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小马路为什么会让生活“有点不一样”? | 三明治 555 Project

2021-01-30 星期六


自上周三明治发布了在地观察计划 555 Project(点击阅读《四年后,我们重新书写上海五原路》了解详情)之后,不少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店主向我们热情地反馈了他们的故事。今天发布的是这个项目的第二篇文章,由本职是城市规划师的作者乐乐讲述当她开始走进“555“”街区之后所联想到的种种有意思的观察,无论是和世界上其他街区做对比,还是溯源这里的历史,又或者从马路宽度作为度量衡讨论街道的“宜居性”,这些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街区。





     文|乐乐





我们定义的“555街区”在哪里?这个街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北至安福路,西至武康路,南至复兴西路、淮海中路,东至常熟路。这里每一条路的微博打卡数据都榜上有名。


武康路是“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复兴西路两侧花园洋房林立,环境优雅,安福路有著名的话剧中心,也是上海最国际化的街道之一,乌鲁木齐中路充满了市中心难得的市井气息,五原路位于这个街区的中心,咖啡馆、艺术馆、甜品屋、服装店在这里聚集。这些上海小马路,组成一个难得的“自发形成的美好街区”。



为什么难得?众所周知,世界级都市都面临着不同类型建筑新建、改造和保护的问题。CBD往往形成了很大的新城,就如伦敦的Canary Wharf, 东京的港区。市中心的地块永远都承受着规划和资本合谋将其改造升级的压力。能够保持传统的风貌,并形成一个有众多自发小商业的街区,这要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如果在世界其他城市寻找这样的街区,那也许是巴黎的Le Marais,伦敦的Westbourne Grove,东京的目黑区,纽约SOHO区、巴塞罗那的Universitat,他们都有林立的小店,适合步行的街道,保持多年的传统。但同时,它也面临挑战,持续的变化以及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世界各大城市老城区肌理图


上海何其幸运,拥有一批“永不拓宽的马路”,构成和中国其他城市风貌迥异的街区。而这些街区也越来越融入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个具有中国当代生活风貌的代表性街区。它有年轻人、老年人和儿童,有上班族、创意人士、游客和本土原住民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我们从历史、城市肌理与空间特征、马路特色等角度来分析“555街区”为何独特,为何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生活实验场。





“555”所在街区是位于法租界1914年第三次扩张后形成的以居住为主的现代建成区,史称“法新租界”或“法租界西区”。这一区域,从形成时期至今,一直在上海城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城市功能和品质,以及城市空间综合特征上独树一帜。



从上海近代史研究角度看,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促成了这个区域的建成。这片区域建成发展于近代上海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黄金时期”,欧美的侨民和俄国的流亡贵族带来了浓郁的欧洲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中国资本主义新兴的富有阶层也急需城市提供一个理想的“花园社区”。


从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这段时期,在欧美城市建设领域,正在兴起应对工业化城市问题方面的先锋思潮和运动,比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的“公园运动”。这些当时在西方国家有重要影响的城市思想无疑对西区的城市化产生了影响。


以现代殖民城市扩张和当时西欧和北美的都市郊区化为背景,自1900年左右开始发展,这片在任何建设时期,始终是备受青睐的热土,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从乡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并被当时的外国人认为是唯一经过规划的、最值得居住的中国城市区域。


如果要描述历史上这一区域的街区氛围,除少数马路因为交通量较大或沿街布置了商业比较热闹,其余街道都体现出安静优雅的生活氛围。这样的生活环境有很多好处——兼有花园和城市的氛围;既有生活幽静和距离不远的商业繁华,也有文化和宗教等城市生活应有的氛围;可以方便地利用汽车,也可以选择步行;由于功能综合,许多人居住和工作场所间的距离不远;区域内居民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在今天的发达国家城市中,这些特点依然是优秀城区的基本特征。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上海市街道导则》的引言里提到如果要回答“城市是否宜居”的问题,许多人或许回想起在城市街道漫步的体验,那可能是:一路上有浓密的树荫,商铺橱窗透明可亲,拐过一排老房子,就可以到街角公园遛狗,或是买一杯咖啡,有人跑步、骑车,在街角广场跳舞,有人搬了凳子在弄堂口乘凉聊天。一条街道上上海小马路的愉悦,源于人们能够平等享受、信任公共空间,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街道担负着交通、休闲、生态、商业、文化功能,也生产着人们对整座城市的想象。


