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致辞走红后:相信“善良能辟邪”的历史学教授反对讲官话

2021-06-25 星期五

“哈哈哈!”学生们再笑。

接着,他在演讲里又说自己的长寿梦和发财梦,这不像老教授的话,更像个贪婪的市井小民,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在每一个警句前,程民生都在努力降低那种自上而下的说教感。说完离别,人生选择,磨练品质后,他想说著名的横渠四句,它言简意宏,代表知识分子的高远理想,但对年轻人来说,气魄过大,让人有压力。

他的办法是先说张载祖籍在开封,拉近距离,又把理学大家程颐,程颢说成是两个小孩,以托梦的由头,是张载想和毕业生说几句话。接着,他以最大的声量,目视前方,朗声背出那四句,引来毕业生的掌声。接着,他的语气又轻了起来,“因为宋代的口音不好懂”,他做一些解释,将横渠四句的精神表达为探索,奉献,使命和担当。他一直在建立与学生平等沟通的语境,将大道理说的简单,亲切,可以接近,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讲官话”。

学生记得,在一节名为《宋史专题》的课上,综合楼的大教室里,坐了上百个人,本科生和研究生混杂,来得稍晚就没有位置,有学生搬来小板凳,挤在后排的走道上。

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程民生往台下看去,有个男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跟你的观点不一样”,程民生提到宋代女性的地位相对其他时代来说更高,男生对此反驳。

程民生连说几句“很好”,然后再旁征博引,拿出自己的论据。双方你来我往,下课铃打响了。程民生朝着台下摆摆手,宣布下课,他和那个男生则留下来继续探讨。

虎莹是程民生带的硕士生,那一天谈论的具体细节她记不住了,但印象深刻的是,只有少数学生因为还有课走出教室,其他人都留下继续听他们讨论,虎莹身旁还有外国语学院的男生来蹭课。

很多学生都记得这个固定环节,下课前的十几分钟,是程教授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在教学上,程民生更在意问题,特别是那些尖锐的反问,一个真问题远超过一千个不容置疑的答案,他觉得学生要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就是要有问题意识。

一字之师

于是,在这样自由的环境里,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能会在课堂里出现。程民生提到有很多名人的后代是伪冒的,有学生开腔,说自己是包拯的后人,有家谱为证。学生赵笛感到气氛有些尴尬,程民生笑着说“好的,你肯定是”,他没有直接反驳。他开始讲述自己的论据,学生对什么是家谱,家谱的历史价值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末了,他又补了一句,“但你肯定是”,学生们哄堂大笑。

学生被鼓励提问,会降低效率,更需要老师的宽容之心。现在,他们喜欢给这位教授纠偏,程民生没读过高中,有时会念错字,学生们就大声纠正他,他很高兴,“一字之师啊,这是多好的事情!”

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质疑常常被认为是大学课堂的理想样貌,现实中却少见,尤其是对程民生这类有名望的学者。去年6月,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发现程民生所著的《宋代物价研究》侵权pdf电子书是所有涉案著作中下载量最高的,结案后,对方致函程民生希望他可以再版此书。函中写道,此书由于多年没有再版,在二手书平台上的价格高达几百元一本。学生们有些自豪,《宋代物价研究》被誉为殿堂级的学术著作,是研究宋代的专家几乎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面对一个拥有巨大知识优势的权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用担心是冒犯,也不用担心被嘲笑是幼稚,这样的氛围必须由强势的一方主动,持续地去经营。

程民生很自信,他的课不点名,学生可以随意来去,只要不影响他人,对自己负责。他也不给本科生留作业,研究生的作业只有期中的一份研究,他希望学生更多地去看书思考,而不是完成任务。

到了期末考试,试卷上没有名词解释,只有一个论题,用手机和参考书都无所谓,能交上一份有思想的文章就好。他有天早晨去上课,经过花园时看到学生在勤奋背诵,他有些忧虑,上课时,他特意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大家探讨。程民生觉得,学习文史哲,思考是最重要的,死记硬背没有意义,“要怨老师。”

