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盆植物和72个城中村故事

2022-07-27 星期三

🪴

城中村植物故事会

《植物房客》是深圳大学视觉传达系江萍、志鹏、晓曼三位同学的毕业设计。他们向广东城中村的居民征集了36盆植物,又把它们转赠给另外36户居民,由此收集了72个有关植物的故事。以植物为媒介,城中村的人情网络变得具体可感。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人和植物有着相似的特质。在夹缝中奋力生长的植物,恰如住在逼仄出租屋内,仍咬牙用努力改变命运的城中村居民。



宣传栏里的新鲜事


平凡的周末,深圳市龙华区民乐社区公园的一棵老榕树下,城中村居民们围在一个宣传栏前聊天。这是从没有人见过的宣传栏:熟悉的租房信息消失了,取代的是免费的绿植,还有别人养花养草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配有一个开关,打开心仪的广告门就能看到对应的盆栽。

围绕着宣传栏,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围观的居民开始争论野水芋的生活习性,一个人说应该这么养,另一个人不同意,两人差点吵起来。还有人摸着绿植,忍不住要问,“这东西是卖的还是送的呀?”一听说是送的,大家的兴致更高了。

站在人群里的三个年轻人插不上嘴,只能哈哈傻笑。是的,他们的计划成功了。

城中村里多是“握手楼”。所谓“握手楼”, 就像字面意思,楼与楼挨得很近,打开窗户就能和住在对面的邻居握手。楼里住着的大多是外来租客,周末,好不容易结束高强度的工作,人在床上躺着,只有楼道里电表、水表依旧转得飞快。在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很疏离。宣传栏里的绿植打破了这样的日常。

这个特别的宣传栏是江萍、志鹏、晓曼三位同学做的装置,叫作“植物房客交换栏”,是“植物房客”项目的一部分。同学们希望用交换植物的方式,给城中村居民提供一种持续交往的可能性。

他们在深圳民乐村、岗厦村,广州小洲村,湛江龙潮村等地收集了36盆植物,邀请植物主人写下“人情收据”介绍植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植物被装进改造过的盆器中,连同收据被送到另外36个陌生居民的手上,同学们由此换来36个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要从“碧玉”说起:家住深圳下沙村的阿伯有一片小花园,地处旺铺位置,但阿伯拒绝了很多店铺招租的请求,就想在城中村拥挤的环境中保留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有顶丹红、发财树,最多的还要数“碧玉”。

许多人都会在小花园前停下脚步。看到同学们,阿伯得意地问:“这个碧玉是不是长得很靓?和我一样靓仔。”面对三位陌生的“闯入者”,阿伯主动打开话匣子。这让同学们意识到植物的社交属性,有关“植物房客”的计划就从这里开始了。



阳光的替代品


回到遇到“碧玉”的冬日午后。为了给毕业设计做调研,江萍、志鹏和晓曼已经走访了广东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他们提前准备了好多问题,但真等与居民交流时,场面还是十分尴尬。“请问你有什么故事?”他们拦下一个路人,问道。对方一愣,反问,“你们是干什么的呀?”

搭讪失败已经成为常态,“被拒得体无完肤,已经崩溃了。”江萍说。假装问路,假装让人拍照,他们试了各种办法都“套”不出城中村居民的故事。

这天的调研也没什么进展,临近3点,三人蹲在一个房子的对面,盯上一株长相潦草的植物,随手画了起来。它的叶子扁扁的,没有花。植物本来就够“挫”了,三个垂头丧气的人,画出来更是一个比一个丑。没想到房主阿伯看到之后十分开心,他笑着说,“随便画,最好把画挂在我墙上,像办个展一样。”阿伯告诉同学们,他们画的是“碧玉”,好养,放到水里就能活。

似乎聊起植物,对方就自然卸下了防备。分别前,阿伯还送给他们每人一支 “碧玉”。受此启发,他们开始观察城中村里的绿植。透过植物看过去,城中村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靓仔阿伯的“碧玉”和“人情收据”