19世纪50年代,马车被引入租界,道路宽度开始使用标准模数进行建设。法租界除个别主要道路外,大多数道路宽42英尺(12.8米)。进入20世纪,租界范围大幅扩展,经济日益繁荣,出行距离与出行量相应增加,有轨电车成为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小汽车不断增多,原有路幅宽度已难满足需要。法租界西区采用40英尺、50英尺、60英尺、70英尺作为主要道路宽度,许多道路也经历过路幅加宽。道路展宽与取直主要结合建筑更新进行渐进式实施,并没有完全实现,也造就了今天许多街道参差不齐的界面。


租界内的建筑与道路的关系十分密切。商业、办公与里弄住宅临街大多采用围合式沿街道紧密布局,形成连续街道界面。随着拓宽和环境改善,街道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按照当时的建筑规定,建筑限高为所临街道宽度的1.5倍,在街道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在街坊内部,采用行列式排布的里弄住宅之间形成密集的巷弄,这些巷弄既是步行交通空间,也是日常公共空间,供居民交往交流、儿童玩耍等,创造出亲切的邻里氛围。



小马路的尺度为什么迷人?芦原义信《街道美学》里提出,在较狭窄的道路两侧排列着小店铺,不管怎么说也是富于变化和有节奏感的街道。而室外名目繁多的种种凸出物,的确造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氛围。这些街道的宽度多为10m左右,D/H≤1,如果再加宽,则很难形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气氛。除了D/H≤1以外,W/D≤1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处的D尺寸小的W反复出现,街道就会显得有生气。


改革开放后,城市进入空间快速拓展时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路网的建设重点放在提高机动化交通的通行能力上,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心城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新的住宅新村,并开始建设商品房小区。这一时期的住宅区街坊规模更大,商业设施、公共设施以集中式布局为主,许多住区内部环境优美,但是街区尺度很大。虽然当下小街区、密路网一再被当做设计原则重新得以强调,但老城区里的“小马路”所带来的方便、热闹的街区生活,在新区、郊区也很难复制。






城市肌理将人类社会生活凝固于物质空间中,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叠加而成。


今天如果你注意过不远处徐家汇公园的交叉路口,又恰好去过巴黎,就会把放射状与方格网相叠加的肌理与法租界的身份联系起来。同时,从安福路向南,低矮的里弄洋房与摩天大楼紧挨着彼此,又饶有腔调地分庭抗礼,用细腻的密度为自己开辟出独特的中心区样貌。



同为历史风貌区,但与上海老城厢更高密度的街道网格、街坊内建筑肌理和居住人口相比,这一区域的密度是降低的。不同于江南传统城市空间随自然河流形态形成的有机的街道系统,它的发展借助土地征用制下的规则的道路网格,“主要街道”轴线式延伸,通过理性的空间划分方式,有力的支持了不断涌入的人口和发达的商业带来的土地繁荣。


这种肌理要追溯到奥斯曼的巴黎改造,秉承古典主义轴线结构设计了街道网络,根据功能连接了城市各个主要目标,形成了一条条标识性的法国梧桐林荫道,使19 世纪的巴黎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奥斯曼手下的巴黎轴线式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西方城市的名片,成为以后欧洲以及美国城市发展范本。



在这个特色区域内,建筑形式多样而又整体统一。道路沿线的建筑都是中小尺度,风格样式各异,细节和材质种类丰富且各有不同。整体统一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建筑尺度基本一致;


二. 街道景观要素比较单纯,行道树整齐有序,所有地块的院落和围墙布局方式都遵守基本同样的规则;


三. 所有街道的空间特点非常一致,道路宽度仅约12 米~15 米,两侧为人行道、行道树及花园住宅围墙,空间感十分明确,尺度宜人。



所有道路两侧规整种植的行道树对该区域城市特征塑造起到关键作用。因为行道树的连续统一感带来这个区域的城市性,从而实现法租界花园住宅区域兼有城市和郊区风貌特征。


另外,道路交叉口部位也是林荫道交汇处,可感知的范围更广,而且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位于街坊转角部位的小型公寓建筑往往采取突出转角的形体处理方式,因而在道路交叉口部位的建筑和景观往往更具特色。