程民生所在的河南大学。邹帅摄

学生们渐渐发现,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疑问,程民生都能给予积极地反馈,许多人工作之后才明白做到是多么困难。赵笛回忆,他总会先称赞“很好”,继而先分析问题里可行的部分,称呼学生永远都是“您”,有人在私下里提问,下堂课,他反而要公开表扬。事实上,学生的意见会直接在程民生的教学ppt中,他在讲课时会指明这是哪一届的某个学生提出来的,脸上还有谢意。

平等

他讲课时同样是抑扬顿挫,情绪饱满。他常常在前一秒平静,马上提高声调,怒吼或者朗诵,因为用力过猛,他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双手舞动,摇头晃脑,这表示他讲到重点了,他要学生们为之一震,竖起耳朵来听。

一名本科生去旁听,刚好遇到“北宋高太后撤帘还政”,学生来得稍晚,刚搬着凳子走到后门,就听到程民生大喊“撤帘!”像在模拟千年前的场景。那门课在早上8点钟,所有人一下子就精神了。

谈到师生平等,在他这儿仿佛是天公地道,他觉得宋代的师生关系比现在好得多,师道尊严,尊严是知识本身的尊严,而不是摆架子,人格应该是平等的。

有次,程民生从校门口经过,他看到一位青年教师推着自行车,手里的东西掉在了地上,她指着旁边的学生说,过去,给我捡起来。回想起这件事,程民生加快语速,连说了三遍,“我惊呆了,我惊呆了,我真的惊呆了!”他难以理解为何请人帮忙还能这样居高临下,因为不想记得,他没看那个老师的脸,快步离开。

程民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邹帅摄

学生认为这种“平等精神”和程民生年轻时的经历有关。他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再考大学参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人,他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在底层生活的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样子。他生于1956年,经历过饥荒以及动荡的年代,他研究历史,也想去剖析原因,却显得难以说清。

1977年恢复高考,听到消息的时候,他正在纱厂里当挡车工,那是一个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年代,他也有21岁的迷惘,虽然是一个工人,但他接受的教育里一直有社会使命,总在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那一年的高考过于匆忙,知道消息到考试只剩一个月,他犹豫过,1971年初中毕业后,程民生就下乡做了知青,没有念过高中。他没有跟厂里请假,不想公开,就去报名了,怕考不上会丢人。

那一届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构成混杂,但大家都充满学习的饥渴和理想。他记得杂志上的长篇小说被复印出来贴在墙上,让大家围着看;一本《基督山伯爵》,每个学生都预定了档期,上半夜有人看完,下半夜有人继续挑灯。

程民生原本想读新闻或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果被历史系录取了。他继续读研读博,最后又回到河南大学做老师。

本分

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七点多,他穿戴整齐,坐校车到学校,早出晚归,一周五天,之前身体好的时候,周末也会去。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欢迎那些满脸疑虑的学生。

提到他65岁返聘还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时,“坚持”两个字令他脸色变了,他大声说“那是你的本分”,最后两个字格外用力。多年前的一次大会上,程民生提出对老师来说,“课比天大”,没有什么比上课重要。他跟新晋的研究生导师交流,讲着讲着就发了火,叮嘱他们是教授,而不是研究员,本职工作是教学生,推脱搞科研没时间上课,那才是不务正业。

新学期开始前,程民生还是会再过一遍教学PPT,每次都能发现新错误,他把前沿的学术动态补进去,也向懂计算机的学生请教,加入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动漫特效。

在他的演讲视频里,你会看到许多新潮的词,其实程民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张显运是程民生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聚餐时,作为大弟子,张显运必须要紧挨着他坐,所有人的座次是分明准确的。程民生的手机有两个新闻类App,偶尔会看看,他玩不来微博,抖音,那些新词主要从学生那里学来的。赵笛记得,同学在研究宋代老人的犯罪问题,在聊天时,程民生冒出来一句“不要逼我老人犯罪”。大家都乐了,从程民生嘴里说出来,距离一下子就近了。

