸打击任务。
虽说AGS的最大炮口动能达到了36MJ,几乎达到了Mk45 Mod4的两倍水平。然而发射常规原理的155mm炮弹时的射程依旧只有40km左右。显然最大射程指标需要采用火箭增程技术的新型弹药来达成。因此2002年8月,AGS火炮的开发商联合防务公司发出招标,针对155mm远程对地攻击弹药进行技术设计和风险论证。雷神和洛克希德·马丁分别提出各自方案,并分别获得美国海军2千万美元初步投资,用于进行先期研究。
虽说雷神公司之前就为127MM舰炮设计了EX171火箭增程制导炮弹,且在这次竞标中提出了EX171放大至155mm和陆军的XM982“神剑”制导炮弹的舰载化改型两种方案。不过EX171的研发并不顺利且技术问题频出。而陆军的XM982制导炮弹即使极限射程也仅有57km,增加到185km级射程需要大幅修改原设计,技术风险不可知。
1 / 2
而洛克希德·马丁的组成部分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原本就是最初成功研发制式炮用制导弹药的厂商,总计为陆军生产了超2800枚“铜斑蛇”155mm制导炮弹,且为海军也生产了超过200发“神枪手”127mm制导炮弹。被洛克希德收购组成洛克希德·马丁后,在相关领域保有了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强大的技术能力。在该竞标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一种火箭助推式的远程对地攻击制导炮弹方案。
在认真评估风险,论证可行性后,联合防务公司和海军最终选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155mm远程对地攻击弹药的总承包商。2003年3月,联合防务与洛克希德·马丁签订了4000万美元的首期合同,规定在2005年9月前完成样弹飞行演示。2005年7月,BAE(此时联合防务已被BAE收购,成为其陆上系统部)与洛克希德·马丁签署了为期5年,总价值1.2亿美元的工程开发合同,要求在2010年左右完成定型,并在2012年获得初步作战力能力。
虽说长程对地弹药(Long Range Land Attack Projectile LRLAP)是作为155mm的AGS舰炮的配套弹药研发的。不过内部包含了火箭发动机、制导装置、遥感单元和舵机控制结构一系列复杂系统的LALAP炮弹仅就弹丸本身而言接近一发155mm直径的小型导弹。其弹丸长度达到2.23m,而单发炮弹与发射药筒组合后的全重则达到了113kg(弹丸部分重102kg)。
虽然出于研发便利性考虑,AGS舰炮和LRLAP炮弹将分开进行研发与测试,直到AGS舰炮装舰后再进行进一步测试。不过LRLAP炮弹超乎寻常的弹丸长度与重量将是火炮供弹和装填系统的巨大挑战。
AGS舰炮为此专门设计了供弹结构,弹丸和发射药筒都装载在标准化的弹药箱中,每个弹药箱容纳8枚弹丸和发射药筒,炮塔下的弹药库结构就由标准化的弹药箱排列而成。装弹时,穿梭输送机会将弹药箱输送至炮塔下方,随后,扬弹机会逐发取出炮弹并由装弹机填入炮膛。由于LRLAP炮弹那超乎寻常的长度,AGS舰炮需要在炮管高仰角状态进行装弹。