当被问起为什么要养某种植物,甚至是为什么要养在同学们看来很“丑”的植物时,居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很好看。”结合自己的城中村生活经验,同学们认为,植物能够舒缓生活压力。江萍这样形容养好一株植物所带来的成就感,“就像做完PPT的心情,但PPT是没有生命的,植物的生命力会暗搓搓地激励着你。”

根据调研,居民家中的植物要么是被人送来的,要么是先被人遗弃,又被现在的主人给捡回家的。这些植物有的“蓬头垢面”,有的“歪瓜裂枣”。比如咖蓝菜,完全没有统一的生长方向,这里一撮,那里一撮,“像爆炸头。” 

同学们在文字报告中总结了植物和居民的连接:城中村植物外表粗旷有趣,恰如城中村居民随和、易接近的特征;植物频繁地被分享,透过植物能看到城中村居民来往不断的人情关系网;此外,植物在构成城中村的人情氛围和集体回忆。

植物隐喻着人的状态。他们发现,城中村的植物通常有着吉利的名字:比如富贵竹、金钱树;人们还喜欢在植物上挂红包,贴对联;养什么植物,把植物养在哪,也带着风水方面的讲究。那些生命力顽强,随便种下果核或者枝桠就能成活的植物,更成为居民们人情往来的媒介。

志鹏觉得,城中村的植物和人一样,姿态随意,长在各种奇怪的容器中,依然有着夹缝中生存的坚韧品质。即便在阳光照不进来的狭小房间,人们还是愿意摆放一株植物。“就像在黑白灰的场景里突然看到了一片绿色,它的出现让房间里有了生机,植物好像成为了阳光的替代品。”江萍说,“我们有被那种绿色触动到。”



房客故事会


回到“植物房客”项目筹备之初,江萍提议做一个城中村的植物品牌,让大家感受城中村的行为模式与生活状态。在老师的指导与队友的提议下,这个想法最终被打磨成了“用故事交换植物”的社交实验。同学们把城中村的居民称为“房客”而非“租客”,想从植物出发,在人与人的住所中寻找一种更加温柔的、非物质的关系。

在他们收集到的故事中,住在筒子楼顶层的居民能享用顶层的光照,用天台种水果再好不过。陈阿姨总是觉得城市的水果太贵,跟老家的价格没法比。她在顶楼种下草莓种子,此后基本就没在外边买过草莓。一位年轻的丈夫领走了她送出的草莓苗,留言说,“自己养的(草莓)没有农药,我会养到结果,给怀孕的媳妇吃。”

杜先生落灰的窗台上摆着一盆挺拔的虎皮兰。公司裁员又不给赔偿,他一气之下把公司的虎皮兰搬回了家。每次看到它,杜先生就提醒自己: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做人还得多个心眼。

握手楼之间的窗户挨得很紧,正好为张阿姨浇花提供了便利。她每天早上浇花时会顺手帮邻居的花也浇了,开了花,大家都能闻见香味。

这些故事被记录在“人情收据”中,张贴在“植物房客宣传栏”里。送出植物的人和领养植物的人互相交换故事,他们的故事又被更多人通过宣传栏看到,交流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同学们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与城中村的连接。上大学之前,晓曼一家住在湛江的一个城中村。她记得,那里的马路又破又窄,路边只能容纳一辆电动车停靠;屋里总是黑的,拉开窗帘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在家也要开灯,家里每个月的电费都很高。生活得久了,人会感觉世界也窄到就只有那么一点点。

晓曼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早上5点上班,下午5点多回到家里接着干活,他几乎过着“007”的生活,却从不抱怨幸苦。“这里只是暂时落脚的地方。”怀抱着这样的梦想,全家人都在为了搬出城中村而努力着。后来,晓曼的父母在城市里买了房子,晓曼也来到深圳上大学。

就像晓曼的父亲一样,许多人都梦想着搬出城中村。哪怕搬出这个城中村,又搬进了另一个城中村,但他们始终有在城市中扎根的韧性。晓曼发现,深圳最混乱的城中村也比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更加宽敞,窗户外面起码能伸出晾衣杆挂衣服,路面能同时通过两台汽车。