程民生的研究生,每周要去找他开次小会,到了研二变成两周一次。他们聊学术和学业,也会聊生活里的困惑。毕业致辞的时候,虎莹也坐在台下听,她发现其中的内容,有些是学生和老师倾诉过的。有一度,学生虎莹觉得很疲累,她对程民生说想退休。程民生回答她,累了就好好歇一歇,休息好了还是得起来继续努力啊。

程民生接到邀约,距离毕业典礼还有五天。他觉得麻烦,想拒绝,也知道这是一个官方的场合,他代表河南大学的老师,讲话不能太随意,但他又不想说官话。

那几天他正在忙着研究生的毕业答辩,没有时间去写致辞,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个什么句子,他就记在本子上。等到要上台的前两天,他又把这些句子顺在一起。

毕业典礼上的程民生。图源河南大学官方微博

程民生的演讲技巧是自成风格了,他知道社会复杂,弟子要下山闯荡江湖了,想跟学生讲保持纯真,就找个反义词包装,“纯真避油腻”,他觉得一句话不够有力,需要一个对仗,然后就想到了“善良能辟邪”。

引起最广泛关注的是那句 “躺得了初一,躺不了十五”,他希望年轻人像后浪一样的充满朝气,但也理解他们的压力和迷茫,“累了可以躺会歇一歇,你可不能一直躺着啊”。听者觉得风趣,又带有心酸,语气里还有长者的关切。

身教

提起年轻人的焦虑,程民生一下就想到青年教师,程民生觉得,现行的制度过于功利,年轻教师置身其中,又不得不跟着规则走。他想起自己刚做老师的时候,气氛还没有那么浮躁,大家更看重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好的学问本就需要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定时定量的生产机器。

如果有青年教师来向他求助,他总会抽时间出来教他们选题,帮改文章。青年教师的工资主要靠课时费,程民生把课时费多的大课尽量让给他们,“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他说到。

程民生在学术会议上。

程民生希望学生能像“士”一样,有畏惧心,有良知,能担当社会的责任和痛苦,以及独立思考。但他不会空洞地去讲这些概念,程民生提到了“身教”一词,这也是他教育子女的方式,教育别人需要从自己出发。

他和学生见面,自己一定提前到,不让学生等待。一名本科生记得,有天上早课,程民生没赶上校车,破天荒迟到了两分钟,他气喘吁吁跑进教室,对着满座学生道歉,一个动作标准的鞠躬,这让学生大为震惊,以后也不敢迟到了。

有时程民生在课上讲到推崇的人物,范仲淹,宋仁宗,他会讲他们做了什么事,而不是夸赞,但他的情绪变得激昂,音量的升高让学生们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2007年夏天,程民生的第一个博士生张显运毕业,拍完毕业照后,程民生把他和另外三个研究生叫到办公室。他在临别赠言里提出三点要求:不给别人代笔写文章,发文章不要署我的名字,发文章不要找我。

他乐意帮助年轻人,也会帮硕士生寻找合适的工作,但在学术上,他有一条清晰的底线。张显运记得,当年他做河大学报的主编,无论是熟人或者校领导来打招呼,只要达不到份量,他是不会给刊发的。

张显运去洛阳师范学院当老师,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短时间内升为副教授,教授,十几年里,他从来没在这方面找过程民生。后来他变成管理行政工作的副院长,无论公事有多繁忙,他都谨记着“课比天大”,他一直在给本科生上课,自己也一定不能迟到。他也在努力培养学生提问,表达质疑的能力,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直言刚开始心里会有不适,要慢慢克服才能习惯,因为有程民生做榜样,他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对程民生来讲,最大的惊喜是很多大学生会庄重地说,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士。在新的年代,能重启士的精神和责任,说了十分,有人能做到五六分,他觉得社会就能有所不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