AGS舰炮安装在DD(X)上时,每座舰炮的弹药库拥有38个弹药箱(304发弹药)。同时,还设计了一座能够容纳40个弹药箱(420发弹药)的辅助弹药库,作战时能以30个弹药箱(240发弹药)每小时的速率向主弹药库补充备弹。其射速最初要求为12发每分,不过随后因为减重要求,射速降低到了10发每分。
1 / 3
AGS舰炮的炮塔部分空重达到87.5吨,几乎达到了Mk45型 127mm舰炮四倍的程度,全套系统重量更是达到了106吨。舰炮系统及其弹药库系统占据了DD(X)大部分舰艏空间。为了部署火炮系统并留出大型飞行甲板的甲板面积,金队的DD-21设计方案采用了全新概念的侧舷式布局。最终这一全新的垂发系统设计概念发展为了MK57舷侧垂直发射系统。
相比一般安装于舰体中轴线的传统垂直发射系统,MK57的安装位置位于舰体两舷。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在舰体上开出大型开口用于安装垂发系统,而且垂发系统位于舰体外侧。即使被敌方火力命中导致垂发系统内的弹药殉爆,爆风也能较为安全的从较薄的外壁泄出。
作为DD(X)对地打击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在DD-21设计阶段,预计为新舰安装总计128管垂发。不过为了兼容未来更大口径的对地打击弹药,MK57发射系统的单管直径达到了710mm。而DD-21项目也在不断调整之后,逼近可接受的排水量上限。出于控制排水量考虑,DD(X)最终将垂发系统数量减少到总计20个模块80管。计划在基于DD(X)舰体发展而来的CG(X)上通过将AGS舰炮系统替换为垂发系统的形式让承担防空任务的CG(X)拥有更多数量的垂发系统。
1 / 3
按照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常见配置,大部分主力舰艇除了会装备ESSM防空导弹作为中近程防空火力外,还会装备20mm的MK-15“密集阵”系统作为最后一道防御火力。作为相当成熟的近程武器系统(Close-In Weapon System CIWS),MK-15“密集阵”系统自1978年以来装备美国海军几乎所有水面主力舰艇,成为标配的近防火力。
不过“密集阵”系统设计时主要是为了拦截导弹等反舰火力而设计的。而面对水面快艇等目标显得异常无力。2000年10月12日,“科尔”号驱逐舰遭自杀式快艇袭击,造成了17死,30伤的损失,这一事件更是加剧了海军的担忧。
虽说这一袭击事件被定性为了恐怖袭击事件,不过却充分证明了这一作战形式的有效性。如果在作战行动中遭遇有组织且大规模的自杀快艇袭击,将对水面舰队带来严重威胁。对于DD(X)而言,其需要逼近到敌方近海区域进行作战,类似的威胁势必更加严重。虽然“密集阵”系统随后升级到了Block 1B版本以强化对水上目标的攻击能力,不过口径仅有20mm的该火炮系统面对快艇级目标时的损伤效果依旧存疑。
而在全新设计的DD(X)上,设计团队的选择是以更大口径的火炮系统来承担CIWS任务。除了拦截接近的各种反舰弹药外,还因能有效击毁接近的快艇大小目标。而出于成本最优考虑,DD(X)项目选择挑选现成型号。最终瑞典博福斯公司生产的MK-3舰炮因为其良好的火力以及完善的隐身性能入选。为了区别传统“密集阵”系统的任务,由MK-3舰炮发展而来的MK-110又被称为近程火炮系统(Close-In Gun System)。57mm的中口径配合可编程预制破片近炸弹药可以充分对付各种空中和水面的近距离威胁。
1 / 4