晓曼想用名叫“不死鸟”的多肉植物来形容父亲。“就像不死鸟”,她说,“只要你给它一点点土,再给它一点点水,它就会一直努力,一直努力。”



为城中村“记录功名”


带着做项目的目的来到城中村,同学们首先得明确自己的角色。导师廖波峰和贺沁洋提醒他们,不要把自己当成设计师,要成为引导者,引导居民来完成这件事情。

建立互动的前提是保留城中村的生活痕迹,与居民共享同一套生活语法。居民们会把洗衣粉盒、红牛罐、餐盘这些器具当作花盆,同学们也捡来一堆“废品”改造成新的花盆。侧壁的丙烯颜料营造出厚重质感,既能展示城中村房屋墙面的视觉和触感,也保留了城中村的野生智慧。

“植物房客”四个字是广场上写字的大爷的手笔。为了还原城中村居民手写房屋出租广告的生猛字迹,团队设计出仿大头笔字迹的LOGO。他们还为每株植物设计了门牌,还原城中村房屋特征。

在书籍设计环节,志鹏提议采用“龙鳞装”。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书籍装订方式,常被用作记录功名。他们想通过龙鳞装来强调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城中村中的人和植物“记录功名”。

除此之外,参与互动的72位城中村居民每人都有一个手绘的肖像,这些都是志鹏的妈妈亚娥画的。亚娥在工厂上班,遇到疫情,工厂停工了,她就天天在家画画。志鹏每天带来他们新拍的照片,告诉她这些人的故事。

亚娥对城中村的人和事都十分熟悉。一听志鹏的讲述,她就能想到这个人的表情和神态,然后画出对应的头像。志鹏说,同学们也尝试为居民画像,但都画得比较模式化。亚娥的笔触十分生动,广场上的大爷看到她画的头像,夸赞道,“你们画的人都这么好看吗?”

亚娥帮了他们不少忙。最实用的当属亚娥分享的聊天技巧:“如果他的花长得好看,你就夸他花养得好。”亚娥说。志鹏问:“那如果他的花长得比较潦草呢?”亚娥说,“你就说你这都能种得起来,可真厉害。”

收集回来的植物大小不一,种类不同导致习性也有微妙的差异。开始志鹏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就把它们堆放在阳台。好在亚娥很会和植物打交道,就算遇到不熟悉的植物,她拿手机看看教程也就会了。在大家精心照料下,最终收上来的36株植物没有一株死掉。

《植物房客》以亚娥的故事收尾,题目是《帮儿子做作业》。志鹏和妈妈都不善言辞,做《植物房客》的过程中,母子俩有了共同话题,聊完植物聊植物与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我和妈妈的故事是由《植物房客》引发的新的植物故事。”志鹏说,72个植物房客当然无法描述城中村植物故事的全部,他们期待着温暖的故事和交流的勇气能够不断地被读者延续下去。

志鹏最喜欢的故事来自一位50多岁的广西阿婶。嫁到广东后,阿婶作为房东和自己的房客生活在同一栋楼里,互相连名字也叫不出来。某天半夜,阿婶的婆婆生病了,但是没人送她去医院。幸好一位房客用电动车推着婆婆去了医院。从那以后,阿婶经常把自己种的菜送给房客。

城中村的温度藏在植物中。去年春节,大多数房客都回到老家过年,许多绿植就被放路边。有人记挂着它们,常常提着水壶,一路浇下去。



🕙✉️🕙

 来聊 

 你和植物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撰文/小小人

编辑/大西瓜

排版/Seb

NOWNESS

第四届 #NOWNESS天才计划# 开启征片

2022 第四届NOWNESS天才计划已正式开启征片!我们期待与新一代有想法、有创意的创作者相遇,和NOWNESS一起,以短片联结未来。报名时间从即日起至2022年9月30日,点击 https://campaign.nowness.cn/ 进入官网进行线上报名。

更多「植物」相关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