这一带的花园住宅在建成之初大多采用竹篱笆围墙,与主体建筑纯正的、非常考究的外观和室内做法有很大反差,甚至还有在实体围墙朝向住宅花园一侧增设一层竹篱和绿化的做法,就是为了追求人在自然、人在花园之中的氛围,应该说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历史基因。



“555”街区在形而上的历史和接地气的烟火气之间,热闹和安静之间,它融合得恰到好处。


当代的“555”街区,在延续传统肌理的同时,经过各时期历史的沉淀,不断有新的人群和空间要素融合进来。在规划土地使用上,历史的痕迹表现为用地图上犬牙交错着的不同功能(颜色)的地块形状,黄色为居住,红色为沿街商业,玫红色为文化艺术团体或新闻媒体用地,这样有机的咬合,或许正印证了商业、文化艺术团体如何自发地在这里生存发展,塑造街区,并最终影响规划的过程。



在许多历史资源丰富的区域消失或日益旅游化的今天,“555”街区还是保持了它原本的安静气质,游客不多,但其中道路又各有不同,五原路与武康路、复兴西路等相比,更有生活气些,但又和店铺门类齐全的乌鲁木齐中路不同,是指居民在街区内外进进出出的生活气。这和沿路多主弄出入口有关,它是周边几条道路里,弄堂口最多的道路,因此商业界面被打断,每隔几米才有一个店铺点缀其间,并且一些小店和工作室是藏在弄堂里的。


与此同时,用地图显示这里绿地极少,但我们走街时还是感到绿意盎然。一方面90%以上的道路两侧种植有浓荫避空的法国梧桐,另一方面,旧居花园古树参天,郁郁葱葱透出墙来。在巴黎的历史街区,私家庭院在当代经历了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化过程,以解决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历史街区缺少公共绿地的问题,也许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弄堂里的老树、居民自栽的植物茂盛而朴素,别有一番景象,是属于市井生活的创造。在漫步“555”街区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喜的细节,它们体现了城市生活的温度,期待未来一起挖掘和记录。


观察和书写“555”这个街区的故事,无论是城市历史风貌研究还是当代变化中的街区样貌,仅仅是寻找、梳理和记录物质空间的信息,也是难以尽述的。555 Project 还将继续深入讲述这个街区的故事,思考当代人在城市的生活形态。


参考资料:

[1]沙永杰. 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的特征——基于当代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更新视角的解读[J]. 建筑与文化,2018(12):196-199.

[2]刘刚.上海前法新租界的城市形式[D].上海:同济大学,2009.

[3]上海市街道导则.

[4]唐皓明, 王伟强.图像、体验、活力--对上海衡复风貌区街道品质分析[C].//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同济大学,2019:1-13.

[5]曲冰, 马婕.以史为鉴 ——欧洲城市街区形态发展对未来街区设计的启示[J].建筑与文化,2017,(9):112-115.



向上滑动翻阅







555 Project 是由三明治发起的在地观察计划,取上海三条小马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武康路”的名称首字谐音。在四年前书写《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记录五原路这个自发形成的文艺美好街区的故事之后,我们希望可以再次回访这片街区,通过历史研究、采访写作、声音采集等方法去呈现这个街区里生动的故事,探索和发现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去呈现和思考街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启发更多人重拾自己对周边生活的感受力。


同时,五原路小店调研同步开启,如果你现在或曾经在五原路经营过店铺,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我们的调研,和我们聊聊你的开店之旅,以及发生在那儿的有趣故事。



如果你在这个区域的其他街道开店,或是你现在或曾经居住、工作在“555”街区,想要加入这个项目,成为这个街区的“生活家”或者“研究员”,欢迎扫码报名,我们会建立微信群交流。




编辑 | 万千、依蔓

设计 | luyang

研究员 | 乐乐、许俊杰、小不点、备备




 
2月每日书报名中
开设全新弗洛伊德主题班和头条玩家主题班

是时候提前想想怎么过年了



2月短故事2月15日开班

我的天才女友,获得“大师”段位的中国象棋手




带你找到新的愿望,新的能量
「Story Heals放轻松」故事许愿礼盒

放——轻——松,这是你最需要的新年礼物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

原文地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