尴尬的发展结果

如果按照DD-21时期的计划,海军将采购32艘该型驱逐舰,基本能做到对将要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进行一比一替换。即使重组为DD(X)后,采购数量依旧一度高达30艘。而采购单价方面,海军在1998年预估DD-21第一批次的造价将是8.5亿美元一艘,而第五艘开始大批量建造后,造价将降低到7.5亿一艘。
如果横向比较同期海军舰艇的造价,这一目标无疑可以说非常激进。同期建造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要9亿美元经费,即使建造一艘字面意义上炮灰定位的“佩里”级护卫舰都需要5亿美元。考虑即使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也仅有9000吨出头。虽说舰艇的造价和排水量并不一定呈正比,但是要求预计排水量15000吨水平的新舰造价控制在8.5亿美元已经近似天方夜谭了。
为了控制使用成本,DD-21项目提出了相当激进的人员编制精简目标,最终全舰预期只配备95名人员。不过海军也很明白8.5亿和7.5亿这样的造价目标是在做梦。因此2001年金蓝双方正式公布DD-21设计方案时,首舰和后续量产舰的造价目标已经大幅飙升到20亿和12亿。
而DD-21“调整”为DD(X)的过程中,因为总体预算大幅缩减,为了节省整体造价,海军将30艘制造数量调整为24艘,随后进一步削减到了12艘。在3年的详细设计工作结束后,DD(X)在2005年通过美国海军与国防部的审核,进入了系统发展与演示阶段。海军同时开始了以十艘建造规模进行首舰和后续舰的建造安排。为了省下最高可达30亿美元的管理费用,海军一度考虑让10艘DD(X)采用赢者通吃的形式建造。不过为了保证能在阿利伯克级建造结束后让更多船厂保留驱逐舰级舰艇的建造能力,DD(X)项目还是决定采用双首舰形式,诺斯罗普·格鲁曼的恩格斯船厂和通用的巴斯钢铁船厂将分摊DD(X)的建造订单。
国会自然对该级舰近乎失控的造价控制表示不满,要求海军将首舰造价控制在33亿以下,不过根据海军的估计,首舰的造价至少会达到40亿。由于计划严重超支(最终实际造价甚至达到了45亿),国会除了建议海军重新开始建造阿利伯克级外,还提出各种低成本替代方案。最极端的除了安装单门AGS舰炮和32管垂发系统的大幅缩水版外,还有以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为基础搭载AGS舰炮和垂发系统的对陆火力支援替代选项。
由于阿利伯克级势必难以满足海军对舰艇对陆攻击能力的期望。因此海军对这一建议并不热衷。而且此时建造一艘阿利伯克级也需要24亿美元,并不算多么廉价的选择。至于缩水版DD(X)仅仅将排水量降低3000吨,但是却要砍掉一半以上的垂发系统和一门AGS舰炮,且直升机甲板和动力系统也跟着缩水,性能势必大幅下降。基于安东尼奥级修改的替代方案也有类似问题。海军显然对这种几乎砍废的方案毫无兴趣,拒绝了所有低成本替代方案。不过国防部最终在授予DD(X)首舰DDG-1000舷号时,同时要求将DD(X)前两艘作为试验舰建造。以前两艘的测试结果决定之后的建造。结果就是朱姆沃尔特级的实际建造数量减少到了3艘水平,是否要追加订单要看DDG-1000和DDG-10001的实际测试结果。
2007年,首舰朱姆沃尔特号开工。如按最初计划,朱姆沃尔特级首舰朱姆沃尔特级号将于2014年入役,且两艘后续舰在2016和2018年入役。然而首舰造价问题只是朱姆沃尔特级一系列麻烦的开始。
不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计划一拖再拖,而且早在2010年,五角大楼就出于节省预算考虑否决了在DDG-1000上安装双波段雷达的设计。原来用于远程预警的S波段AN/SPY-4雷达被取消,为此X波段的AN/SPY-3火控雷达通过软件调整具备了一定对空搜索能力。但是DDG-1000因此丧失了远程防空反导能力。 除此之外,两门MK110 57mm舰炮也被更轻更便宜的MK-46 30mm舰炮替代。而后续设备安装中,天线系统大幅简化。不但整体化舰岛外多了部分独立安装的天线,顶部的封闭式桅杆也不见踪影。同样出于控制成本考虑,三号舰DDG-1002的舰岛模块的材料从复合材料修改为了钢结构。
直到2015年12月,首舰朱姆沃尔特级号才从通用的巴斯钢铁造船厂出海,开始首次试航。虽说媒体充斥着狂欢式的气氛,甚至不乏《Ghost Fleet》这种以DDG-1000为主角的小说。然而同期重返亚太的整体背景下,DDG-1000面对新环境下的现实威胁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在新环境下,研发时相当重视的“100海里廉价支援火力”的价值大幅贬值。而且由于采购数量大幅降低,AGS舰炮的LRLAP弹药报价来到了80万美元一发。考虑即使一发战术战斧巡航导弹也不过100万美元不到的报价,两发155mm口径LRLAP弹药无论算投射量还是射程显然都难以和巡航导弹相提并论。由于LRLAP失控的采购价格,海军在2016年停止了LRLAP的购买计划。由于该弹药的替代方案则一直未找到,因此已经下水的朱姆沃尔特级上除了用于试验的少量LRLAP炮弹外,陷入无弹可用的尴尬境界。考虑该级舰完全为零的反导能力以及相当尴尬的反潜能力。其在新环境下的必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1 / 5
由于朱姆沃尔特级从舰体到动力系统再到主要武器系统都是全新技术产品,其测试中饱受可靠性质疑,DDG-1000和DDG-1001在测试中都遭遇了动力系统为主的故障。虽说相关问题实际上都是新技术磨合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不过引发的关注还是将该级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8年美国海军正式披露2023年“未来水面战斗舰”项目,强调新的“未来水面战斗舰”将具备执行舰队防空的能力。而阿利伯克 Flight III型设计和建造也正式展开,并最终获得了高达11艘的采购数量以弥补在舰队防空能力反面的空缺。某种意义上朱姆沃尔特级设计时所预想的未来将不复存在。不过作为全新技术的整合体,诞生于朱姆沃尔特级上的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势必影响之后的舰艇发展。

内容因剧透、敏感不适等原因被隐藏

点击查看


I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